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北宋文人歌妓词具有独特的意蕴和审美价值,是解读当时文人心理的一把钥匙。因其内容所限,此类词本该是俚俗的,但北宋文人俗中求雅,不断提升其内在之质与外在之形。在内容上,文人们或专力突显歌妓优秀品质,或抒写真挚爱情,或寄托身世之感,通过这些开拓使其达到“神”变;在表现形式上,他们尽力使用雅语、典故,创造清新淡雅的意境,从而使其达到“貌”变。北宋文人歌妓词的“神”“貌”之变体现了北宋文人的雅化创作心态。  相似文献   

2.
积极入世与归隐山林、田园,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封建文人内心深处最根本的矛盾。李白、杜甫和苏轼就是这一矛盾作用的典型代表。在他们身上,灌注着现实政治内涵的“归隐情结”,也折射出中国文人入世与归隐相互矛盾的心理文化。  相似文献   

3.
隐逸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支流。对于中国古代文人来说,入世与出世永远都是一对难解难分的矛盾:居庙堂之高则不能体会江湖生活的自由与闲适,处江湖之远则不能实现安邦定国的抱负。他们试图在江湖与魏阙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或“身在魏阙,心存江湖”,或“身在江湖,心存魏阙”。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已经成为中国文人们的人生理想与政治理想了。千百年来儒家入世思想的熏陶,让文人们把手中的一竿羊毫,当做是由江湖通向魏阙的桥,少有人想要急流勇退。向前,向前,只要每跨出一脚,离心中的圣堂就更近了一步,就连秦始皇惨无人道的“…  相似文献   

4.
对于深受儒家入世思想熏陶的文人而言,出世、入世真是一对难解的矛盾。居庙堂之高则不能体会江湖生活的自由与闲适,处江湖之远则不能实现安邦定国的抱负。于是,大多数不忍放弃“兼济天下”人生理想的文人采用了“身在魏阙,心系江湖”的平衡妙法,在世事纷繁、心力交瘁之际去追捉遥远的江湖梦影,抚慰疲惫的心灵。渔父梦便是文人江湖梦的典型体现。  相似文献   

5.
魏晋文以“兼济”天下为己任,以执着热烈的入世精神为主导,在对待“不遇”的态度上是充满希望的“待时”。无论是“放达”还是“隐逸”,其风范气度和心理指向都充分说明他们与传统文化之间保持着密切的精神联系。其“不遇”内涵复杂,在蔑世绝俗的背后,仍然或隐或现地披露出他们心灵深处无以消解的那种传统文人怀才不遇的情绪。  相似文献   

6.
鸦片战争之前 ,中国并无近代意义之外交。礼部和理藩院乃是以居中驭外之“天朝”或“上国”为理念 ,为接待藩邦、属国或外国贡使而设立 ,其本身是以“上国”与“夷狄”之间不平等关系作前提 ,体现了“天朝至上”的深层文化内涵。此种格局至道光咸丰年间为东来的西方人两次以炮舰所破毁。西方列强用炮舰向中华帝国表明 :他们不是贡使 ,他们是执行其国家之使命 ,通过外交途径订立不平等条约。中国传统对外关系自此而失衡 ,此项失衡则导致中国丧权失土 ,铸成百年之痛史。与此同时 ,西方近代外交知识的输入 ,促成中国近代外交意识之萌芽 ,逐渐超…  相似文献   

7.
由于作者与读者所处的社会阶层不同 ,中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与白话短篇小说的创作动机存在着多个层面的差异。前者多出自士大夫文人之手 ,其创作动机源于聚结在他们心头的内驱力 ;后者多由市井文人在书商的鞭策下加工而成 ,其创作动机发自在谋生或牟利驱动下形成的外役力。由于文言短篇小说的作者在创作之初是为了自我把玩或文人内部交流 ,所以 ,内驱力的宣泄与士大夫文人以“消闲”为主要内容的自娱相辅相成 ,同时养成了他们自觉趋雅的风气 ;因为白话短篇小说的作者在创作一开始就瞄准了市场 ,所以外役力的释放要通过甘愿娱人来实现 ,从而导致市井文人不惜采取“媚俗”的方式来获利。另外 ,就作品投放的最终目标而言 ,中国古代两大语体短篇小说之间尚有期待长期“传世”和渴望及时“行世”的差别  相似文献   

8.
“游”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个特定的审美范畴,也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一种生存方式。儒家的游和道家的游各有不同的特点。道家的游是超脱之游、虚己之游、隐痛之游;儒家的游是入世之游、实己之游、显痛之游。  相似文献   

9.
东坡剧是元代文人困厄剧的典范之作,主要以苏轼贬黄州为题材,体现了元代文人普遍存在的"入世"与"归隐"之间的一种矛盾心态,具体表现为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官复原职后的默认失德、积极入世的思想和消极避世的心态。  相似文献   

10.
“据于儒 ,易于老 ,逃于禅”似乎是中国古代文人精神生活 (或历程 )的典型模式。他们往往先是在儒家入世精神的鼓舞下努力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 ;但现实社会混乱的政治秩序、黑暗官场残酷的游戏规则、万千世子无情的激烈竞争 ,常常毫不留情地粉碎他们的梦想 ,在济世之志渐衰、独善之求日增的情况下 ,他们往往会到道家那里去求精神慰藉 ;一旦其独立的人格受到严重损害 ,自由的精神受到重大创伤 ,道家重身轻物、少私寡欲、守柔处弱、无为不争、超然物外的原则都不能熨平思想的伤痕时 ,他们又往往会遁进空门 ,用禅定之法来实现精神的解脱。…  相似文献   

11.
吴敬梓《儒林外史》以“儒林”为主体,虚拟前朝之历史背景,全面展现封建末世社会的人间众生相;于人性之善恶、美丑及真伪的褒扬贬抑中,寄予着作一己之憧憬与追求。  相似文献   

12.
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从“道”的高度出发,论述了君道、臣道的内涵,提出了君臣共理天下的进步政治观,唤醒了宋代士人的政治主体意识,光大了士人“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其理论是宋代思想界的一面旗帜,影响极为深远。  相似文献   

13.
魏晋时期玄学盛行,崇尚精神解放,主要表现为对长期以来儒教所规范的政治伦理人格的超越,及其审美上对个体自由精神的崇尚,于是魏晋士人便把远离尘世的自然山水作为向往自由的精神寄托之所。嵇康作为魏晋士人中的佼佼者,由于他崇尚清淡玄理,从其诗中可以看出他所追求的人格美、精神美、自然美,这种追求代表了那个时代一大批士人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14.
"经世致用"是儒家的核心思想之一,它强调"入世",重视今世所为,因而具有极大的社会生活实用价值。无论是人文精神还是教育方法,无论是知识学习还是能力培养,从"经世致用"发端的"学以致用"思想,对改革发展中的大学语文教育来说,都有着很强的启示意义和实际作用。  相似文献   

15.
孔子“有德无位”是儒者二千多年以来的伤感,伤感系由孔子的“无位”引发,而以“德位合一”的政治理想追求为思想背景。孔子“有德无位”在带来伤感的同时,也为孔门带来了潜在的认同危机,这既关涉到儒学的发展,也关涉到儒者的个体生存,这是该问题在儒学史上被不断提起、解释的原因。“有德无位”问题不仅存在于古代,而且有其现代延续的一面,它是我们理解现代政治生活的一条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16.
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政策的出台,我国理论研究界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展开了对我国建设一流大学的探索和尝试。作为一个重大而又全新的问题,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理论研究取得许多重大的、有意义的成果,本文概述其主要观点。  相似文献   

17.
建设中国的世界史学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北京师范大学走过的百年历程中,世界史学科的制度化不断进展,学术研究成果卓著,而且形成了鲜明的特色,主要有:以探索世界历史发展总规律、破除欧洲中心论为目标;以比较研究为根本方法;关注动态,追踪前沿,争取国际学术对话资格;继承和发扬朴学传统,重视文字之学与哲学思考之间的张力,重视内在理解和客观分析之间的张力,重视逻辑分析和论证方法的应用.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学者的阐释与争论中展现的本雅明形象具有别样的意味,研究兴趣的侧重显示出中国文化语境的特征。经西方学者一再阐释后的本雅明理论在中国文化语境中被赋予了新的意义,研究者更多是借本雅明理论阐述中国的文化问题而不是热切地探究本雅明的本真形象。无限阐释的寓言文本指向深刻的现代忧虑,忧虑聚焦于引起现代人深刻思索的技术。人们在对本雅明“技术”概念的无限阐释中寻找支持自身论点的依据,努力在本雅明的著述中寻求启迪。每一视域中的正题与反题都指向挥抹不去的现代忧虑。  相似文献   

19.
:“文人画”作为一种绘画艺术形式 ,或者一种绘画美学思想 ,自宋代以后在中国传统画坛一直操执牛耳 ,充当盟主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人士大夫的审美价值取向 ,本文通过从审美创造和艺术风格入手的“逸”到转变和扩展为人生态度和精神境界层面的“逸”的分析 ,着重阐述了“文人画”审美价值取向的主调——“逸格”境层的创构和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前期,海外学者(主要是欧美及日本学者)研究中国神话传说的论著开始进入国人视野,对中国神话传说研究产生了直接影响。在海外研究方法的影响下,20世纪前期中国神话传说的研究与国外先进的研究保持了较为一致的步调,这也是中国神话传说学进入世界学术轨道的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