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巴赫是音乐史上罕有的集大成者,但他对大提琴的贡献过去一直鲜为人知,他的《无伴奏大提琴组曲》是大提琴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通过组曲的创作,他预见了大提琴的发展,为大提琴的发展提供了一部传世佳作。我们通过论述组曲空前绝后的历史意义,以及组曲对大提琴的乐器演变、演奏技巧的发展、艺术表现力的丰富等方面,论述组曲对后世大提琴演奏艺术的发展的深远影响和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
巴赫的六首大提琴组曲被评价为"大提琴的旧约"。由于在乐谱中没有留下任何表情术语,因此演奏风格的把握成为困扰众多演奏者的难题。文中从曲式结构、色调微差、演奏技巧等方面进行探讨研究,力求从整体上把握组曲的演奏风格。  相似文献   

3.
洪严 《考试周刊》2007,(1):145-146
巴赫的六首大提琴组曲被评价为"大提琴的旧约".由于在乐谱中没有留下任何表情术语,因此演奏风格的把握成为困扰众多演奏者的难题.文中从曲式结构、色调微差、演奏技巧等方面进行探讨研究,力求从整体上把握组曲的演奏风格.  相似文献   

4.
文章就大提琴史上的不朽之作———《巴赫大提琴无伴奏组曲》来阐述作品中所蕴含的丰富的内容与技巧,并结合大提琴大师卡萨尔斯和罗斯特罗波维奇的体验及简要的结构分析,去更深一层次的了解这部圣经之作。  相似文献   

5.
巴赫的《六首无伴奏大提琴组曲》是大提琴音乐文献中的重要作品,由于音乐赞助制度和美学观念的转变以及乐器形制与演奏技术的发展,其问世后历经坎坷。通过对这部作品背后所隐含的历史结构来解读作品的历史性质,可作为音乐历史研究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所谓组曲(Suite)是指由多个乐曲或乐章组成的器乐套曲。其中的各乐曲或乐章相对独立。组曲可分为巴洛克组曲(又称古组曲、古典组曲)和近代组曲(又称新型组曲)两类。在巴洛克时期,组曲是一种重要的和典型的套曲形式。杰出的作曲家J.S巴赫创作过大量的组曲。其中有为拨弦  相似文献   

7.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于1685年3月21日出生在德国中部的一个音乐世家,他的一生创作成果颇为丰富,不仅是优秀的作曲家,也是出色的管风琴家,小提琴演奏家,被誉为"西方音乐之父"。本文从时代背景出发,探析了古组曲的形成与风格特点,进而以巴赫《法国组曲》BWV.816为例分析古组曲的风格特征。  相似文献   

8.
《霍尔堡组曲》写于1884年,是格里格为纪念诗人霍尔堡而作的一部钢琴组曲,后被改编成管弦乐组曲。该组曲是格里格运用古组曲的体裁形式以及民族音乐创作风格的成熟期作品。本文从《霍尔堡组曲》的组曲形式上与古组曲的继承与发展入手,通过对这部作品的创作特征的具体分析研究,阐释这首作品的组曲形式的特征以及创作手法特征,以期对格里格的创作有更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9.
《壮乡组曲》由《船从远方来》、《歌墟》、《摇篮曲》、《酒歌》这四部乐曲融合而成。《壮乡组曲》将壮族音乐与钢琴特点很好的结合起来,用钢琴这类西洋乐器展现出中国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这种特点使得教学者必须同时了解钢琴和中国民族风的精髓,而演奏者就更加要克服钢琴演奏与中国民族风结合下所产生的演奏技术上的难题。  相似文献   

10.
法国作曲家拉威尔(1875-1938)的《鹅妈妈》,原来是四手联弹钢琴组曲,是一部名副其实的儿童组曲——采用儿童题材、为儿童创作、供儿童演奏的组曲。采用儿童题材——内容取材于法国作家贝洛(1628-1703)、奥努瓦夫人(约1650-1705)和博蒙夫人(1711-1780)的童话;  相似文献   

11.
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是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之作,作品鲜明地反映了俄罗斯文学的民族性特征。多余人是当时社会一部分贵族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从社会历史文化方面探索作品主人公奥涅金作为多余人存在的深层内涵,揭示鲜明的俄罗斯民族性特征。  相似文献   

12.
四十年代的中国文坛,由于社会政治的原因,呈现出了"解放区文学"、"沦陷区文学"和"上海孤岛文学"三足鼎立的局面。而苏青作为"上海孤岛文学"中一位重要作家,其独具个性的创作、独特的视角,在备受读者关注的同时也引起了许多争议。而大家关注的多为她的大胆直率、她的女性思想,殊不知"世俗化"也是其作品的一大特色。她的作品中多日常生活琐事、饮食男女、婚姻生育等,这些构成了她作品中的"俗"世界。文章将着重探讨她作品中世俗气的形成、特点及其影响和意义。  相似文献   

13.
郁达夫的创作风格在中国新文学史上独具特色,由他所开创的"自叙传"感伤小说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浪漫主义文学的典型代表。主要是从他笔下"零余者"的形象分析其创作特色。  相似文献   

14.
关于多义性     
19世纪中期是美国文学独立时期的开始,这个时期杰出作家霍桑的《红字》、麦尔维尔的《白鲸》、惠特曼的《草叶集》中象征内涵具有多义性特征。同时,主要运用新批评、阐释学、文学接受理论从语言、作家、作品和读者方面进行分析,揭示出文学作品出现这种复杂性的合理性和缺陷,同时揭示出了文学的个性化、情感性,文学创作关键在于人类的审美需要。  相似文献   

15.
《孟子》是先秦诸子代表作品之一,其语言代表了当时的语言。介词"於"的用法是一种特殊的现象,介词"於"要与其引进的词语组成介词结构,才能在句中发挥其语法作用。本文试图从"於"与其所引介的词语的组合能力、句法功能和语义特征几方面,对介词"於"的语法特点进行分析、归纳。  相似文献   

16.
冼星海的作品,全面深刻地反映了我国三、四十年代人民群众复杂的斗争生活和内心感受。具有强烈的时代特色和深厚的群众基础。他被人们称为“人民音乐家”。他的作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相似文献   

17.
低幼童话的发展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为低幼儿童提供精神食粮,一直以来是儿童文学作家们尽最大努力去做的一件事情。尽管20世纪90年代整个儿童文学界是被少年小说所占据。但是,低幼童话的所显示的蓬勃的生命力却不容忽视。首先,是在文学品质上的“提升”,表现在作品的厚重感的增强,作品具有撼动人心的艺术魅力;其次,是一种儿童情趣的回归,作家深入到幼儿生命的本体,以幼儿的思维、情态表现幼儿的特征,塑造了一系列成功的幼儿形象;再次,是艺术形式的超越,超越了以往仅仅以文字的形式呈现,现在,低幼童话的插图大量增加,而且以童话为蓝本的幻想性图画书发展起来。低幼童话由单纯的“听”,到“听”与“看”并重。  相似文献   

18.
"风骨"作为中国古代文论中一个蕴含着深远文化传统和当时社会风尚的关键词,由一个普泛性概念逐渐演变为美学范畴进而成为文学理论批评范畴,其内涵不断丰富和发展。"风骨"是一种整体的美,向内与"气"贯通,向外则与"采"连缀,是对文学作品之情志蕴涵、体性特征与艺术及审美感染力的总体要求。  相似文献   

19.
肖邦的《波兰舞曲》凝聚着古代波兰民族最崇高的感情,这些曲作亦是作者最富优美的灵感之作品。若对肖邦的代表曲作进行准确深刻演奏,不但要结合波兰舞曲的表现特征,尤其是肖邦的民族情结来认识理解作品,还要细致分析作者的情绪心理及其曲作中所包含的独特技术。  相似文献   

20.
《兄弟》是余华在两年的时间里推出的力作(分上、下部),作者通过与以往作品相迥异的叙事风格和写作特点来直面剖析那个苦难的岁月,展现当时的环境带给人们的压迫与异化,也以狂欢式的写作手法为我们勾画了那个时代的社会众生相,展现人生百态,品尝个中滋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