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革命历史小说和新历史小说都是关于民国历史的虚构叙事,由于创作年代不同、叙事目的各异,两者所虚构的民国历史大相径庭.革命历史小说将民国历史革命化,其虚构因受革命历史的制约而着眼于党史中某些重大革命历史事件和重要革命历史人物的演绎;而新历史小说则摒弃了这种从革命角度虚构民国历史的唯一性,虚构游离于革命历史之外的"新历史".虽然其能指被冠以民国历史之名,但其所指只是个人化的叙述话语.虚构的民国历史从革命历史到"新历史",折射出当代历史小说处理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的关系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2.
这是河南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刘思谦和她的几名博士生一组有关“女性新历史小说”的研究论文。女性新历史小说自 2 0世纪 80年代末 90年代初加盟以男性为主体的新历史小说创作以来 ,其发展一直呈上升势头。到 2 1世纪初 ,一套以女作家观照演绎女性历史人物生命故事的“花非花·历史小说系列”出版问世 ,标志着女性新历史小说创作走向成熟 ,可以与男性新历史小说比肩而立了。这组论文第一次提出“女性新历史小说”这一命名 ,并对其发生发展的合理性依据与代表性文本运用性别视角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论述。刘思谦教授的文章从两个层次 ,即女性新历史小说相对于传统历史小说和相对于男性新历史小说的比较中确立了其在历史观、时间结构与性别内涵、写作方式上的独特性 ,认为女性新历史小说个体生命本位的历史观与时间结构 ,写作方式是在熟悉和辨析史料基础上将心比心地、设身处地地合理想象与虚构。张兵娟的文章以性别视角分析了赵玫的三部女性历史小说《高阳公主》、《武则天》、《上官婉儿》 ;沈红芳的文章通过《英雄无语》、《叔叔的故事》、《你是一条河》、《羽蛇》等文本分析 ,发现了被男性新历史小说遮蔽的“英雄和母亲的另一面。”李仰智、付建舟两位男性加盟此组笔谈 ,通过女性与男性新历史小说代  相似文献   

3.
这是河南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刘思谦和她的几名博士生一组有关“女性新历史小说”的研究论文。女性新历史小说自 2 0世纪 80年代末 90年代初加盟以男性为主体的新历史小说创作以来 ,其发展一直呈上升势头。到 2 1世纪初 ,一套以女作家观照演绎女性历史人物生命故事的“花非花·历史小说系列”出版问世 ,标志着女性新历史小说创作走向成熟 ,可以与男性新历史小说比肩而立了。这组论文第一次提出“女性新历史小说”这一命名 ,并对其发生发展的合理性依据与代表性文本运用性别视角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论述。刘思谦教授的文章从两个层次 ,即女性新历史小说相对于传统历史小说和相对于男性新历史小说的比较中确立了其在历史观、时间结构与性别内涵、写作方式上的独特性 ,认为女性新历史小说个体生命本位的历史观与时间结构 ,写作方式是在熟悉和辨析史料基础上将心比心地、设身处地地合理想象与虚构。张兵娟的文章以性别视角分析了赵玫的三部女性历史小说《高阳公主》、《武则天》、《上官婉儿》 ;沈红芳的文章通过《英雄无语》、《叔叔的故事》、《你是一条河》、《羽蛇》等文本分析 ,发现了被男性新历史小说遮蔽的“英雄和母亲的另一面。”李仰智、付建舟两位男性加盟此组笔谈 ,通过女性与男性新历史小说代  相似文献   

4.
新历史主义小说的崛起有其自身的发展逻辑。本文从新历史主义小说的界定与概况 ,新历史小说的背景与渊源 ,新历史小说的理论根据 ,新历史小说的历史意识等方面 ,结合具体作品 ,阐述了当代中国新历史小说历史意识的嬗变与转型  相似文献   

5.
这是河南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刘思谦和她的几名博士生一组有关“女性新历史小说”的研究论文。女性新历史小说自 2 0世纪 80年代末 90年代初加盟以男性为主体的新历史小说创作以来 ,其发展一直呈上升势头。到 2 1世纪初 ,一套以女作家观照演绎女性历史人物生命故事的“花非花·历史小说系列”出版问世 ,标志着女性新历史小说创作走向成熟 ,可以与男性新历史小说比肩而立了。这组论文第一次提出“女性新历史小说”这一命名 ,并对其发生发展的合理性依据与代表性文本运用性别视角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论述。刘思谦教授的文章从两个层次 ,即女性新历史小说相对于传统历史小说和相对于男性新历史小说的比较中确立了其在历史观、时间结构与性别内涵、写作方式上的独特性 ,认为女性新历史小说个体生命本位的历史观与时间结构 ,写作方式是在熟悉和辨析史料基础上将心比心地、设身处地地合理想象与虚构。张兵娟的文章以性别视角分析了赵玫的三部女性历史小说《高阳公主》、《武则天》、《上官婉儿》 ;沈红芳的文章通过《英雄无语》、《叔叔的故事》、《你是一条河》、《羽蛇》等文本分析 ,发现了被男性新历史小说遮蔽的“英雄和母亲的另一面。”李仰智、付建舟两位男性加盟此组笔谈 ,通过女性与男性新历史小说代  相似文献   

6.
这是河南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刘思谦和她的几名博士生一组有关“女性新历史小说”的研究论文。女性新历史小说自 2 0世纪 80年代末 90年代初加盟以男性为主体的新历史小说创作以来 ,其发展一直呈上升势头。到 2 1世纪初 ,一套以女作家观照演绎女性历史人物生命故事的“花非花·历史小说系列”出版问世 ,标志着女性新历史小说创作走向成熟 ,可以与男性新历史小说比肩而立了。这组论文第一次提出“女性新历史小说”这一命名 ,并对其发生发展的合理性依据与代表性文本运用性别视角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论述。刘思谦教授的文章从两个层次 ,即女性新历史小说相对于传统历史小说和相对于男性新历史小说的比较中确立了其在历史观、时间结构与性别内涵、写作方式上的独特性 ,认为女性新历史小说个体生命本位的历史观与时间结构 ,写作方式是在熟悉和辨析史料基础上将心比心地、设身处地地合理想象与虚构。张兵娟的文章以性别视角分析了赵玫的三部女性历史小说《高阳公主》、《武则天》、《上官婉儿》 ;沈红芳的文章通过《英雄无语》、《叔叔的故事》、《你是一条河》、《羽蛇》等文本分析 ,发现了被男性新历史小说遮蔽的“英雄和母亲的另一面。”李仰智、付建舟两位男性加盟此组笔谈 ,通过女性与男性新历史小说代  相似文献   

7.
走进历史隧洞的女性写作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这是河南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刘思谦和她的几名博士生一组有关“女性新历史小说”的研究论文。女性新历史小说自 2 0世纪 80年代末 90年代初加盟以男性为主体的新历史小说创作以来 ,其发展一直呈上升势头。到 2 1世纪初 ,一套以女作家观照演绎女性历史人物生命故事的“花非花·历史小说系列”出版问世 ,标志着女性新历史小说创作走向成熟 ,可以与男性新历史小说比肩而立了。这组论文第一次提出“女性新历史小说”这一命名 ,并对其发生发展的合理性依据与代表性文本运用性别视角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论述。刘思谦教授的文章从两个层次 ,即女性新历史小说相对于传统历史小说和相对于男性新历史小说的比较中确立了其在历史观、时间结构与性别内涵、写作方式上的独特性 ,认为女性新历史小说个体生命本位的历史观与时间结构 ,写作方式是在熟悉和辨析史料基础上将心比心地、设身处地地合理想象与虚构。张兵娟的文章以性别视角分析了赵玫的三部女性历史小说《高阳公主》、《武则天》、《上官婉儿》 ;沈红芳的文章通过《英雄无语》、《叔叔的故事》、《你是一条河》、《羽蛇》等文本分析 ,发现了被男性新历史小说遮蔽的“英雄和母亲的另一面。”李仰智、付建舟两位男性加盟此组笔谈 ,通过女性与男性新历史小说代  相似文献   

8.
新历史小说在反叛革命历史小说的既定观念、规范和艺术手法等方面确证自身价值、意义,其代表作品从不同方面颠覆此前革命历史小说对历史与人的书写,呈现出一种新的历史观与艺术姿态。新历史小说对革命历史小说的反叛在刷新文学表达的观念、方法的同时也带来一定的偏颇与缺憾。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20世纪出现的现代历史小说、革命历史小说、新历史小说和长篇历史小说等几种重要的历史题材小说创作的历史观念进行粗略地扫描,从中探寻20世纪历史小说创作观的演变轨迹。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上,“十七年”历史小说与新历史小说同样以历史为题材,但是却呈现出了截然不同的创作形态。在以传统历史小说的代表“十七年”历史小说与新历史小说的比较中揭示出新历史小说独特的创作情态,继而探索贯穿于新历史小说创作中的叙事方法的颠覆性。叙事话语的颠覆不是作家哗众取宠的偶然创作个案,而是特定的现实语境给予了作家探究历史的独特的切入点,而这其中的主旨即是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尊重及人性关怀精神。  相似文献   

11.
新时期小说潮流的更迭演变体现为叙事话语的历史变迁。寻根小说推动了新时期小说叙事话语的历史变革,使其由当前客观性的社会话语向虚幻的历史与文化话语发展演变。本文探讨了新时期小说叙事话语变革的原因、寻根小说对新时期小说叙事话语的变革,以及这种变革对新时期小说发展演变的影响。从而认为,寻根小说在新时期小说叙事话语变革的过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地位和意义。  相似文献   

12.
韦庆远先生《正德风云——荡子皇帝朱厚照别传》一书,以历史研究为基础,通过文学小说的合理加工和变化多端的故事情节,充分描绘了以正德皇帝为中心的大明王朝各类人物形象。这部小说和王曾瑜先生的“宋代历史纪实小说”一样,代表了当代学术研究模式的一种新变化——历史研究向历史小说、历史普及转化。  相似文献   

13.
杨沫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和铁凝的长篇小说《大浴女》分别是各自时代展示女性精神成长的优秀作品。用成长小说的视角来比较和考量这两部小说,会发现"成长"这一主题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化,可以看到中国文学现代性的某些变化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现代性”是20世纪西方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对中国学术界产生过重大影响,对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仍然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唐浩明的历史小说《曾国藩》通过全面审视传统文化,透视晚清封建末世所面临的深刻的历史困境和文化困境,突破陈旧的历史观念,进行人的还原,给现世以理性关照,显示出了极大的现代性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化转型的历史叙事表现为启蒙与革命的双重变奏。鲁迅创作的现代性追求体现着20世纪中国文学现代化转型中启蒙与革命之间的亲和性与整合性。鲁迅创作现代性问题的历史价值表现在三个方面:一,对近代启蒙与革命思潮的现代性整合;二,对辛亥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现代性追求的整体性思考;三,对后五四时代启蒙与革命、左翼与右翼的现代性整合。  相似文献   

16.
琴韵小说新作《新城》以朴实自然的笔墨,描绘出一幅旧镇变新城的生动社会历史生活画卷。小说思想文化意蕴丰厚,字里行间不仅跳荡着时代的脉搏与律动,更在悲欢离聚中展示了世间的人情冷暖,也在对小镇人日常起居的描绘中出浓郁的地域文化与风土人情。这是一部传递着社会变迁,人情冷暖,风俗人情的厚重之作,是一首传递着真、善、美的朴素的又充满着泥土气息的自然之歌。  相似文献   

17.
康志刚长篇小说《天天都有大太阳》以地处华北平原腹地的柏树庄为艺术场景,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为时代背景,反映了深刻社会变革中农村的生活面貌,塑造了李连春等一批鲜活的农民形象,描绘了如诗如画的北方乡村风景。  相似文献   

18.
凌力的历史小说创作形成了独特的审美风格:以情感投注于生命体验选择与重组史实;以现代意识去理解与发掘历史人物身上的深层意欲,使形象塑造具有一种勾魂摄魄的人性深度。同时,把含蓄蕴藉的古典美情韵与直切恣肆的现代情感表达交融一体,丰富和发展了历史小说创作艺术审美的多元化探索。  相似文献   

19.
新时期长篇历史小说的题材大为拓展。历史认知的嬗变,使作家摆脱了“政治先行”的主观性,创作意识出现了多元的趋势,多了些历史的批判精神和深入的化思考,个性意识突出了,但也存在着“帝王”泛滥等问题,有媚俗、美化之嫌。艺术表现上,不拘一格的创新已成为明显趋势。  相似文献   

20.
叶弥的《成长如蜕》通过父子、爱情、友谊三大矛盾冲突,展现了“弟弟”精神人格从幼稚、纯真、幻想到成熟、入世、实际的动态蜕变过程,揭示了社会转型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