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袖舞是我国传统舞蹈文化艺术的瑰宝,富有鲜明的中国民族文化特色。在历史的纵向演变中"长袖"的历史根源最早可追溯至夏商周时期,它奠定了人们对"长袖善舞"这一艺术审美观,且对当今中国古典舞中"袖舞"的艺术形式起到了弥足轻重的奠基作用。中国古代舞蹈中长袖作为道具也是一门独立的表演艺术形式,它特有的表演形式气质韵味使袖舞成为了独立的肢体语言。本文简述了长袖的概念,历史发展,为学习袖舞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主流文化的儒家思想,其精华所在即为"民本"主义;而内涵丰富的"民本"思想中是否含有"民主"的因子,民本与民主的关系如何,历来为各家所争论,为了解决这一理论困惑,本文拟从"民本"思想的渊源及其流变来诠释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是"民主"的基础,"民主"精神是"民本"思想的重要内容,"民主"是"民本"发展必然归宿。  相似文献   

3.
关于"民本"思想与"民主"思想的关系问题,学界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们认为,在中国的传统的儒家文化中,一方面,作为其精华所在的"民本"思想,是"民主"理念赖以存在的基础.另一方面,"民主"精神是"民本"思想的重要内容,"民主"是"民本"发展的必然归宿.  相似文献   

4.
在有关中国地方城市的新闻报道中,"深圳"和"浦东"也许是两个出现频率最高的地名.新闻报道中的"深圳"含义很明确,是指广东省的"深圳市",其区划范围也很明确,换言之"深圳"即"深圳市";新闻报道中的"浦东"是指上海市"浦东新区",而不是指整个黄浦江以东的地区--"浦东".换言之,"浦东新区"和"浦东"含义并不相同.  相似文献   

5.
"雅"是中国古代文论的元范畴,"雅"的精神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雅"的风格融贯中国传统文学、音乐、书法、绘画等艺术领域,一直被视为艺术追求的最高审美理想."雅"本身所具有的理论张力使其呈现出多重审美形态,同时以"雅"为核心形成一套范畴群,构建起中国文学的雅化诗学传统,"雅"由风格论范畴进而融入本体论和主体论范畴体系,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6.
<喜福会>是当代美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第一部小说.谭恩美站在美国文化主流的位置上,从东方主义的视角出发,用"他者"的眼光看待中国文化.作者在<喜福会>中罗列的大量中国传统文化元素,通过传统儒家伦理道德观念、宗教信仰、饮食文化等,向西方读者充分展现了"他者"化的中国形象,"他者"化的儒家思想,"他者"化的宗教信仰,"他者...  相似文献   

7.
类型各异的选美赛事吸引着全世界大多数人注视的目光。"环球小姐"、"世界小姐"等赛事越来越多。20世纪末选美比赛登陆中国:除了"顶尖级"和"世界级"的中国小姐大赛、中华小姐环球大赛,"专业级"的中国模特大赛、"2003精英世界模特大赛"之外,"地方性行业级"的选美活动也是此起彼伏。一时间,舞台上,荧屏中,佳丽成群,美女如云。相比之下,一些传统的娱乐节目不再像过去那样吸引人们的眼球。  相似文献   

8.
中国"公共知识分子"论泛起于20世纪90年代."独立"是它的本质特征,"批判"是它的外部表征,做公众的"意见领袖"是它的根本要求.在对待知识分子与党的关系、与人民大众的关系上,"公共知识分子"同广大知识分子的立场是根本对立的.在当代中国,"公共知识分子"欲掌握"话语霸权"、成为独立的"意见领袖"的"最热切希望"难以实现.  相似文献   

9.
"有、无"是中国哲学史上老子首创的一对哲学范畴.关于"有、无",历来是见仁见智,众说纷纭.韩东育先生曾著文<"有"是"有限","无"是"无极">.本文认为,"有、无"属实体范畴,"有限、无限"为属性范畴,韩先生犯了"属性范畴实体化"式的错误,故与之商榷.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先进文化"和构建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中国先进文化"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紧密相联,相互影响,相互促儋进的."中国先进文化"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容,又给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先进文化"在物质形态上的反映,为"中国先进文化"建设提供了丰富内容和实践的源泉,"中国先进文化"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为人民群众提供智力支持,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作用;保证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朝着正确方向发展的作用;为人民群众提供精神动力,增强全社会创造活力的作用;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安全的社会环境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说文>系统记载五行学说,而释"木"欠妥.对"木"之形音义加以系统分析,发现"木"之字形为整体象形,"木"与"冒"音近却异源,"木"之本义应为"众树之总名";以甲骨卜辞及相关文献为据,发现五行学说与中国先民木祭文化有关.  相似文献   

12.
也说"杖"     
对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或植杖而耘耔"中的"杖",有人认为"杖"应该为"犁杖".从中国农学史角度看,"犁"的概念从没有用"杖"来表达过,<说文解字>及东晋和西晋以前的各类作品中,"杖"也从来没有"犁"这个义项."或植杖而耘耔"中的"杖"不是"犁杖",而是"手杖".在这首辞中,"杖"也是官位的代表."或植杖而耘耔"应该释为:"有时讲述杖放在一边,(用犁)在田里除草培苗."是陶渊明时自己放弃官位而回乡归隐的高洁情怀的自释.  相似文献   

13.
从历史进程看,"三个代表"要求的提出,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中间环节;从理论逻辑看,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三个代表"要求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而作为"系统的科学理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则包含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进一步回答,是"三个代表"要求的具体展开.  相似文献   

14.
"士"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独特的社会阶层,在某种意义上是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的承载者."士"阶层的存在,"士"精神的张扬,是华夏民族生生不息,绵延不绝的重要原因.发掘传统文化中的"士"精神,对现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士"的精神也具有多重性.从儒家角度来说,.士"精神的基本内涵是"志于道".士"志于道",所追求的,是"仁"的精神,"礼"的秩序,并在这一过程中具体的展现出忧患意识、敬畏意识和担当意识.  相似文献   

15.
十年浩劫,"大革命"变成了大破坏:事业凋蔽,斯文扫地.痛定思痛,改革开放的中国,终于把国家发展的方向锁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革命"的话语渐告衰歇,"建设"的话语应运而起.从"革命"到"建设"的话语转变,代表了经过百年历史反思的中国人在历史观和价值观上的深刻变化,也带来了百年中国前所未有的社会巨变.如果说"革命"虽瞄准了建设未来理想的蓝图,却必须从"破坏"(且常常是"彻底破坏")开始的话,那么,"建设"则必须从现实出发,循序渐进,步步为营.  相似文献   

16.
对于中国"入世"问题的论证,仅从经济意义上比较其利弊是远远不够的,还应从伦理、法律等意义上进行权衡.从伦理的视角审视,"入世"对中国来说也是利大于弊,这为中国"入世"提供了伦理依据.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中国文化这样一个大的概念入手,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当今"中国唱法"之最高追求进行分析和浅探:第一,"中国唱法"的发展历程及成功之处,谈到了"中国唱法"的提出及不断地发展历程,以及在不断深入的探索与借鉴下,变成了更具有包容性的歌唱艺术;第二,"中国唱法"所蕴含的中国文化特性,提到了两者的共通之处;第三,"中国唱法"的精神引领及最高追求,主要谈"中国唱法"如何扎根于我们的中国文化。探析过程中结合引用法、分析法进行论述,以便大家对作品有更加全面清晰的认识和了解,并对当今"中国唱法"的发展有所思考。  相似文献   

18.
朱晓娜 《现代语文》2008,(5):110-111
由甲骨文知"儿"是指人,"子"是指婴;"儿"多用于古时妇女的自称和对奴婢的称谓,"子" 则多用于对男性的称呼;"儿"带有贬义色彩,一般称呼地位低下的人,"子"常用于尊称或贵称.  相似文献   

19.
冷战结束后,"中国威胁论"在美国甚嚣尘上,新保守派(Neoconservatives)一直是鼓吹这一论调的不悔斗士.新保守主义所宣扬的"美国例外论"思想,是其冷战后鼓吹"中国威胁论"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绘画史上,"历史画"创作是一个源远流长、不容忽视的客观存在.特别是在宋代以前,以人物为核心的绘画,包括描绘历史事件的"历史画"和以刻画人物为主的"历史人物画"一直是中国绘画的主流,只是随着山水、花鸟画的兴盛,"历史画"在元、明、清三代发生了流变,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与山水画的合流,影响了"历史画"的独立发展.至于明、清时代,特别是清代大量出现的帝王"纪功画卷",则只是一种异变了的"历史画".中国古代的"历史画"可以为我们今天的创作提供借鉴,中国古代"历史画"发展的历史在很多方面也对我们有一定垂诫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