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南京路上好八连”是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于60年代初树立起来的集体标兵,是一面光彩夺目的旗帜。好八连官兵发扬我党我军优良传统,一尘不染,拒腐防变,艰苦奋斗,勤俭创业的革命精神,至今已成为全民族的精神财富。不过,这一宣传主题当初是怎样确定下来的呢?最近,我因研究好八连的宣传报道,翻出了60年代初的几本采访记录,其中有一段是记载好八连这个典型是怎样被发现和开掘出来的。虽是旧事,却有点小意思——对于新闻记者怎样抓好典型报道可能有些参考价值。在报纸上第一次突出宣传八连事迹,要数上海的《解放日报》了。那是1959年7月23日,该报在头版头条位置上刊登长篇通讯《南京路上好八连》(约  相似文献   

2.
吕兴臣最早报道“南京路上好八连”如今,“南京路上好八连”已成为全国人民尽人皆知的“拒腐蚀,永不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典型和学习榜样.60年代,毛泽东曾写《八连颂》赞扬好八连;在新的历史时期,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同志也为好八连题词.然而,最早发现好八连这个典型,并把好八连事迹报道出去的是吕兴臣.  相似文献   

3.
情系好八连     
王经文说我与好八连有缘。 王经文在1963年4月25日国防部正式命名“南京路上好八连”前后担任好八连的政治指导员。前年,我拟将好八连命名前后在《解放军报》《解放日报》等报刊上发表过有关好八连的通讯特写.连同周总理为我修改新闻稿的回忆文章汇集成册,送给部分老同志。王经文同志知道后十分欣喜.特意给我写了一篇短文《八连老兵一席话》,我把它作为册的“代序”。他指出“记住那段历史,不忘传统本色。  相似文献   

4.
1963年4月25日,上海警备区某部八连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命名为“南京路上好八连”。这一年的夏天,我也从娘肚里呱呱落地,降临在黄浦江畔。和“好八连”的情缘,就这样从与她“同岁”、与她诞生在同一座城市开始了。做学生的时候,就观赏过电影《霓虹灯下的哨兵》,翻看了许多遍“好八连”的连环画,还读了不少讲连队艰苦奋斗、拒腐防变精神的故事。于是,脑子里满是“好八连”战士高大、威武的形象,对军人的崇拜、敬仰之情油然而生,与日俱增。那一年,我争取到了参军的机会,向武装部和接兵部队的同志提要求说:“我想到‘好八连’当兵去。”“‘…  相似文献   

5.
朝拜你,老山     
去年11月份,作为中国记协组织的赴老山前线采访团的成员,我参加了战地采访。至今回想起来,那些不平常的日日夜夜仍历历在目。献旗参加这次采访的各省新闻单位的记者,给前线将士带来了后方人民的问候、崇敬和感激之情。福建人民广播电台的记者带来了数百封小学生写给前线“英雄叔叔”的信,《甘肃日报》记者带来了团甘肃省委、甘肃省青联的慰问信和专门录制的音乐磁带,还有一面日夜赶绣出的锦旗。在昆明的时候,采访团定做了一面锦旗,上面写着:“全国人民理解你们,热爱你们,学习你们。”11月10日上午,我们来到老山前线指挥所,向部队首长献旗。首长接过旗后,意味深长地说:“前线战士喊出的十个‘万岁’中,第一个就是‘理解万岁’。我代表老山前线全体将士谢谢你们,并通过你们向全国人民表示感谢。”说完,两鬓斑白的老军人举起手,行了一个军礼。  相似文献   

6.
“野战部队”和“人民武装”《人民日报》创办伊始,记者不多。在冀鲁豫前线随军采访的,有齐语、方德、吴象等同志;陈勇进同志为冀鲁豫分社记者,在前线为《人民日报》供稿。在后方采访的,只有杜展潮、任冰如等同志。我作记者,又作编辑,并担负采访部门的组织工作。当时能够完成相当繁重的宣传任务,重要原因之一,是  相似文献   

7.
“野战部队”和“人民武装”《人民日报》创办伊始,记者不多。在冀鲁豫前线随军采访的,有齐语、方德、吴象等同志;陈勇进同志为冀鲁豫分社记者,在前线为《人民日报》供稿。在后方采访的,只有杜展潮、任冰如等同志。我作记者,又作编辑,并担负采访部门的组织工作。当时能够完成相当繁重的宣传任务,重要原因之一,是继承“全党办报”的传统,组成了一支包括“野战部  相似文献   

8.
今年4月25日,是国防部给上海警备区“南京路上好八连”命名40周年纪念日。在中宣部、总政治部的关心下、在军区党委首长的领导下,在军区宣传部和人民前线报社的直接策划和参与组织下,“南京路上好八连”命名40周年纪念活动的新闻宣传在军内外引起了广泛反响,取得了较大成功。据不完全统计,先后有32家中央和地方新闻单位直接参与“好八连”先进事迹的报道,中央新闻单位发稿120多篇(幅),地方新闻媒体播发稿件500多篇(幅)。回顾“好八连”命名40周年纪念活动的宣传实践,作为一名警备区政治部的新闻干事,我的收获主要有以下几点:用与时俱进的眼…  相似文献   

9.
“闭门造车”是我构思小小说等文学性作品时的一个习惯。有时候,因为构思合理、想象新奇,偶尔也有几篇“豆腐块”在报刊上“露露脸”。自1994年爱上新闻报道工作以后,亦如法泡制了不少新闻稿件,但所写的稿件都因水分太足,不结“果实”。 后来,在具体的理论学习和工作实践中,我终于认识到:搞新闻报道一定要:手勤写、腿勤跑、嘴勤问、脑勤想。一日,我下连队采访时和战友闲聊,得知八连已坚持十年为驻地农村办墙报,宣传科普知识和市场信息,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我经过深入细致地采访和立意,写成了一篇《总参某部八连坚持…  相似文献   

10.
搞新闻得有点逆向思维,敢于破“惯例”。战旗报记李大勇写的被战旗报评为优质稿的消息《八连拉动途中禁止替人扛枪》,我觉得正是敢于把问题“倒过来思考”所采访到的一篇好稿。据李大勇介绍,《八连拉动途中禁止替人扛枪》一稿的来历是这样的。他到驻渝某部八连采访军事训练情况时,指导员道出了一大堆“新闻线索”,其中一条便是“藏族战士正麦松根比武中替人扛了4支枪”。  相似文献   

11.
留心牢骚话     
我登报的第一篇稿,是从“牢骚话”里拣来的。1991年12月19日,我去九连采访,正遇着指导员在那儿发牢骚。我没被牢骚话“吓”走,而是坐下来静心地听。原来,连队有个战士利用探家去做生意,偷税被追查到部队,指导员因此挨了一个处分。我在其他连队采访也发现有类似情况。不久,我到三连采访,把那位指导员的“牢骚话”说给谢连长听,他听后说:“这种现象我们连队早已杜绝了。”我把他们连队杜绝此现象的经验做法整理成一篇《防上探家不回家》的管理经验稿,投寄《人民前线报》,很快在二版变成了铅字。“牢骚话”中抓好稿,是我搞新闻报…  相似文献   

12.
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和《人民前线》报社共同举办了一次“东南海防行”采访报道活动。担任这次采访任务的是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的毕业实习学员。这些学员勇于摔打,身到海防一线,心系海防官兵,饱醮感情,采写了一篇篇具有浓郁“海味”、“兵味”的稿件,交了一份合格的毕业答卷。他们在实践中悟出的收获、体会,对于我们增长新闻采写的才干不无启迪。  相似文献   

13.
今年初,我们在研究《人民前线》报如何进一步创新发展、不断提升报纸宣传质量和引导水平时。提出了“三力”的目标,即提高导向力、扩大影响力、增强亲和力.并以此作为报纸宣传改革创新的标准和尺度。  相似文献   

14.
离开我蹲点采访的“临汾旅”一营二连已经有段时间了,仍时时有“梦回吹角连营”之感。3月13日至25日,我有幸作为人民前线报社派出的首位记者,在具有光荣传统的“神枪手连”二连蹲点采访。10多天时间里,我睡在排房,吃在饭堂,和士兵兄弟站在同一个队列里,以亲历式报道形式,采写了《郭班长“解梦”》、《徐连长巧煮“夹生饭”》和《做战士的“成功之母”》等3篇稿件,分别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亲兵、爱兵、带兵的主题。睡在我上铺的班长竟然听得懂梦话我所蹲点的二连是一支英雄连队,1984年被南京军区命名为“神枪手连”。一走进连队,门前雕塑“我是…  相似文献   

15.
林强  刘汝山 《军事记者》2008,(10):32-33
“前线编辑部”,集“信息站”、“中军帐”、“突击队”、“加工厂”等诸多功能为一体,使舆论宣传作战指挥关口前移,使报纸新闻触角大大延伸,让相距千里的前后方报道力量同频共振。在今年先后进行的抗击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抗击汶川特大地震灾害两次战役性报道中,《人民前线》报大胆创新,果断开设“前线编辑部”,有效提高了报纸宣传的质量效益。  相似文献   

16.
稳中求升     
辛辛苦苦爬了半年多“方格子”,寄出去的东西却发表不了。当我百思不得其解时,偶然在《人民前线》报上看到一位编辑写给通讯员的一段话:“写  相似文献   

17.
走进海岛     
李根萍 《军事记者》2003,(4):48-49,57
我负责《人民前线》报“海防线上”专版后,尽管常常收到或编发许多充满浓浓海味的稿件,但从未去过海岛。去年夏季,为亲临一线了解海岛官兵,以记者的视觉真实记录他们坚定海岛甜酸苦辣的生活,我特地去了一趟浙江舟山群岛,在几个岛上全方位体验了一番,接近了我所要接近的“目标”,写出了一些感人的报道。同时,一些采访细节也令我十分难忘。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为我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目标提出了行动的纲领。宣传好这次会议的精神,动员、鼓舞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继续坚持贯彻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巩固和发展我国在80年代取得的成就,在20世纪的最后十年里大力振兴我国经济和促进社会进步,使中  相似文献   

19.
张宁义 《军事记者》2009,(10):68-68
我走向“爬格子”的路,完全是“铁哥”牵的线。 “铁哥”,我的亲大哥.名叫张铁国.曾经是一名军人.现在是《福州日报》记者、党报热线组组长。从军8年,他先后在《解放军报》、《中国国防报》、《人民前线》报、《福建日报》、《军事记者》等军内外报刊发表稿件500多篇。  相似文献   

20.
长江的风格     
无私无畏长江同志过早地离开了我们。回忆往事,他那爽朗的笑声常在耳边萦绕。他经常同我一起跨上战马,在抗战前线采访,常听到他亲切地喊我:“赶快加鞭走路,天快黑了!”雨天,曾在山头上露宿,有时,连饭都吃不上。但不论在任何艰危的目子里,他总是乐观、健谈,把一切困难,险阻都踩在脚下,我经常从他的实际行动中汲取力量和鼓舞。一九三六年西安事变之后,我在上海“记者座谈”的集会上认识范长江同志,当时他在上海《大公报》而我在《新闻报》。他当时谈采访西安事变的经过,对我们既是新鲜见闻,又是极大的启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