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语文”提法的模糊性“语文”一词最先由叶圣陶先生提出,意即“口头为语,书面为文,不可偏指,合而为之”。《现代汉语词典》对“语文”的解释有两种:一指语言和文字;一指语言和文学。这三个解释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模糊性。语言,包括语音、词汇、语法、修辞、文字等诸多方面,如果把语言视为一个系统,那么文字只是语言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如果把“语文”理解为语言和文字,岂不犯了母子系统并列的逻辑错误。至于文学,它是以语言为工具的,口头文学和书面文学分别以声音和文字为承载工具。如果把“语文”理解为文学和语言,岂不…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程的本体论说一直纠结于对“语”和“文”的探讨中,对“语”的探讨纠结于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语言和言语,对“文”的探讨纠结于文字、文学、文章、文化中.传统的语文本体为语言文字本体.“语”是本体,文字是“语”的载体,文学、文章是“语”的具体表现形态,文化则是在“语”本体基础上以文字为载体以文学、文章等形态为表现内容的凝结,语文课程可以概括为:一语多文凝结为文化.  相似文献   

3.
一提到“语文”,我们会很自然地联想到“语文课”,这当然是作为学生的我们的“自然联想”。其实,“语文”包含的何止“语文课”?我认为,“语文”的“语”是“语言”,“文”就是“文字”“文学”等。“语”用嘴,“文”用笔。今天人类之所以有高度发达的文  相似文献   

4.
王凤云 《辅导员》2009,(4):52-52
长期以来,人们对“语文”二字的含义,有“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化”“语法作文”等多种理解,而我认为,“语”就是语言、语法;“文”就是文字、文学。语文教学就是语言、语法与文字、文学的教学。  相似文献   

5.
彼得·V·齐马在《比较文学导论》中以外部互文连接社会方言、语言情境、话语,从意识形态批判立场通过类型学、发生学研究建构对话的比较文学,突出意识形态批判在文学接受、文学翻译、文学分期研究领域的工具性作用,研究“地区间性”的多语文化生态下文学复调性、多语性、对话性和非中心性,对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学派”多所裨益。  相似文献   

6.
汉语文教学的综合思考湖北张文海一汉语文这个概念的内涵至今说法不一致:一说是指汉语和文字;一说是指汉语和文学;一说语文,口头说的是语,写下来的是文(叶圣陶语),也就是说,“语”是口头语言,“文”是书面语言。对汉语文性质的确认,关系教材的建设和教学运作的...  相似文献   

7.
语文是什么?1949年,叶圣陶先生提出:口语为语,书面为文。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于文的认识也有了多种说法。有人说语文是语言和文字,它是学习各门功课的基础;也有人说,语文是语言和文章,语言是构成文章的基础;还有不少专家说,语文是语言和文学,以至于不少专家提倡要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文学教育,把文学作品教学上成文学课。  相似文献   

8.
《小学语文》2007,(2):1-1
“语文”一名,始用于一九四九年之中小学语文课本。当时想法,口头为语,笔下为文,合成一词,就称“语文”。自此推想,似以语言文章为较切。文谓文字,似指一个个的字,不甚惬当。文谓文学,又不能包容文学以外之文章。我个人想法如此。[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语文,即书面语言、文章、文字、文学。它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两个方面:在口头谓之“语”,在书面谓之“文”;口头的包括听和说,书面的包括读和写。使用“语文”这个名称,表明了要进行全面的语言训练,纠正封建社会长期  相似文献   

10.
很高兴拙文《语文“姓”什么》见本刊今年第3期发表后有一些不同看法,为更好地认识语文教学,特绘制了一张图奉上,并扼要地作点说明。研究语文教学面临的一个问题是用语混乱,概念不一。“语文”一词的多义性,造成了认识的混乱,当今流行的所谓“一语四文”——语言、文字、文学、文章和文化,就是典型代表。而确立概念是科研基础性的根本问题。“语文”作为一个概念提出是1949年叶老他们编课本时,此前没有这一概念,研究语文教学必须把握这个前提,尊重已有的共识。叶老多次重申“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对语文的外延作了界定,只…  相似文献   

11.
丁佳 《中文自修》2001,(4):26-26
有人认为:语文,语文,会说话不就得了吗?其实这么认为就次错特错了。语文,不光有个“语”字儿,还有一个“文”。“文”包括着两层含义——文字和文学。一年级起,我们就和文字打起了交道。现在,在字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2.
殷悦 《成才之路》2010,(20):I0009-I0009
法国作家雨果对音乐有这样的理解:“音乐。是当任何语言都无法表达而又无法沉默的时候产生的。”诚然,音乐是一种不能触摸、只能聆听感受的艺术.它往往是文字和语言等表达手段都无法呈现的一种意识形态层面上的事物。  相似文献   

13.
“莫”是一个多性多义字。在古洛中用例最多,在语言学界分歧是大的要数作否定性天指代词的“莫”。“莫”作为否定性无措代词,指代的是被完全否定的整体。它可以特指被否定的齐有的人,也可以泛指包括人在内的被否定的所有的事物。随文意的不同,它可分别被译为”没有谁”、“没有什么”或“没有哪一个”,在句中只作主语。这是语言学界比较一致的看法。Q是.围绕着作主语的情况,不少学者观点不一,大致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莫”在有主语的句子中充当主语的同位语;另一种是,“莫”作主语时.它前面的名词作状语。笔者以为这两种观点…  相似文献   

14.
一、语文课程的性质 语文是什么?“语”,大家都认为是指语言;“文”,有人说是指文字,有人说是指文章,有人说是指文学,有人说是指文化。也有人考证这门课程定名的由来,认为“语文”是指“口头语”和“书面语”。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文化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狭义的文化专指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文”既指文字、文章、文采,又指礼乐制度、法律条文  相似文献   

16.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是“用语言来表达的造型艺术”(高尔基语),它是以语言为物质手段塑造形象、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的美主要体现在语言美上.文学的生命力决定于语言的生命力。因此,语言鉴赏是文学鉴赏的重要内容。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作品写了什么.更要让学生知道作者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  相似文献   

17.
学校语文课的设置,旨在通过语文课的学习,使学生熟练地运用语言工具,更顺利、更准确地操纵文字和参与交际。20世纪40年代,叶圣陶先生提出语文是一种工具,将“语文”中的“语”界定为口头语言,“文”为书面语言,这就使语文从语言、文字、词汇、语法、文法等方面有了语言的理论内  相似文献   

18.
荆超 《西宁教研》2000,(5):29-29,34
“语文”,顾名思义,“语言”和“文字”的结合,“语文”这个学科名称的来历,据叶圣陶说:“‘语文’一名,始于一九四九年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选用中小学课本之时。……彼时国人之意,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这说明“语文”原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意思,在口头谓之“语,”在书面谓之“文”。  相似文献   

19.
关于“语文”,叶圣陶先生有过说明:“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寥寥数语,精辟地阐明了”语文”课的意义以及“语”与“文”的关系。既然叫“语文”,“语”在前,“文”在后,这足以体现“语”的地位和重要性——语言是第一性的。所以,在教学中不可“重文轻语”。“语”,即说话,它能综合反映一个人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因为说话是把内部的思想活动转化为外部的语言形式,也就是把内部语言转化为外部语言,这个转化必须内外一致,思想与语言一致,所以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  相似文献   

20.
习惯认为,语文包括语和文两个方面,语即语言,含书面语和口头语;文是文字、文章(文学)和文化。上世纪80年代的《现代汉语大词典》就这样解释语文:语言+文字,语言+文章,语言+文学,语言+文化。这样的理解不无道理。从教学角度看,作为课程的语文也是围绕语言、文字、文章、文学、文化等几个要素来展开的。但人们似乎忽略一个前提:什么是课程?《现代汉语规范词典》这样解释课程:教学的科目和进程。其中核心词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