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百科知识》2004,(5):37-37
地震是地壳急骤颤动的自然现象。根据引起地壳震动的原因不同,可以把地震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和陷落地震等等。 由于大规模的地震活动会对人类生活造成巨大的灾难,所以地震预报就成为人类减灾的重要措施。然而,就世界范围来讲,地震预报仍处于探索阶段,仍是当代世界一大科学难题。首先是地震前兆的识别和判定十分困  相似文献   

2.
地震作为突发性自然灾难,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具有严重的破坏力。最近几年,世界各地发生的严重的地震也说明了全球进入了地震活跃期,这也给人类敲响了警钟,地震的可预测性是全世界至今无法攻克的难题,也是地震界研究的热点和难点,科学家通过以往的地震发现,地震前夕可以引起电离层的扰动,并以此作为地震预报的突破点进行深入的研究。本文就电离层在地震短临预报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对于"地震能预报吗"这一问题,国内外地震学界一直存在着巨大的争议,社会公认也存在着广泛质疑。地震预报难,这是全世界学者公认的,但地震预报本质上不可能,却不是业界的共识。目前,地震预报正处在慢慢探索期。面对全球、全国乃至云南的地震形势,地震预报不仅不能、不应放弃,反而应该强化其基础研究的地位,同时多措并举,做好建筑物抗震、地震预警系统建设等工作。  相似文献   

4.
尽管地震预报是世界性难题,国际上主流科学界认为地震还无法准确预报,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人类在地震预报上的畏首畏脚和无所作为。欣喜的是,玉树地震后有关专家建议,我国应在不放弃研究地震预报的同时,不断加强地震多发区域的地震台网建设,逐步建立地震早期预警系统。  相似文献   

5.
电磁波辐射在地震短临预报中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宏年 《内江科技》2009,30(11):24-25
虽然地震预报目前仍然是一项世界性难题,但从不同学科,不同知识角度及不同观测方面对地震前兆现象的研究却一直被广大科技工作者所关注。在地震前兆诸现象中,电磁波异常现象近年来在国内外普遍引起人们广泛的重视。文章介绍了一种地震电磁辐射机理建模,并通过样本分析说明,震前电磁渡异常是一种较客观的地震短临预报手段.  相似文献   

6.
《科学大众》2000,(1):10-11
地震预报是针对破坏性地震而言的,是要在破坏性地震发生前作出预报,使人们可以防备。其前提是认识地震孕育和发生的物理过程,包括地球介质物理、力学性质的异常变化。但目前人们对地震成因及其发生规律还知道得很少,主要是因为地震是宏观自然界中大规模的地下深层变化过程,不  相似文献   

7.
地震预测预报是地震研究的重要主题之一,也是一个非常难以解决的世界性科技难题,科学家始终对地震预测预报进行着锲而不舍的求索.以1998年1月到2009年3月的11年间,科学引文索引及其扩展数据库中关于地震预测预报的科学论文为研究对象,使用文献计量的方法对国际地震预测预报领域的研究力量分布进行研究;应用引文分析方法,借鉴社会网络分析、CiteSpaee可视化技术,定量地分析近年来国际地震预测预报领域的发展脉络以及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8.
粟周熊  吕媛 《今日科苑》2007,(15):47-48
2004年8月10日,我国云南省昭通市发生了5.6级地震,造成近600人伤亡,受灾情况严重。显然,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都是巨大的,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这些天灾真的就毫无办法预测吗?俄罗斯科学家经过长期观察后发现,爬行动物就有神奇的"第三只眼",可以预测到地震的发生。动物能预报地震,似乎已得到很多人的共识。在一些地震频发的地区和国家,监测动物的日常表现也成为地震预报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9.
世界上很多地区处于地震带上,但是地震预报技术一直处于探索研究阶段,无法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每当发生地震,地震部门几乎都无法预测,由于无法事先有效预测,因此造成了大量的生命财产损失。  相似文献   

10.
尽管地震预测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但全世界有不少科学家都在努力研究地震预测,探索预测的有效途径。近期,一些研究人员预测,全球有可能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地震和地震预测的有关知识和地震宏观异常的观察和观测要领,分析了地震预报的水平、现状以及人类工程活动对地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我国自然灾害众多,其中地震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及国民生产造成了重要影响。作为地震频发的国家,我国投入了巨大的人力与财力对地震进行了广泛研究与防灾基础工程建设,这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人们的生命及财产的安全性。但由于地震活动的多样性,目前地震预报工作仍是世界性难题。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地震的监测及预报有了一定程度上的突破,但与地震造成的严重程度相比,对地震的监测及预报仍处于探索期。大数据技术的广泛应用,为现今的地震监测预报工作提供了全新方法及思路,值得大力推广。本文通过对当下防范地震的技术方法进行分析,对新形势下的地震监测预报工作提出了相关的改进建议,以期促进防灾减灾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13.
1966年,周恩来总理站在邢台的地震废墟上.发出要搞地震预报的指示。 科技工作者开赴地震预报的疆场.捕捉大地的脉动.数十年如一日,地震预报的中国长征从此开始。  相似文献   

14.
地震预报是一个尚未解决的世界性难题.中国地震专家虽然多次做出了成功的预测,可是国际地震界认为这类预测缺乏科学依据.为了扩大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增强祖国的软实力,提高中国科学的国际地位,巩固我国地震预测在全世界的领先地位,早日攻克地震预测这一世界难题,笔者建议尽快建立中国地震预报新体系.  相似文献   

15.
地震预报是一个尚未解决的世界性难题.中国的地震专家虽多次作出成功的预测,可是国际地震界认为这类预测缺乏科学依据,我国的许多地震专家也默认如此.  相似文献   

16.
雅安地震后,地震预报又成为公众议论的焦点。就目前的科技手段而言,对地震还做不到明确的时间地点的预报,但对地震的危险做中长期预测则是可能的。科学家正努力探索地震预测的各种手段。  相似文献   

17.
我国是一个地震多发国家,地震活动极其频繁。地震作为最严重的自然灾害,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国家安全的影响是巨大的。1966年,周总理站在邢台地震废墟上,发出要搞地震预报的指示。自此,一批批像庄灿涛一样的科技工作者投身地震预报研发,数十年如一日,为了国人的幸福和安康努力着、奉献着。  相似文献   

18.
《百科知识》2005,(7S):36-36
美国和瑞士科学家联合开发出一套新的地震预报模型,在此基础上绘制出了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24小时地震概率预报图。科学家们强调说,这套地图是根据他们对加州过去地震的分析,形成对未来各地地震概率分布的预测。根据他们的模拟测试,大约一半以上的大地震在发生之前能在地图上观察到地震概率的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9.
啸波 《知识窗》2001,(11):16
我们脚下的地球,是一个不平静的星球.它每年会发生大大小小的地震500万次,即平均每分钟就有10次左右的大小地震.尽管大陆地震仅占全球地震灾害总数的15%,但由于大陆是人类的居住地,因此它所造成的灾害却占全球地震灾害总量的85%.仅20世纪以来,全世界因地震而死亡的总人数就有110万之巨.面对恐怖的地震,人们多么希望科学家能提供准确的预报!……  相似文献   

20.
地球科学的发展,特别是板块运动的发现,使得过去20年期间板块边缘地震预报的研究有了很大的进展。但板块内部地震的预报研究仍然是世界性的科学难题。攻克这个难题的努力可以分成两个方面:一是以确定板块内部未来地震的地点和强度为主的长期预报研究,包括:板内地震的构造环境和孕育过程的阶段性特征,大陆地区强震危险性和地震灾害的预测等,二是以确定未来大地震发生时间为主的短期预报研究,包括强化地震前兆的观测,改进观测技术,以及前兆的分析和机理研究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