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旨在利用比较文学形象学和东方主义的相关理论来解析福斯特的小说《印度之行》中的"印度形象",进而深入研究福斯特笔下的印度形象对英国集体想像中"印度形象"的继承和颠覆,并在此基础上探究引起这种距离的深层的社会文化的原因及作家个人的因素。  相似文献   

2.
张娟 《文教资料》2011,(17):13-14
E.M.福斯特是二十世纪英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由于受到自身成长经历和时代的影响,他的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具有明显的边缘性质,基于人物边缘性质的研究具有很大的现实和文化意义。本文以哲学中的"边缘是相对于中心而言"为立足点,综合性地分析福斯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边缘性。  相似文献   

3.
《抵达之谜》中作家努力脱离特立尼达实现向英国的抵达之旅分为两部分:对特立尼达的生活经验抛弃实现从"第一童年"向"第二童年"抵达;对特立尼达的文学经验抛弃实现从男人向作家的抵达。在英国殖民语境下奈保尔被英国精英文化同化,实现了"英国化",在后殖民语境下奈保尔不是作为被殖民者的复现,却是以"他者"面目出现的殖民者的"同者"。  相似文献   

4.
爱·摩·福斯特的小说广受人们的喜爱和关注,自1938年以来出现了经久不衰的"福斯特热"。他能够得到人们如此长久而高度的关注,一方面是由于他的小说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另一方面也由于他那鲜明而丰富的自由—人文主义思想在其作品中的深刻体现。迄今为止,绝大多数的研究都集中在福斯特小说的创作技巧、艺术特色、人物刻画等方面,很少有人对他的自由—人文主义思想进行探讨。本文将通过透视英国爱德华时代的社会背景以及剑桥与"布鲁姆斯伯里社团"对他的影响,并从20世纪德国著名的存在主义哲学家卡尔.雅斯贝斯的哲学视角对福斯特的自由—人文主义思想进行尝试性的解读。  相似文献   

5.
《嘉应学院学报》2017,(4):58-61
E.M.Forster是20世纪上半叶英国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Where Angles Fear to Tread)是福斯特的第一部小说,也是福斯特的第一部"意大利小说"。通过对人物形象、环境描写的解读,揭示蕴含在作品中福斯特的双重文化身份,即福斯特在以意大利文化为一种参照体系,揭示出英国中产阶级精神层面的困顿、贫瘠的同时,显现出一种对英国本土民族和文化的优越感。  相似文献   

6.
福斯特是英国爱德华时期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霍华德庄园》被称为“最后一本‘英国状况’小说”,而福斯特本人也被称为“最后一个英国人”.通过对文本的细读,深入剖析小说中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以图揭示福斯特这位“最后一个英国人”深刻的道德关怀.  相似文献   

7.
文蓉 《嘉应学院学报》2011,29(12):65-68
福斯特(E.M.Forster,1879—1970)是英国爱德华时期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最漫长的旅程》被称为是福斯特的"英国小说",同时也被认为是福斯特作品中"最灿烂、最有戏剧性、最动情"的一部。通过对小说文本的细读,本文力图揭示这部作品本身所蕴含的伦理道德观,即福斯特对真、善以及友爱的渴望与追求。  相似文献   

8.
周梅  曹慧慧 《文教资料》2010,(14):21-23
本文从福斯特五部小说的标题出发.分析福斯特所要传达的“生命旅程”的主题。引言部分简单介绍一些背景知识;主体部分从英国人的意大利之旅,主人公的心灵成长之旅,城市人的乡村之旅,以及英国人的印度之旅来叙述福斯特毕生所体验的生命旅程:结语部分对全文作进一步概括与总结。  相似文献   

9.
E·M·福斯特小说的巨大张力主要表现在他所描绘的事物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蕴,表现了"难以捉摸的不确定性"。《印度之行》中的马拉巴山洞就集中体现了这种"难以捉摸的不确定性"。马拉巴山洞作为最具象征意味的文化表征,承载着丰富的审美意象和文化内涵,它既是福斯特内心深处的母性情结的体现,又是福斯特凸显印度文化神秘性的文化表征,同时还是象征殖民与被殖民之间"联结"最终失败之文化隐喻。  相似文献   

10.
旅行·探索·分隔——爱·摩·福斯特小说特点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英国“布卢姆斯伯里派”领导成员之一的爱·摩·福斯特在英国文学界享有盛誉。评论界普遍认为他是本世纪最重要的英国小说家之一。60年代以来,人们越来越注重于研究他的现代主义倾向。福斯特之所以有吸引力是因为他的作品耐人寻味,在其深处有一种叫人捉摸不透的东西。评论家艾·阿·理查兹认为福斯特是“当代英国文坛最令人费解的人  相似文献   

11.
爱.摩.福斯特《印度之行》中对东西方文化融合进行了探索与尝试。分析了英印之间建立友谊的可能性与沟通的艰难性。福斯特希望以"唯有沟通"的方式实现东西方文化的融合,然而由于英印双方在种族、社会和宗教上所体现出来的文化隔阂以及双方在政治地位上的不平等性,最终导致东西方文化融合的失败,证明福斯特"唯有沟通"的人文主义思想在当时无法实现。  相似文献   

12.
钟震颖 《考试周刊》2008,(8):146-148
本文主要通过选取的两部小说中的英国与意大利、中产阶级与下层阶级、男性与女性等的关系分析福斯特笔下的英国中产阶级的精神状态,在此基础上重点探讨福斯特作为英国中产阶级一员提出的通过另一个民族、阶级、文化背景观照本民族、本阶级命运,拯救英国中产阶级那颗"发育不良的心".  相似文献   

13.
关于唐传奇中李娃形象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传奇《李娃传》中的李娃形象并非许多论者所认为的那样,是类型化、平面化的人物形象,随着小说情节的推进和故事的发展,李娃性格由诡诈、冷酷、无情逐渐转变为善良、忠贞、多情,清晰地呈现了人物形象的复杂性、立体性、多面性,这正是英国小说家福斯特所说的"圆形人物"所具备的特质。  相似文献   

14.
以英国作家狄更斯作品《远大前程》中便条的翻译为例,分析翻译过程中"花园路径现象"的影响,阐释如何通过关联理论中的语境假设解码翻译中非语言因素的"花园路径现象"。  相似文献   

15.
《印度之行》(A Passage to India,1924)是英国著名小说家E.M.福斯特(Edward Morgan Forster,1879—1970)的代表作。本文试图通过对福斯特的双重文化身份的文化解读来阐述《印度之行》中“联结”的主题,分析了福斯特试图这种文化身份的嬗变使得东西方异质文化之间的沟通与联结在表层上是非政治的、乌托邦式的,其隐性层面上则最终折射出英国中心论、欧洲中心论.  相似文献   

16.
从福斯特的小说看作者对母亲的态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爱·摩·福斯特是20世纪英国著名的作家,其作品包括六部小说、两部短篇小说集、几部传记和一些评论文章。关于他的长篇小说,大多数的人研究其小说反映出的英国中上层阶级的精神贫困,以及在每部作品中主人公都试图通过挣脱社会与习俗的约束来求得个人解放。可是很少有人关注福斯特在他的这些长篇小说中表现出来的他对他母亲的态度。福斯特在其小说中无意识地流露出对母亲的既爱又恨的双重态度。  相似文献   

17.
文蓉 《嘉应学院学报》2010,28(10):64-66
福斯特是20世纪英国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看得见风景的房间》被评论家们称为福斯特的"意大利小说"。本文通过对女主人公露西的成长主题分析,力图在新的维度下对这部作品做出深入准确的解读。  相似文献   

18.
福斯特是爱德华时代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霍华德庄园》通常被认为是他最成熟、最优秀的早期作品。小说中的中产阶级人物形象生动地展示了转型时期人们的精神状况、价值标准和伦理取向。通过对"英国状况"以及小说人物切身感受的困惑、焦虑以及种种思想危机的再现,福斯特对英国社会的现状做出了反思,对英国的未来表达了忧虑。  相似文献   

19.
我国高职教育蓬勃发展中出现了许多自身难以解决的困难和问题,综合起来是因为出现了福斯特"职业学校谬误"困境,归根究源是发达的学校形态职业教育所致,短时间难以根除,现阶段可以通过政府推动、高职院校转变、社会力量参与等多方联动进行高职院校改造,缓解我国高职教育中的福斯特“职业学校谬误”困境。  相似文献   

20.
张韡烨  方兴 《考试周刊》2012,(47):16-18
简·奥斯汀是英国18-19世纪著名的现实主义女作家,她家喻户晓的作品《傲慢与偏见》以清新睿智的文字,描绘出英国的人情世故,表达了特殊的道德关怀。本文通过分析在《傲慢与偏见》中频繁出现的两个词语——"教养"与"礼仪",结合英国18—19世纪的社会语境,说明奥斯汀呼唤理性与道德的约束,认为良好教养来自内心的良善,而非出身与地位的高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