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烘云托月”,即利用事物间相似或相反的条件,以某些事物作“云”,以突出主体事物或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个“月”,从而表现特殊的意境或独特的情感。这种手法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衬托法。衬托法能使主体突出,形象鲜明,给人深刻的印象,从而收到好的艺术效果。衬托手法有正衬反衬之别,最常用的是反衬。在古典诗歌中,主体与衬体之间,可以分为人衬人、物衬人、物衬物等。如白居易《长恨歌》中写杨贵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用皇宫中所有的美女作为陪衬来衬托杨贵妃的美,这是人衬人。杜甫的祖父杜…  相似文献   

2.
“衬托法”是指在一篇文章中,为了使某一事物或某一思想表现得鲜明突出,而用其他事物或思想来作陪衬的一种写作技法。衬托法运用得好,可以突出正面或反面事物,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使文章的中心思想得到深化。毛宗岗在《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总评中说“文有正衬与反衬。写鲁肃老实以衬托孔明之乖巧,其反衬也。写周瑜乖巧以衬托孔明为加倍乖巧,其正村也。”除了毛氏所说的正衬、反衬两种形式外,通常见到的还有旁衬和上下左右衬。正衬法。所谓“正衬”,就是“以美衬美”,是一种用性质相同的比较美好的客体(人、事、物)从正面衬托更加美好的主体(人、事、物)使主体显示出超越一般,异  相似文献   

3.
罗贯中虽然极力在《三国演义》中美化刘备,丑化曹操,他的这种美化只表现在能够对人物形象产生重大影响的细节描述上,而没有对历史事件进行较大的更改。诸葛亮在刘备死后的专权独大以及对事物处理的高人一等必然会导致其心理上的唯我独尊,难以容人。研读文本可发现,马谡、魏延、廖立这三人都是自认为很有能力(事实也证明其并非庸才)而爱发狂言。而诸葛亮对这种人的态度也是一以贯之:坚决打击。然而,所有这些错误都被罗贯中以生花妙笔或掩盖(如廖立)或美饰(如马谡),甚至成为证明诸葛亮智慧过人的"事实"(如魏延),而且这些内容随着《三国演义》的盛行而逐渐被人信以为真,诸葛亮也就成了近乎完美的神人,直至逐渐演变成为一种迷信。  相似文献   

4.
《缩之战》选自《左传·值公三十三年》,之所以能取得强烈的艺.从果,除了个性化的语言和生动描写外,重要的一点是衬托手法的运用。衬托是为了使事物的特点更加突出,而用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照。为了突出某一人物,作者有意地用另一些具有相反或相似特点的人物来作个陪衬,这样,就有了主次之分,被村人物的形象就更加鲜明。《峪之战》在描写刻画人物形象时,首先运用了消极衬托的手法。初看起来人物之间似乎没有一种衬托与被衬托的关系,但人物的性格形成了鲜明对照,几组相对相似的人物形象,主次、映衬关系并不明显,但却构…  相似文献   

5.
在文学作品中,为了突出主要人物或主要事物,先描写与之有关联的人物或事物,作为陪衬,这种修辞方法叫衬托。衬托,按主要事物和起衬托作用的事物之间的不同关系,分为三种:映衬(反衬)、陪衬(正衬)和烘托。  相似文献   

6.
<正>为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修辞手法叫衬托。运用衬托,可以突出强调要表现的人、事、景、物,使之更加生动鲜明。在衬托的作用下,情节得以发展,被表现的事物本质得以揭示,人物的个性特征得以强调,感情表现更加浓郁动人,主题思想更加隽永深刻,大大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衬托法是一种常用的重要写作手法。按  相似文献   

7.
对比和衬托作为隐喻艺术思维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艺术创作中具有其它方法不可替代的隐喻价值。对比是通过对相互对立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中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的对照、比较,突出其中某一事物或某一方面的特点,鲜明地反映某种思想、突出某种主题,一般分为外部对比法和内部对比法。艺术衬托则是利用事物之间相近似或相对立的事物作陪衬,从而突出某一事物的特征,具体可以分为正衬和反衬。  相似文献   

8.
《三国演义》是我国传统文学名著,也是《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所推荐的课外文学读物。其中的故事早已脍炙人口,深入人心。自问世以来,它以取舍精当的选材构思、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惟妙惟肖的人物刻画,影响着后代的文学艺术。从中学生写作角度说,也有着极其丰富的值得汲取的营养。衬托衬托也叫烘托,是一种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照的表现手法。又分正衬、反衬和环境烘托三种。正衬,即正面衬托。为了表现甲事物的好或强,用同样好或强的乙事物来衬托。如第五回,写关羽温酒斩华雄一节。汜水关前,董卓手下大将华…  相似文献   

9.
<正>古诗词鉴赏中关于表现手法的考查,是历年高考的重点,概念艰涩难懂,并且有交叉现象使得表现手法成为很多同学高考语文复习的难点。基于此,掌握一些重要的鉴赏术语很有必要。衬托、烘托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两种艺术表现手法,很多同学弄不清它们之间的异同。本文试从比较的角度对这两种艺术表现手法作一分析。衬托又叫映衬,是为使所表现的主体事物的特色更加鲜明突出,而用与主体事物性质相似或相反的事物作为陪衬的表现手法。衬托的运用在古诗词乃至古  相似文献   

10.
映衬与生活     
映衬本是一种画技,指用水墨或淡彩在物象外廓渲染衬托,使其主体明显突出。要画月亮,便在月亮下面添上几朵淡云;要画红花,便在红花下面添几片绿叶。于是,月儿穿云而出更明,花儿有叶更显鲜艳。映衬也是一种写作手法,用相对的事物来互相映照和陪衬,或用宾来衬主,使所写事物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三国演义》用刘备的忠义映衬曹操的奸诈;用曹操的奸诈映衬刘备的忠义。这是用相对的事物来映  相似文献   

11.
衬托就是用描绘相类或相反的它事物从旁陪衬烘托被描写事物的一种辞格,分正衬和反衬两种。利用事物的近似条件来衬托某事物为正衬;利用事物的对立或有差别的条件来衬托某事物称反衬。把衬托作为文章技法,炉火纯青地运用于诗歌创作并达到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境界的,当数苏轼为亘古第一人,当数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为千古第一绝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词的上片一开  相似文献   

12.
刘备、孙权、曹操、诸葛亮四人某日乘飞机出游。突然,飞机出了故障,而机上只有三个降落伞,于是诸葛亮提议:“我问问题大家答,答对者得一个降落伞。”提议全体通过。诸葛亮首先问刘备:“天上有几个太阳?”刘备答:“一个。”于是刘备分得一个降落伞。诸葛亮又  相似文献   

13.
【概念解说】所谓衬托,是指为了突出主要事物,而用相似的或反面的、有差异的事物做陪衬的一种写作方法,也就是人们通常的形象化说法——绿叶扶花、烘云托月。根据衬体和本体的关系,衬托可分为正衬与反衬。正衬是用与本体事物同性质、同类型的事物,从正面进行陪衬、烘托本体事物;反衬则是把与本体事物相反  相似文献   

14.
编者:写人之文,为了突出人物的个性特质,往往会运用衬托手法,在以虚写实中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常见的方式有以景衬人、以物衬人、以人衬人.在作文中恰当运用,会让笔下人物立起来,让人过目难忘.  相似文献   

15.
“要是刘备没有来呢?”读了《三顾茅庐》,在赞叹刘备求贤若渴的精神的同时,我又不免为诸葛亮担心。公元207年,刘备被曹操追杀,屯兵新野。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刘备冒着严寒两次拜访他,但都被拒之门外,第三次终于见面了,并坚决邀请他出山。这是一段脍炙人口的佳话。值得庆幸的是刘备终于第三次来拜访了,否则,中国的历史上是否还会记下“诸葛孔明”这个名字呢?诸葛亮是幸运的,他终于等到了刘备,使他的才华得以发挥,成为一代风云人物,没有被埋没于草庐之中。但是,世界上又能有几个刘备呢?又有多少人能像诸葛亮这样幸运呢?假如刘备果真没来,诸…  相似文献   

16.
旁衬是映衬的一种,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之一,其特点在于利用事物间近似、联系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一事物。旁衬的双方是相映成趣的“绿叶”与“红花”的关系,借助“绿叶”之“绿”映衬出“红花”“红”得鲜艳。在写作中娴熟运用旁衬手法,能创造出优美的艺术境界,获得意味无穷的艺术效果。一巧用旁衬,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诗文和绘画在许多表现技法上是互相借鉴,互相启发的。古代画家画“清风徐来”,或用柳枝摆动来衬托,或用鹰毛翻卷来比照,以实衬虚,才能给人以真切的感觉。同样,文学艺术遇到状写流水、月光这一类难言之物、难状之  相似文献   

17.
所谓衬托.是指为了突出主要事物.而用相似的或反面的、有差异的事物作陪衬的一种写作方法.也就是人们往常的形象化说法——“绿叶扶花”、“烘云托月”。根据衬体和本体的关系.衬托可分为正衬与反衬。  相似文献   

18.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当时有一位名叫刘备的首领,想统一天下。他渴望得到有见识、有才干的人的辅助,所以到处询问探访。有人向他推荐了隐居在隆中的诸葛亮。 刘备两次前去拜访诸葛亮,但都没能见到他。 刘备决定第三次去隆中,可是他的结拜兄弟关羽和张飞都不同意。张飞说:“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要是不来见您,我就用一根麻绳把他捆来!”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不懂得人才的宝贵,这次就不要去了!”张飞答应不再无利,兄弟三人便一起上路。 在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的时候,刘备就下马步行。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  相似文献   

19.
马峰 《语文知识》2014,(4):52-53
一、衬托辞格的定义及分类 衬托作为一种修辞格,就是在说明一项事物时用相似或者相反的另一项事物项作比较,用来凸显出事物本身所具有的优点、缺点或某一特点。衬托可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类。  相似文献   

20.
反衬是衬托手法的一种。所谓反衬,就是运用其他事物与要突出的事物之间的相反特点或不同情况,从反面来衬托主要事物,使对立两极的事物互为映衬,也就是古人所说的“相反而皆相成也”。(《汉书、艺文志》)反衬主要有以下几种:一、以动衬静。如《老山界》中写静夜:“除此之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