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十年代中期,关于“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和“国防文学”两个口号的论争是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这场论争到底是什么性质的?我认为是左翼文艺运动内部的争论,里面有是非之分,有路线之别,但并非敌我斗争。刘少奇、陈伯达之流蓄意歪曲论战的是非界限,掩盖论战双方分岐的实质,是别有用心的。“四人帮”蓄意歪曲历史,把是非之争、  相似文献   

2.
粉碎“四人帮”以来,我国学术界和文艺界对一九三六年“两个口号”的论争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推倒了“四人帮”强加给“国防文学”的种种莫须有的罪名,初步澄清了他们在这个问题上制造的混乱。与此同时,大家在肯定“两个口号”之争是革命文艺队伍内部争论的前提下,对当时论争中的具体是非进行了深入探讨。大家摆事实,讲道理,各抒己见,互相辩难,使意见日趋统一。这场讨论,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空气的增浓,学术思想的活跃,使人深受鼓舞。个人在涉猎有关材料时,有些零碎的想法,不揣浅薄,也写出来就教于同志们。  相似文献   

3.
一九五九年,“四人帮”中自封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的姚文元,匆匆抛出了《鲁迅——中国文化革命的巨人》(以下简称《巨人》)这株大毒草,对鲁迅进行了攻击、诬蔑和诽谤,歪曲毛主席对鲁迅的评价,为机会主义路线头子树碑立传,宣扬修正主义观点,是不可多得的反面教材。对一九三六年关于“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和“国防文学”这两个口号的论争问题,姚文元在《巨人》中有段毒汁四溅的文字,他说:“鲁迅逝世前那一段时间里,胡风、冯雪峯等进行了恶毒的挑拨,企图利用鲁迅来分裂进步文艺界.由胡风、冯雪峯挑起的两个  相似文献   

4.
“国防文学”和“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这两个口号的论争,发生于一九三六年,距今已有四十二年了。四十多年来对这次论争的评价,经历过几个阶段,大体说来,一九五七年反右派斗争以前,多数人认为这是革命文艺界内部的一次论争。两个口号都是革命的,论争的双方都有缺点,但鲁迅的意见是正确的。一九五七年反右派斗争以后,发生了根本变  相似文献   

5.
“四人帮”在演出篡党夺权的反革命丑剧中,曾声嘶力竭的狂叫要“同十七年对着干”,“同十七年修正主义路线对着干”,“同资产阶级对着干”等。其实,他们所说的“对着干”,就是要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对着干”,要和无产阶级专政“对着干”。“对着干”是“四人帮”妄图改朝换代而发出的反革命宣言。它既是“四人帮”为其篡党夺权制造的理论根据,又是他们推行反革命政治纲领的行动口号,是“四人帮”的捣乱哲学。它流毒全国,危害极大,影响极坏,必须予以彻底批判。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三十年代中期所发生的“国防文学”和“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两个口号的论争,距今已四十多年。在这将近半个世纪的岁月里,这个问题几经反复,还是莫衷一是。今天,又被重新提起,进行讨论。这不仅必要,而且是历史的必然。这次讨论,各抒己见,“百家争鸣”,我们确实是进入了科学和学术的春天!“两个口号”之争,关键是对“国防文学”这一口号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国防文学”和“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两个口号的论争发生于一九三六年。以周扬、夏衍等为代表的主张“国防文学”一方,和以鲁迅、冯雪峰等为代表的主张“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一方,各发表了多篇文章参加论争。论争甚是激烈。 “国防文学”是根据党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精神提出来的。它适应了当时抗日的形势,很快为一大批革命作家、爱国文艺工作者所接受,但是,这一口号有明显的缺点:  相似文献   

8.
“两个口号”的论争从表面上看是发生在上个世纪30年代的一场文艺口号的论争,但通过本文的分 析认为这场论争已经涉及到新民主主义文化的许多核心内容,其实质是我们党对新民主主义文化的一次有益的探 索。基于这样的理论认识,论争从一个全新的角度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20世纪30年代发生的"国防文学"与"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两个口号论争,是革命和进步文学阵营在民族危机时期文艺论争。"文化大革命"中江青一伙把"国防文学"诬指为"投降主义路线",口号之争变成了政治迫害。周扬和周立波,这两个出生于湖南益阳的现代作家,一个是首先提出"国防文学"的口号,一个是最早响应,并发表多篇文章全面阐述这个口号的作家,周立波在理论上和创作实践上廓清了一些左翼文学中长期存在的偏颇,为"国防文学"口号的推广,为文学在民族和国家危机之际发挥更大作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一九三六年,我国文艺界曾发生一场关于“国防文学”与“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两个口号的论争。对于现代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的这场重要论争,建国以来随着我国政治风云变幻,曾有不同的说法与评价。由于胡风、冯雪峰于一九五五、  相似文献   

11.
祸国殃民的“四人帮”,为了从教育战线打开缺口,实现其“改朝换代”的罪恶目的,在阴谋炮制“两个估计”的同时,拼命鼓吹“上、管、改”的反动口号,真是紧锣密鼓,一片杀机。“四人帮”鼓吹的所谓“上、管、改”的口号,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乱校反党、乱校篡权的反动口号。他们打着“教育革命”的幌子,极力破坏教育革命,疯狂打击迫害广大革命干部和教师,妄图把工农兵学员引向邪路,为其篡权复辟效劳。对于他们的险恶用心,我们必  相似文献   

12.
三、"两个口号"论争的主要内容 以上介绍仅只"两个口号"论争的时代背景及其过程,我们当然需要知道"两个口号"论争的具体内容.针对徐行2月号<礼拜六>和<新东方>发表<评"国防文学">等文认为"国防文学"属于"全民族的文学"而非"真正彻底反帝的社会层"并"骂国'<"酒"和"山水之间"与"醉翁之意"--20世纪年代"两个口号"论争的深层原因新论(一))见<河池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相似文献   

13.
文艺为政治服务,是长期来植根于我们头脑中的一条文艺基本原理。这个问题现在又重新提了出来,并且成为引人注目的中心论题,其主要原因是:文革前十七年文艺出现过“左”的偏差,文革后十年文艺又遭到“四人帮”极左路线的摧残,这种偏差和摧残正是在强调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原则下进行的。为了繁荣和发展新时期的文艺事业,必须认真从这方面吸取经验教训。由此观之,文艺和政治的关系,确实是一个“关系到文艺成败兴衰”的大问题。问题既然如此重大,我们就必须审慎地加以思考:到底是文艺为政治服务这个口号本身不科学,还是理解、运用这个口号有问题?“四人帮”的政治和我们讲的政治在性质上是否相同?带着这些疑问,我拜读了近期报刊发表的有关这个口号的争论文章,同时重温了马克思  相似文献   

14.
湘潭市一中,是英明领袖华主席兼任过校长的光荣学校。多年来,湘潭一中的广大革命师生牢记华主席的亲切教导,同“四人帮”的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进行了坚决斗争。在深入揭批“四人帮”炮制的“两个估计”时,他们深情回忆华主席的光辉实践,更加热爱华主席,痛恨“四人帮”。  相似文献   

15.
“两个口号”论争几乎贯串了整个20世纪。从论争过程、实质、经验教训等方面来看,它屡次逾越文学学理的层面,在社会文化、意识形态、政治生活中广泛渗透,人事纠缠甚于学理辩难。  相似文献   

16.
在林彪、“四人帮”横行的日子里,教育战线受到的破坏是灾难性的。他们长期推行的“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在教育战线上表现得尤为突出。“两个估计”就是林彪、“四人帮”大搞极左的立足点,是他们反动教育思想的核心。“两个估计”和由此而派生的许多反动谬论,“左”得非常出奇,的确是非加一个“极”字不足以名副其实。在实现工作着重点转移的今天,联系实际,深入批判林彪、“四人帮”在教育战线上制造的极左,对于进一步分清路线是非,消除余悸,解放思想,理直气壮地、积极主动地抓好教学工作,有着重要的  相似文献   

17.
一九七一年夏天,“四人帮”精心炮制“两个估计”,恶毒攻击十年前中共中央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即《高教六十条》。他们明明知道这个文件是毛主席基本肯定并赞许过的,一九七一年再次肯定它总的还是对的,竟然恶毒地污蔑它“使‘教授治校’、‘智育第一’、‘业务挂帅’等黑货更加系统化”,是“加紧推行修正主义路线”的黑纲领,可见“四人帮”反对伟大领袖毛主席,反对毛主席的革命路线达到何等猖狂的程度!英明领袖华主席率领我们彻底粉碎了“四人帮”炮制的“两个估计”,彻底砸烂了“四人帮”长期套在广大教育工作者身上的精神枷锁。现在是彻底推倒“四人帮”强加给《高教六十条》的种种诬陷不实之词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18.
正当揭批“四人帮”第三个战役打响的时候,英明领袖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揭穿了“四人帮”炮制“两个估计”的阴谋。消息传来,我校师生员工人心大快、精神振奋,特别是当我们听到长期被“四人帮”封锁的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一九七一年夏季指示时,不由心潮翻滚,更加怀念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更加热爱英明领袖华主席,更加切齿痛恨祸国殃民的“四人帮”。关于十七年的估价问题,毛主席曾经明确指出:十七年的估价不要讲得过分。在无产阶级专政下执行了错误的路线,不是大多数人,是一少部分人。毛主席的指示完全正确。可是,  相似文献   

19.
通过梳理综合20世纪30年代中国左联两个口号之争之前的文学论争情况,表明周扬与胡风的两个口号之争是这些论争的必然结局,而且很大程度上是中共与第三国际之间矛盾的一个缩影。在这段历史中,两个口号之争更多落入一种喜剧性结局。  相似文献   

20.
(接上篇) 五、"两个口号"论争背后的深层原因分析 虽然"两个口号"内容并无实质差异,但还是发生这让当事人几十年始终没有解开疙瘩的论争,首先因为他们对自己所提口号固有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