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习《愚溪诗序》,大家不免有共同的疑问:“愚公谷”的名称是怎么得来的?课后习题第四题中有一段相关的引文,这是选自《说苑·政理》中的一段古文: 齐桓公出猎,逐鹿而走,入山谷之中。见一老公而问之日:“是为何谷?”对日:“为愚公之谷。”桓公  相似文献   

2.
齐桓公出猎     
齐桓公出猎,逐鹿而走,入山谷之中,见一老公,而问之曰:“是为何谷?”对曰:“为愚公之谷。”桓公曰:“何故?”对曰:“以臣名之。”桓公曰:“今视公之仪状~①,非愚人也,何为以公名之?”对曰:“臣请陈之,臣故畜牸字牛~②,生子而大,卖之而买驹,少年曰:‘牛不能生马。'遂持驹去~③。傍邻闻之,以臣为愚,故名此谷为愚公之谷。  相似文献   

3.
程慕宏 《学语文》2005,(6):11-12
《愚溪诗序》语言比较浅近,文字障碍不大。教学中以指导学生自读为主,指导的重点应是对文中感情的理解。而理解本文的关键又是作者以‘愚’自称的深意。“愚公谷”在文中首次出现,引出。愚溪。命名问题。继而带出“愚丘”“愚泉”,从“愚泉”生出“愚沟”“愚池”。而“东为愚堂”。南为愚亭“中为愚岛”,又就“愚池”着眼,点出“八愚”。全文以一“愚”字贯穿,可见。愚公谷。之典藏有深意。  相似文献   

4.
柳宗元“愚”说的由来 ,一是与愚公谷的典故有关 ;二是因遭贬受辱 ;三是政治不清明。《愚溪诗序》、《愚溪对》与称愚的内在实质是大智若愚的面纱、愤世嫉俗的激辞、长歌当哭的斗争形式。  相似文献   

5.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有柳宗元<愚溪诗序>一文.文中"古有愚公谷,今予家是溪"一句,点明了名"溪"为"愚"是受了古代愚公谷故事的启发.为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愚公谷"故事的内容,课后设置了一道古文今译的练习,选用的是刘向<说苑·政理>中的一段文字:  相似文献   

6.
【课例一】教师Y教读《愚溪诗序》,在学生理解了字词和内容后,教师7A:学生来提出自己尚未明白的问题,学生提出了以下问题:①“永州八记”是哪八记?②作者为什么要把家安在愚公谷?③作者为什么自认为自己很愚呢?④“愚溪”景色优美,为什么要称它为“愚”?⑤作者为什么写这篇文章?⑥“我”是真愚吗?  相似文献   

7.
郭氏之墟     
刘向  刘向 《现代语文》2004,(3):10-10
昔者,齐桓公出游于野,见亡国故城郭氏之墟。问于野人曰:“是为何墟?”野人曰:“是为郭氏之墟。”桓公曰:“郭氏者曷为墟?”野人曰:“郭氏者善善而恶恶。”桓公曰:“善善而恶恶,人之善行也,其所以为墟音,何也?”野人曰:“善善而不能行,恶恶而不能去,是以为墟也。”——《新序》  相似文献   

8.
愚溪诗序柳宗元灌水之阳有溪焉,东流入于潇水。或曰: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或曰:可以染也,名之以其能,故谓之染溪。予以愚触罪,谪潇水上。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古有愚公谷,今予家是溪,而名莫能  相似文献   

9.
公元810年,柳宗元因永贞改革失败而被贬到永州任司马。在永州,他借山水解忧,自我解嘲《,八愚诗》便是其中之一。《八愚诗》已亡轶,我们无缘拜读,所幸《愚溪诗序》以一个“愚字”贯穿,再现了作者的心灵,可以指引我们猜测它的思想。《愚溪诗序》中的典故表面上隐晦含蓄、扑朔迷离,客观上却带领我们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精神世界。一、言简意深: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典故的运用简化了作者的语言,借助于典故的丰富含义来表达作者的思想,又借助典故表达作者心中不能直接说出的心事,收到言简意深的效果。“愚公谷”的典故出自《说苑·政理》,愚公以自…  相似文献   

10.
《愚溪诗序》课后有一道关于“愚公谷”典故的题目,训练目标是翻译能力。但做过题之后,同学们却大惑不解:为什么说老人是愚蠢的呢?他明明是遭受着不公正的待遇,是受害者啊,怎么反遭奚落呢?经查原文才知,教材在选用这段文章时没有选全,省略了一小段内容,而省略的部分恰是点题的部分,所以导致学生的不解。现补充如下;  相似文献   

11.
节选文段齐桓公置酒,令诸侯大夫曰:“后①者饮一经程②。”管仲后,当饮一经程,饮其一半,而弃其半。桓公曰:“仲父③当饮一经程而弃之,何也?”管仲曰:“臣闻之,酒入口者舌出④,舌出者弃身。与其弃身,不宁弃酒乎!”桓公曰:“善。”  相似文献   

12.
桓谭《新论》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昔齐桓公出,见一故墟而问之。或对曰:‘郭氏之墟也’,复问:‘郭氏曷为墟?’曰:‘善善而恶恶焉。’桓公曰:‘善善恶恶乃所以为存,而反为墟,何也?’曰:‘善善  相似文献   

13.
柳宗元的《愚溪诗序》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的一篇古文。在文中第一段有“古有愚公谷,今余家是溪”此说。大概缘此,编写者在课后练习第三题中设置了“愚公谷典故”选文。这样本是对文章理解以及扩充学生视野有所帮助,但是却由于一些原因使这道练习的设置减色不少,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思考浅谈拙见。  相似文献   

14.
最近,笔者听了一位老语文教师的两堂课,讲的是《愚公移山》。课堂上学生们的回答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因此,想说几句话。这里先将师生有关的对话抄录于后: 教师为了要得出“愚公大智若愚”的结论,提出问题:“大家说说,愚公愚不愚?”学生差不多一致回答:“愚!”教师:“愚公的‘愚,表现在哪里?”  相似文献   

15.
迁客骚人每游历山水必有所赋,柳宗元也未能出其囿,《八愚诗》就是其“寄情山水”之作,可惜今已亡佚;然与之相匹配的《八愚诗序》则幸存于今,这是偶然,还是必然?不得而知。然而有一点我们不得不承认:能以“愚”独步千古者,唯柳氏而已矣。《愚溪诗序》乃柳宗元为他的《八愚诗》所写的书序,纵观全篇诗序总计545字,共有27个“愚”字统摄其中。一篇短文用如此之多的“愚”字实属罕见,但也决非偶然,实为柳氏有意为之。“愚”字有何寄寓?现就笔者个人的理解谈谈自己肤浅之论,以就教于大方之家。一、以“愚”宣泄诗人内心情怀柳宗元《愚溪诗序》中却…  相似文献   

16.
愚公谷命名之由来,是值得深思的。愚公本是一个普通人,养一母牛,生的小牛长大后,卖之而买驹。一个少年说"牛不能生马",即夺马而去。邻居听了,以为这个老翁愚不可及,而且简直有地标性的意义。齐桓公起初觉得奇怪:你的仪表一点儿也不愚,怎么这个山谷竟然因你而得愚公之名?及至知道了事情原委,也以为"诚愚"了。"夫何为而与之?"显然,包括齐桓公在内的人都以为,这个老翁之愚,就是愚在过于怯懦,不敢据理力争,维护自己的权益。言下之意,他们是以面临欺凌时反抗与否、诉讼与否作为评价人是智还是愚的标准的。  相似文献   

17.
一、课文悟读读柳宗元的《愚溪诗序》,为他的处境颇为不平的同时,更多的是为文章巧妙的艺术手法而拍案叫绝。古人说:不平则鸣。身处险恶处境中的柳宗元心中的怨恨不能不说,又不敢直接说;牢骚不能不发,又不敢直接发。因为稍有不慎,就会和王叔文一样丢掉性命。柳宗元毕竟是散文大家,这一篇《愚溪诗序》作为《八愚诗》的序,借题发挥,巧妙地抒发了心声。文章通篇以“愚”为线索,处处见“愚”,可是到底“愚”在何处呢?阅读文章自然不难找到答案。文中有“愚溪”“愚丘”“愚泉”“愚沟”“愚池”“愚堂”“愚亭”“愚岛”。似乎这“…  相似文献   

18.
在学习《愚公移山》这篇古文时,有学生说:“愚公确实很愚蠢,不然的话,他为什么不搬家呢?搬家不是比移山容易得多吗?”学生能够不落俗套大胆创新,这种求异思维,似乎是应该鼓励的。可问题真的这么简单吗?这样一来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不就成了愚公真愚,智叟实智了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不怕任何困难,勇于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不也变成了愚昧固执,不知变通了吗?试问这还是一部鼓舞人心的伟大作品吗?问题的症结在哪里呢?首先是学生没有认识到文学作品虚构和借题发挥的特点。《愚公移山》本是一个虚构出来的故事,作者借以来表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不怕任…  相似文献   

19.
元和五年,柳宗元被贬永州五年之后,从河东龙兴寺迁居河西“愚溪”之畔.他改冉溪为愚溪.并写了《愚溪诗序》、《愚溪对》、《八愚诗》等诗文,大谈特谈其“愚”.可以说,这是他人生道路的重大转折.饱经五年打击摧残与  相似文献   

20.
愚公真愚     
在《列子》中有一则《愚公移山》的故事,塑造了愚公这位“年且九十”却要“毕力平险”的倔老头形象,为的是表现我国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决心。于是后人对愚公百般敬仰,为他的精神折服不已,纷纷感慨“愚公一点都不愚”。难道愚公真的不愚吗?我却说愚公很愚。愚公要移山的想法固然没有错,他也是想为子孙后代考虑,使他的儿孙出入不致翻山越岭,可不知他有没有想过挖山要花费他子孙数代人无限的精力,一年才能够往返一次,难道他希望他的儿孙们把毕生的精力都花费在挖山上吗?忙忙碌碌一辈子,没什么作为,没多少回报,却整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