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蒋龙梅 《学语文》2010,(3):28-29
古诗曰:“鸳鸯绣了从教看,莫把金针度与人。”意思是说:绣出的鸳鸯可以让人尽情地欣赏。却断断不可将绣鸳鸯之金针让别人瞧去。然而.对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学来说.应该反其道而行之:恰恰要将金针度与人。语文教学即是要将这个“金针”“度”给学生。使他们在没有教师或离开教师之后。  相似文献   

2.
金代元好问曾写过这样一句诗:“鸳鸯绣了从教看,莫把金针度与人。”我认为,若把这句话拿到作文教学中来,应改为“鸳鸯绣了从教看,‘巧’把金针度与人。”笔者通过多年的实践,觉得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尝试,让学生不怕写作,写好作文。  相似文献   

3.
有人曾这样说:“上辈子杀了人,这辈子教语文。”我知道,他说的是指作业批改,特别是作文批改。作文教学向来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而作文评改教学又是制约语文教学发展的瓶颈。一般作文教学的模式为“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教师批改--教师讲评”,教师的评改往往耗费大量的心血,然而作文发下去后,学生看看多少分,塞进课桌,然后再也不看了。叶圣陶先生曾总结自己一生给学生改文和广大教师给学生改文所得到的深刻体会是:教师给学生改文“徒劳无功”。他指出:自古以来“读书人笔下有通有不通,因教师给改而通了的究竟占百分之几?”  相似文献   

4.
在作文训练中,普遍存在这样一个毛病:学生往往将作文抄上作文本后就万事大吉。教师批改后发给学生,可学生常常只看看分数,不看批改,或者看而不思,思而不明,一次作文训练就这样草草收场。这影响了作文训练落到实处,既不利于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也不利于提高学生“自能作文”的能力。为了克服这一弊端,每次作文训练,我尝试要求学生作后———小组批改———誊正———老师批改———学生再改的训练程序进行训练。现谈谈小组批改的体会。小组批改的好处是:1人们常常看自己的文章发现不了毛病,而读别人的文章能指出许多…  相似文献   

5.
清代学者徐光启曾说:“昔人云:‘鸳鸯绣出从君看,不把金针度与人。’(吾)因反其语曰:‘金针度去从君用,未把鸳鸯绣与人。'”背过了太多的统一答案,做过了太多的练习,我们不妨反思一下,到底拿什么来复习迎考?是人家绣好的现成鸳鸯呢,还是可以绣出千姿百态鸳鸯的“金针”呢?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相似文献   

6.
<正> 记得我在大学读书的时候,一位老师介绍治学经验时说:“古代有两句诗叫作‘鸳鸯绣罢任君看,不将金针度与人’。而今我要改一个字,把‘不’字改为‘并’字,‘鸳鸯绣罢任君看,并将金针度与人’我们不仅要把绣好的鸳鸯任你们观看,而且还要把绣鸳鸯的方法(金针)告诉你们。”这位老师常把自己发表的文章给学生看,同时还把自己怎样积累资料、如何研究学问,怎么样写成文章的方法,耐心细致地告诉学生。这使我们受到很大启发。  相似文献   

7.
叶圣陶先生说:“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能作文,不待老师改。”二者目标都是一致的,都是强调学生的作文要让学生自己改。 传统的精批细改的作文批改形式,只强调教师的详批详改,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完全放在被动的位置上,是与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精神相悖的。新课程强调学生主体,强调语文教师要把作文批改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叶圣陶先生主张,作文教学要改变由教师批改的传统做法。他说:“教师只给些引导和指点,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考虑去决定……养成了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这是叶老教学思想的精髓──“教是为了不教”在作文教学上的体现。深入研究叶圣陶先生这一主张,对于改革作文教学,是很有意义的。 一、培养学生修改作文能力的意义 学生修改作文,有助于提高作文质量。经验告诉我们,好文章多是改出来的。有人作了一个贴切的比喻:“作文如攻玉然,今日攻去石一层,而玉微见;明日又攻去石一层,而玉更见;再攻不已,石尽而玉全出矣。”传…  相似文献   

9.
说到作文批改,语文教师往往头痛,花不少精力“精批细改”,效果却不佳。我以为,个中原因之一就是只关注了习作而忽视了学生这个活生生的生命。如果我们能在作文批改中倾注爱心,让作文批改成为师生双方各自向对方敞开心灵的桥梁,成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精神平等与沟通,那么每次作文学生都期待着教师的鼓励和启示,作文批改就能促进学生健康和谐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勤而无功,劳而少效,已是作文批改中长期得不到解决的问题。现在的作文教学是师劳而生逸,学生只花费不多时间写了一篇,教师就得在作文堆里耗费大量的功夫。但作文发下去后,学生却只看分数了事。这究竟是学生对待教师劳动的态度问题呢?还是他们学习作文的态度问题呢?还是教师的批改批不到点子上、改不到要害处的问题呢?我认为,对这个问题,要做具体分析。一般说来,只要是学习态度比较认真的学生还是很欢迎教师指点他们的作文的。只要看看“作文指导”、“作文选评”之类的书如此畅销,就可以想见学生急于要写好作文的心理了。有些学校曾针对作文批  相似文献   

11.
古诗曰:"绣出鸳鸯从教看,莫把金针度与人。"意思是说:绣出的鸳鸯可以让人尽情地欣赏,却断断不可将绣鸳鸯之金针让别人瞧去,其方法上的保守是显而易见的。然而,对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学来说,应该反其道而行之:恰恰要将金针度与人。  相似文献   

12.
语文新课标指出:“要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在作文教学方面也可以这样说,教师的批改和评讲,或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互改与互评,正是为了达到使学生在脱离教师指导的情况下能修改自己的文章这个目的。基于上述的认识,本文谈谈笔者关于作文教学评改的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13.
“作文修改”是一个令人头痛的话题,常常是教师辛辛苦苦地批改,学生却往往只看分数,并不能认真领会教师批改的意图。如何改变这种劳而少功的现象呢?我认为:“指导学生修改作文”是治疗这一头痛的神丹妙药。  相似文献   

14.
2002年高考语文试题减少了客观题的数量,将诗歌鉴赏改为主观题,并且只考古诗。如何提高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这是许多语文教师都颇感头痛的一个问题。“鸳鸯绣了从教看,‘要’将金针度与人”,古诗鉴赏虽非易事,但也决不是九天月桂。高不可攀,还是有规律可循的。笔者以为应引导学生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鉴赏古诗的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15.
编者按:作文批改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必须对传统的作文批改方法进行改革。本期编发几篇作文批改方面的经验体会,供教师参考。关于作文批改,叶陶先生曾经有过这样一段论述:“我想学生作文教师改,跟教师命题学生作一样,学生都处于被动地位。能不能把古来的传统变一变,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呢?假如着重在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给引导和指点,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动地位了吗?养成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叶老在这里提出的不仅仅是一个作文批改的方法问题,更主要的是…  相似文献   

16.
徐琳 《语文天地》2009,(5):30-31
“语文难教.作文难改”.说明了语文教学难在作文的批改。学生一直误以为修改作文是老师的事.学生写完了便完事。教师辛辛苦苦地批改.而学生却往往只看分数.并不能认真体会教师批改的意图。因而。造成了作文批改劳而少功、写作兴趣索然的现象。那么,如何摆脱这种现状呢?笔者认为。变单一为多样,化被动为主动.做到“百家争鸣”.既可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又可提高学生的作文兴趣。  相似文献   

17.
语文教师都有这样的共同感受,那就是批改作文真难,真累!其实,对作文批改,叶圣陶先生有过很多论述。他说:“老师改作文是够辛苦的。几十本,一本一本改,可是劳而少功。是不是可以改变方法呢?我看值得研究。”他还指出:“可以这样说,给学生批改,目的在使他们达到自己能够批改的地步,自己能够批改了,无论写什么就比较稳当了……”  相似文献   

18.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作文批改的目的,在于“使学生真正明确教师之用意,且能用之于此后之实践”。在这里,“教师之用意”,无疑是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从而达到“自能作文”的目的。要做到这一步,教师在作文批改时至少应该注意以下三个问题。一是作文批改要详略得当。有的教师工作认真负责,作文批改全篇见红,从字、词到句、篇,从语法到修辞都要进行全面修改。这种改法用心良苦,但效果欠佳,甚至可能徒劳无益。那些密密麻麻的批语,连教师自己也不喜欢看,学生又怎么会感兴趣呢?有的教师批改作文则太简单,评语总是‘中心不突出,…  相似文献   

19.
批改作文是所有语文教师都感到头疼的.从错别字到布局谋篇都要“精批细改”。而学生拿到修改过的作文后,心情也不会快乐,渐渐地就不能体会到写作的美好与成功。所以说,这种“精批细改”的做法,只会使教师不断重复枯燥的劳动,而且效果也不好。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对学生作文评价结果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呈现。”这是一种宽松的评估要求。批改,本身就着眼于学生的不足,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不符合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所以,应该改革作文的评估方式,把“批改”变为“交流”。  相似文献   

20.
在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批改作文,学生看评语”的现象,认为写作文是学生的事,批改作文是老师的事。教师要转变观念,把作文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上。帮助学生养成修改作文的习惯,重点要做到:读改结合,以读促改;处理好批与改的关系,以批促改;上好作文讲评课,为“改”创造条件;搞好第二次批阅,培养“改”的好习惯;提高他们对修改的认识和兴趣,让他们逐步养成修改文章的习惯,培养他们自己修改文章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