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云泾 《甘肃教育》2009,(11):40-40
一、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人在生活和工作中离不开人际交往能力,从发展的眼光来看,未来社会更需要人际交往能力。中学生年龄较小,且多为独生子女,他们面临的社会关系较少,很多学生不知道如何与别人交往。体育教学中有多种人际交往及相互之间配合的活动,如篮球、排球、足球等集体活动,最能体现学生个人与集体之间、与小集体之间的交往关系,教师应通过体育课教学活动,使学生摆正个人的位置,处理好与他人、集体的关系。体育课教学中的教学比赛、游戏、保护与帮助等,无不体现出人与人的交往,学生从中可以学到与人交往的经验,为以后的社会交往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初中阶段是学生的人格个性逐渐形成的时期,国内外的许多研究表明:这一阶段学生的身心处于急剧变化的状态,这种变化使他们处于各种矛盾冲突之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不能正确处理自身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交往性与闭锁性的矛盾,而受到心理困扰,导致了他们不良的交往倾向。在教育实践当中,我们可以发现,不少学生由于自身人格特征或能力的缺陷难以适应社会,无法进行良好的交往活动。他们狭隘抑郁、怯懦自卑、孤僻离群、对人粗暴、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虚伪、情绪自控能力差;在交往的意识、动机、价值观、情绪等方面均存在较为突出的问题,导致精神不振,学习成绩下降,甚至出现心理疾病。因此,培养初中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心态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具有横向化、多样化、理性化、精神化等特点,使部分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极易产生认知偏差和交往障碍,从而产生认知、情感和人格等方面的心理障碍。因此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要纠正交往中的认知偏差,学会自我调适,保持良好心态,掌握交往艺术,克服交往心理障碍,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张华 《教师》2013,(31):113-113
当今的孩子大多生长在独生子女家庭.这样的生长环境使他们与生俱来就形成了“凡事以自我为中心、人人都应该为我”的思想观念.而这样的观念导致他们在与同学、与老师、与玩伴相处时仍然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人际交往,尤其不懂得合作是通往成功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5.
吴敏 《教书育人》2014,(4):73-73
人际交往是学生心理成熟与个性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在交往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当孩子进入学校成为班级的一员后,就接触到了人生的第一个集体——班级。班级就如同一个小型的社会,构成班级的成员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有着不同的性格特点。如今的初中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备受呵护,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在学校难以适应集体生活。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是值得每一个班主任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一、中学生人际关系中的突出问题1.心理转型期中学生面临人际关系困惑。中学生年龄大多在12—18岁之间,正处在心理转型期,他们交往模式是以自我为中心,以满足自我的需要为主要目的,他们对社会、对自身不成熟的认识令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含有更多的任性,易于冲动,且不顾后果。2.独生子女往往存在人际交往障碍。人称独生子女为“小皇帝”,这些孩子在人际交往方面表现出明显缺陷。长辈们的娇生惯养,造成他们不尊重别人,不能与人分享和合作。他们常常歧视来自农村的同学或家庭困难的同学,不能很好地与这些同学共同学习,共同生活,表现出自私、傲慢的…  相似文献   

7.
《考试周刊》2019,(76):23-24
由于历史的原因,现代孩子家庭中大多为独生子女,父母长辈的宠爱,家庭中孩子的稀少,他们在几乎没有冲突的环境中成长,缺少与同伴相处的机会,这极易造成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不利与同伴交往的个性养成。在学校里,同伴冲突行为的发生也变得频繁。因此学校迫切需要对学生和谐人际交往的教育。笔者从课堂学习、活动体验、专题阅读和环境影响四个方面,进行有目的培养,让小学中段的学生能正确处理同伴冲突,与人交往学会谦让、互助。  相似文献   

8.
初中生人际交往自我效能感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初中生人际交往自我效能感是对自己在不同的人际交往情境中掌握恰当而有效的交往技能,并达到一定交往成效的自我评价,是初中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个体内在心理机制。本研究以初中三个年级的485名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初中生人际自我效能感总体水平中等偏上;初中生人际交往自我效能感性别与年级之间不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性别差异不显著;但存在显著的年级的差异,初一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初二与初三年级,初二与初三年级学生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9.
马廷湖 《甘肃教育》2008,(15):14-14
班主任是集体的一员,也是班级活动的领导者和组织者。能不能让学生认同并接纳,这是班主任工作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人际交往巾,初次见面时给人留下的印象具有认知上“先人为主”的心理作用。在社会心理学中,它被称为“首因效应”,为以后的交往打造着一种“心理定势”。然而,这一印象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当班主任被学生们认同为心目中美好和高尚的形象时,  相似文献   

10.
认识自我,学会交往,是世界各国教育的共同话题。学校教育本应高扬起学生“认识自我”的火炬,让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成长,但受工具理性的影响,学校教育往往较多地关注学生学业的发展,而对学生自我认识能力与交往能力的发展缺乏更多的思考。近年来,美国学者加德纳提出的“把人际智能(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自我认识智能(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作为多元智能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命题已被广为接  相似文献   

11.
学校是一个“小社会”,班级是这个小社会中“更小的社会”。这个小社会对于学生的意义,丝毫不亚于每个机关、企业、事业单位之于成年人的意义。每一个大大小小的基层组织,既可能使其中的成员精神舒畅,有在其中发挥自己作用的机会,也可能使人压抑,而又无法跳出这种樊笼。故学生集体、尤其是班级学生集体的合理组织,本身就对学生有教育意义;反之,学生集体组织的功能不健全,将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   何谓“健全的学生组织”?它至少是名副其实的学生组织,即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组织。这种组织叫做“学生自治”也好,叫做“…  相似文献   

12.
一、活动背景 目前,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倾向较为严重,而同时他们又面临着巨大的学业压力和激烈竞争。因此在人际交往中常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不去考虑他人的感受,遇到不顺心的事时情绪反应强烈,波动很大。  相似文献   

13.
笔者认为,学生大课间活动应是集体活动与自主活动的有机统一,二者缺一不可.理由如下. 一、源于中小学生发展与成长的需要 现在的中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生活在"421"结构的大家庭之中."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成为他们成长中的一大障碍.大课间活动,是培养中小学生集体意识、交往与合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肖欢  刘峰 《教育现代化》2006,(10):44-45
人际交往是个人与社会的一个重要活动,是个人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方式,大学新生作为刚离开家庭,步入大学的特殊群体,他们的人际交往有非常明显的特征,而要研究他们的人际交往就非常有必要研究影响他们人际交往的因素。本文以华中农业大学新生为调查对象,展开了关于人际关系的影响因素调查,就是希塑对教育机构与教育工作者指导学生们的交往,以及同学们认识自己交往中的不足等方面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5.
伯尔尼的社会交往分析理论认为,人格是由“儿童”、“成人”以及“家长”三个自我组成。在人际交往中,交往双方彼此之间的自我是否协调决定着交往是否顺利。伯尔尼在人际交往中分析自我,这与弗洛伊德关于自我的生物决定论相比是个进步。但是,伯尔尼所讲的人际交往没有反映社会关系对其的影响,所以,他最终没能透彻地解释人际关系以及自我。  相似文献   

16.
在家里,孩子常常被一大群呵护着他的大人们包围着。孩子们习惯于“衣来伸手,食来张口”的生活。在集体活动中,他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对他人、对集体缺乏责任感。他们喜欢参加集体活动,但又不能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在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的集体负责精神是非常重要的。学生时代有集体责任感,长大了才会逐渐产生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感,才会形成爱党、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  相似文献   

17.
关于初高中生学习的人际环境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际交往是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内容。初中阶段是学生的形态、生理和心理都在发生急剧变化的时期,人际交往的能力也起伏不定,所以有必要去发现他们在人际交往中的发展特点,寻找他们在人际关系交往发展中的变化规律。而高中三年正是人格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人际关系不但会影响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还会影响学生的一生。因此,形成协调的人际关系构成了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8.
校园中,男生、女生的笑声话语,给这个集体带来无限生机,而在这样一个生机勃勃的集体中,却暗藏着一个敏感的话题。即男生、女生之间的关系问题。其实,男生和女生之间的交往,并不一定完全局限于某一狭隘的定义里,而关键是看男生和女生怎么去把握这种交往的度。在这样一个强烈要求发展个性的时代,传统的封建思想已经不能约束“年轻人”了,他们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持下去。现在许多成年人认为只要是学生时代异性之间的交往,就是“名不正,言不顺”就会影响学习,就应该禁止。也有人认为学生时代的异性交往,应该自由、开放。我不同意前者的观…  相似文献   

19.
课堂教学中的垂直性对话——阅读教学中的多重对话之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学对话是从“交往理论”衍生出来的。“交往”本是哲学领域的概念。传统哲学中的“交往”,主要是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人道关系。在现当代哲学中,“交往”再次受到关注,是因为当今世界在现代化进程中,出现了人的主体精神失落和工具理性无限膨胀等问题,导致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我关系的失衡和紧张。近年来,交往理论开始进入教育领域。因为从本质上说,教育是一个人际交往系统。这个系统中的交往主体,通常被称为“师与生”,或“教与学”,或“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教育这个人际交往系统,以传递经验,造就人才,提高人的素质为主要内容;它…  相似文献   

20.
当代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常由于过于以自我为中心、对人际交往的理想化认识和缺少交往的技巧等原因,造成了人际交往的障碍。高校和大学生自身都应从各自的角度作出努力,通过创设良好的校园人际环境,提升自我素质等来建立大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