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荷兰籍世界纪录片大师尹文思,晚年在一篇回忆文章中记述了这样一段往事: 在离开汉口前,我也想,既然我不能亲去延安,我完全可以把我的摄影机交给中国同志,让他们带到延安去工作.这样,经过中共同志的帮助,决定在某晚,将摄影机交给一辆出租汽车内的中国同志.那是深夜,在汉口的一条街上,我看到了那辆出租汽车.当时,我未能看清这个中国同志的模样.我见到他后,急忙把摄影机交给他,同时,激动地低声对他说:“延安!延安!”这位同志点了点头就走了.  相似文献   

2.
记者部上半年的工作总结好,是因为同志们工作做得好。半年来的记者工作有目共睹,不再重复了。今天,我想说说长期以来经常思考而没有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记者怎样提高,怎样提高得更快一些?这是个大题目,牵涉的方面相当多,文章可能一时作不完。相信大家一起动脑子,这个问题一定能够解决。许多同志开始当记者时,很有锐气,很有信心,工作生龙活虎。但是,干上三五年,十来年后,好象疲乏了、停顿了,想再“跳一跳”,有所突破,很不容易。有的同志说:“把现在写的东西同五  相似文献   

3.
我是1990年开始学着写小消息、小言论、小杂文的。根据自己近几年的写作实践,谈谈提高中稿率的问题。 一是找“窍门”。找“窍门”就是选好文章的主题。有些问题粗看没有什么新意,但从另一个侧面入手,就可以使要写的内容翻“新”。1990年,国务院第二次在全国范围内清理企业“三角债”,我就在“第二次”上寻找“新”的突破口,当时我想:既然再次清理“三角债”,就说明清理三角债有个“前清后欠”的问题,若不解决这个问题,“三角债”就会永远清理不完。我就撰写了题为《“清欠”要防“前  相似文献   

4.
编辑工作究竟重要不重要?这个问题有的人解决了,有的人还没有解决。我想还得把鲁迅请出来解答。在出版界老前辈赵家璧同志的《编辑忆旧》一书里讲到他第一次见鲁迅时,在谈到出版编辑工作时鲁迅对他说:“这是一件非常需要而且很有意义的工作,我自己也是搞过这一行的,其中也大有学问啊!”短短两句话就  相似文献   

5.
编辑这一行的职业道德究竟是些什么?这里,我不打算在理论上阐述它的重要性之类,而想就我所接触到的我国前辈作家、编辑家、出版家们在编辑方面的嘉言懿行来谈谈对这个问题的几点看法。“总要看一遍”当编辑就要看稿子,这是编辑起码的任务和职责。老一辈编辑对这个“职责和任务”是看得很神圣的。已故作家、《收获》杂志编辑靳以1957年曾对《文艺报》的一位同志说:我虽然做了多年的编辑工作,也谈不出多少经验,但有一件事,至今想起来问心无愧:我没有埋没人才。不论是谁投来的稿件,不论是长篇短篇,我总要看一遍,一个编辑,有了这样  相似文献   

6.
6月的一天,打电话约见解国记总编辑。“可以。工作日没时间。这个周六不休息了,上午9点在我办公室。”简明而迅速,比我想象的要顺利。当我如约而至时,他已在办公室等我,并且先行为我准备了一些资料。爽快、平实、井井有条,这就是我对解国记的第一印象。成长三段论:做人、做记者、做党员记者“作为一名农村记者,一年能为农民说上一句话,比评上10篇、20篇好稿意义还大。”———解国记1986年一则日记中的引语看解国记的新闻经历,让人觉得沉甸甸的是他的农业问题调查和农村报道。“农民是我的乳母,我喝着全村人的乳汁长大…  相似文献   

7.
许多同志都有这样的体会:我们身边某些大家公认的模范人物,写成人物报道登报后,读起来好像并不感人,某些“好人好事”甚至于很难让人读下去。为什么呢? 笔者以为大概原因有三个:一是作者对模范人物缺乏深层了解,没有抓住人物的特点。二是人物报道没有很好地构思,没有找准“切入点”。第三个原因,可能是文章中的套话、空话、废话太多。 根据十几年的写作经验,我认为写好人物报道《通讯或特写》,除了精心构思,找准“切入点”和写出特点以外,最重要的,是遵守11个字的原则:少说套话,少说废话,少说话。 有人说,第一个把少女…  相似文献   

8.
话说文风     
甲:我已多次听人说起现在有些著作的文风问题,这方面的批评文章也见过一些。大家的意思无非是要求把文章写得清通一点。有个朋友说,他对那种似乎存心不让人看明白的著作,往往只看几段或几页就放在一边了。由此他认为,文风问题不解决,很影响人们看书(特别是学术著作)的帜极性。文章写得清通一点,显然有利于扩大著作的影响,这对作者是有利的,何乐而不为呢?乙:我想事情并不这样简单。五十多年前,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大力“反对党八股”,“党八股”也是一种文风,然而毛泽东同志却把它与主观主义、宗派主义联系起来,说是这二者的“…  相似文献   

9.
我想就电视译制片的重要性谈几点个人意见。有的同志在这个岗位上工作多年,关于译制片的重要性本来不必多谈。但是,我觉得,有些认识问题还需要说清楚,不然的话,在实际工作中就容易出偏差。  相似文献   

10.
《视听界》1993,(5)
乡镇广播站是面对什么人说话?有同志说:“是农民”。这说法当然是正确的。但是又总觉得还缺少点什么。县级台、站的听众,不也是农民吗?难道乡镇广播站的听众与县级广播台、站的听众一模一样,一点点差别也没有?最近听了彭丽媛唱的“我的父老乡亲”,受到了一点启发,感到乡镇广播岂不就是面对父老乡亲广播吗?我感到这种说法可以使得乡镇广播站与自己的听众  相似文献   

11.
A、常听初学写作的同志说,我也想写言论文章,但不知写什么好。有的还提出,希望编辑结出点题目。其实,题目就在你的身边,你的眼前。凡看到、听到、亲身经历的事情,都可以立论立言,议论一番。凡部队里、生活中发生的现象,皆可以或褒或贬,或劝诫或警策,挥写成文。“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会为事而作”(唐·白居易)。“文章不为空言而期干有用”(宋·欧阳修)。写言论文章尤需从实际中选题立论,通过文章夫回答和解决现实问题。唯如此,方可使写出的言论台时宜,入人心,有效用。因此,写通讯报道要深入实际,熟悉生活,写言论文章…  相似文献   

12.
有几位通讯员来信说评论文章难写,有时选了一个好题目,但一动笔就陷入“僵局”,往往是叙说老半天,绕题打转转,有理说不清,讲不透。我感到,这个问题提得好,的确是一些通讯员写评论文时常常感到犯难的一个问题。其所以难,因为这个问题很重要,它涉及评论文章写作中的主要之点,即如果选择论据和进行论证的问题。这里,我想结合自己的体会,为大家提供一个思索问题的路子。评论文顾名思义,主要是“评”和“论“。因此,在选好题目,提出问题之后,关键是要对问题进行透彻的分析,这个过程也就是论证的过程。分析的正确程度和深刻程度,直接关系到文章的成败。  相似文献   

13.
陈菁 《出版参考》2015,(1):39-40
前几个月,我代表单位招聘一名编辑.面对20多名应聘者,问了他们每人同样一个问题:“你怎么理解编辑这一职业?怎样做,才能算是好编辑?” 有的说:“我是中文硕士,文化底子好,可以当编辑.” 有的说:“编辑就是看稿子,做图书出版的,如果能修改点稿子就更好了.” 有的说:“我喜欢看书,所以我想应聘编辑.我认真仔细应该可以做好编辑的.”  相似文献   

14.
最近,在一次研究图书评论工作的座谈会上,一位同志说:“现在,书评工作主要有两个问题,一是缺队伍,二是无章法。”这位同志的话,引起了我的思考,认为有一定道理。这里,想对书评文章的“章法”问题谈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15.
我想就电视译制片的重要性谈几点个人意见。 有的同志在这个岗位上工作多年,关于译制片的重要性本来不必多谈。但是,我觉得,有些认识问题还需要说清楚,不然的话,在实际工作中就容易出偏差。 2000年1月4日,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剧引进、合拍和播放管理的通知》。为什么要发这个文件,主要是针对两个不良现象:一个是“一些电视台、有线电视台超量播放引进剧,……尤其是在黄金时间超量集中播放引进剧的问题日趋严重”;另一个是“一些带有明显引进剧色彩的假国产剧、假合拍剧也在屏幕上经常出现”。第…  相似文献   

16.
“丹心一片为民忙”这是罗之业曾经写过的一篇通讯的题目,那是为市委、市政府解决新荣区农民卖粮难问题写的。现在用这个题目写罗之业我想是最合适的了。  相似文献   

17.
大约是5月中旬的一天.副总编周志春把一组报道(四篇)交给我,让我看一看,他曾请一位编辑代他看看.谈谈感觉。半小时后.编辑把原稿退给了他。志春说:“我想.一组稿件.记者肯定是下了功夫的.里面就真的设东西啦?”我问:“你想让我做什么?”“你看一看.它是应该枪毙的稿件吗?如果不是.你帮忙编辑一下。另外我想通过这件事.或许可以在编辑问题上形成一些共识性的东西。”我很高兴。记者会刚刚开过.记者们给编辑部提了些意见.多是关于用件编辑问题的。会后.我写了点东西.希望问题能够很快解决。但现在看.我性急了些。记者…  相似文献   

18.
在新的一年开始的时候,我——一个初学写作的青年工人,想借贵刊一角,说说工人日报张天若同志是怎样关心我这个“无名小卒”的。去年七月,工人日报发了我一篇读书札记。厂里有人说我文章里所用的典故是从某报、某文里抄来的,“无非是靠偷人家的东西来骗取稿费”。说来也巧,这篇札记的稿酬不知何故又  相似文献   

19.
小张同志: 来信问怎样才能做好记者工作,怎样才能使自己尽快地成为一个合格的党和人民的记者。这问题太大,涉及到记者的学识、思想品德、作风和工作方法以及文字表现能力等等各方面,有些问题我自己也没有解决好,还在努力向同志们学习。我想,只要咱们大家一起研究这个问题,总是可以解决得比较好的。在这封信里,我只想就如何看待我们的职业——记者工作,说一点个人的体会和看法。  相似文献   

20.
报纸上的言论(文章),包括杂文,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群言堂”。说这类文章是“群言堂”,一是大多来自读者群;二是大多言群众所言。鉴于“群言堂”这一“群言”的性质,因而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群言堂”既言群众想言之言,我想要把握好几点。一是要多让读者来“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