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 毫秒
1.
在存在主义哲学的视野下,托尔斯泰精神中强烈的否定、批判色彩是他对缺乏主体独立意义抉断的日常生存状态的否定,对生命根本意义上的虚无境遇的勇敢直面。而促使托尔斯泰不得不直面生存虚无的个人化体验则是他一生不息的“死亡”之思一一对“死亡”的先行体验。  相似文献   

2.
在存在主义哲学的视野下,托尔斯泰精神中强烈的否定、批判色彩是他对缺乏主体独立意义挟断的日常生存状态的否定,对生命根本意义上的虚无境遇的勇敢直面。而促使托尔斯泰不得不直面生存虚无的个人化体验则是他一生不息的“死亡”之思——对“死亡”的先行体验。  相似文献   

3.
本文探讨了福斯卡的永生是一种虚无的存在,说明生的价值和意义不能仅由生来展示与证明,死亡促使我们更认真地思考生命的价值以及人作为人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4.
穆旦的诗歌言说最初表现为对“回归自然”之梦的追寻,理想化的生命状态是此阶段诗人言说的核心,但是时间的不可逆性证明了“回归自然”的空幻。诗人的战争经历与死亡体验强化了他的虚无之感,于是诗人转而向更具实在性的本己肉体生命寻求存在的支撑。从个体感觉出发的生存要求使诗人对一切暴力形式充满了否定和反抗。  相似文献   

5.
张俊  孙超 《文教资料》2009,(17):83-84
古代哲人中谈生死,最现实的是孔子.他非常重视生前,而非死后.他不像海德格尔和庄周那样教人学会死亡,而是教人学会生活,其实真正会生活的人才会死得其所,也自然就学会了死亡.庄周是谈生死最有趣的人,他用充满文学灵性的哲理和自己潇洒逍遥的存在姿态完成对价值生命的雕塑,高歌生命的虚无而走向价值之不朽.时至二十一世纪,我们应该追求扬弃自然主义和价值主义的极端对立,做一个完全彻底的死亡悲剧里的英雄.这英雄既追求生命存在的价值,又肯定生命死亡的存在与这一存在所带来的虚无,即从肉体短暂存在中创造最大化的价值存在.  相似文献   

6.
超人类主义将人类的出生和死亡当作现成的技术对象,一味追求“优生”和“永生”,其本质上以机械物理主义生命观和技术决定论为底层逻辑,侧重生物生命的增强,对生命价值和存在意义的建构是冷漠的,因而暗含技术虚无主义危机。海德格尔和阿伦特对“诞生”和“死亡”的存在论分析,提供了对人类生命本质的另一种认知,同时从意义生成的角度对抗技术虚无主义。对海德格尔来说,死亡的悬临逼促此在“绽出而生存”,最终是要使世界之为世界得以建立;对阿伦特来说,诞生意味着人类通过言说和行动的自由能力构建公共空间和意义世界。因此,人类生命的重要能力是澄明和构筑意义世界,由此,存在者的可理解性和生命的意义才得以显现。这一视角有助于解构技术意识形态统治,敞开多重的存在意义,对技术实践有更透彻的理解和反思。  相似文献   

7.
海子认为死是必然的,生存是虚无的,但他并没有沉沦在虚无的境界中。面对死亡,他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先行到死中去",达到他对自由追寻的目的。"太阳"、"土地"、"天空"等是海子死亡意识的承载物。海子对生命终极意义的探索有助于唤起更多人反思,乃至拯救当前所处的贫乏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8.
生命伦理学在面对现代生命干预技术时,产生了许多悬而未决的道德难题。神学思想家首先发现和反思这一问题,并使之置于独特的生命文化现象—“神学生命伦理”之中。现代阻身体、身体感觉和情感为根基的道德哲学,受到生命干预技术的内部性—对“自然身体”的颠覆,及其外部性—对社会实践的社会关系(家庭和民族)的颠覆。身体不再是自我的直接存在和存在意义的表征,身体“异化”成为理解自我的“他在”,使之重又回到了肉身的欲望存在和生存暴力的无身体存在。这引致了自我的深刻分裂,并走向个体肉身的虚无和精神自我的绝望。因此,现代道德哲学的生命抉择和生命回归为此提供了两条道路。  相似文献   

9.
当下高校许多学生面临着“情感空虚”的危机,感觉迷失方向,感觉生命的意义如此之轻,生活如此的索然无味。压力、抑郁、自杀意念这些词眼似乎在高校中时常充斥着,这些价值失落感都是“意义虚无”现象的表现;现代化生存方式的侵袭、精英式的高校竞争文化,以及就业压力是造成此现象的主要原因;通过建立良好的自我定位和心理调适,严抓新生教育,开展心理辅导,积极开展生命教育的方式避免大学生“意义虚无”现象的出现。  相似文献   

10.
一、设计思想 学生对个体生命从出生、成长到死亡的自然历程认识不清,生命质量不高,生命无价值无意义,甚至自杀、伤害自己和他人生命的事件时有发生。“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生命的存在既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终点。因此,在学生中开展生命教育尤其是死亡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死亡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明白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是生命历程的自然过程,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独特性、不可替代性和不可再生性。同时,通过思考“死”来反观“生”,理解“生”与“死”的关系,从而实现海德格尔所说的“向死而生”,达到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实现生命价值的教育目的。  相似文献   

11.
本文意在说明《伤逝》是一篇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高度融合的艺术作品。现实主义为作品提供了环境、人物性格和细节的真实性 ,象征主义拓展强化了作品的意象、审美境界和形上意义。《伤逝》中的“家”和“夜”象征着人类的生存困境 ;“爱”象征着人类精神追求中世俗的牵绊和情感的重负 ;“花与动物”、“谈天、读书、散步”与“家务”象征了脱俗与世俗两种不同的人生选择 ;“子君”象征了一种虚无的存在 ,“涓生”象征着不可征服的生命 ;“走”是他的原型 ,是他反抗死亡与空虚 ,获得生命永恒意义与价值的方式。鲁迅围绕“立人”思想 ,在《伤逝》中表现了民族精神的再造意图。涓生这类意象的出现 ,表明鲁迅的创作由病态人格的揭露跨向了理想人格的塑造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12.
在存在主义哲学的视野下,托尔斯泰精神中强烈的否定、批判色彩是他对缺乏主体独立意义抉断的日常生存状态的否定,对生命根本意义上的虚无境遇的勇敢直面.而促使托尔斯泰不得不直面生存虚无的个人化体验则是他一生不息的"死亡"之思--对"死亡"的先行体验.  相似文献   

13.
那一天,我不得已上路,为生命的无奈,为路过的风景,为生命的坐标。 有人说,生命天生是场悲剧,或者说是为了对抗生命意义本身的虚无。是的,每个人最终都将“归零”.这是谁也逃不掉的自然法则。可为什么又要走这一遭呢?只是为了对抗生命意义本身的虚无吗?我问过不少人,可每个人的答案都不一样,唯一可以确定的是,他们都很乐意走这一遭。  相似文献   

14.
论死亡恐惧--"我"的死亡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人有“自我”意识,从自我意识产生死亡意识,由死亡意识导致死亡恐惧。真正意义上的死亡是“我”死,人怕因失去自我而陷入绝对的虚无是死亡恐惧产生的根本原因,克服死亡恐惧的方法主要有:长生之道、宗教慰籍、哲学思索、成就不朽、及时行乐。  相似文献   

15.
本文意在说明《伤逝》是一篇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高度融合的艺术作品。现实主义为作品提供了环境,人物性格和细节的真实性,象征主义拓展强化了作品的意象,审美境界和形上意义。《伤逝》中的“家”和“夜”象征着人类的生存困境;“爱”象征着人类精神追求中世俗的牵绊和情感的重负;“花与动物”、“谈天,读书,散步”与“家条”象征了脱俗与世俗两种不同的人生选择;“子君”象征了一种虚无的存在,“涓生”象征着不可征服的生命;“走”是他的原型,是他反抗死亡与空虚,获得生命永恒意义与价值的方式。鲁讯围绕“立人”思想,在《伤逝》中表现了民族精神的再造意图。涓生这类意象的出现,表明鲁迅的创作由病态人格的揭露跨向了理想人格的塑造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16.
【活动背景】初中阶段的学生正经历青春期的转变,开始思考生命和存在的意义,但是由于由于“死亡”话题在中国的文化中是属于禁忌的话题,所以大部分初中生对于死亡的概念其实很模糊,对于死亡的理解很多来自于漫画和游戏中的体验,因此很容易产生对生命和死亡的误读。  相似文献   

17.
生命教育不应该只是生理与心理教育,还是对意义与价值探究的教育,以引导学生去思考生命,追求有意义、有价值的生命。教育哲学一直都在探讨教育意义与教育价值的问题,本文从哲学意义的思维与视野,提供对生命教育的哲学反省。哲学意义的反省提供给生命教育的理论基础.包括“对自我与存在的关怀”(即与自己的关系),以了解存在的意义;与“对伦理与现实的关怀”(即与他人的关系),以深化生命的价值;以及“对死亡与超越的关怀”(即与超越者的关系),以探讨人的超越向度。  相似文献   

18.
存在主义视角下的狄金森诗歌反映了诗人和存在主义者的许多契合之处。存在主义“存在先于本质”的核心思想在狄金森的诗歌中有形象的演绎。狄金森对虚无的体悟以及对死亡的态度也和存在主义不谋而合。  相似文献   

19.
托尔斯泰的一生都在痛苦地思索着生命的意义,那么这一思考与他对死亡的沉思与领悟是分不开的,《伊凡·伊利奇之死》把“死亡之思”推向了一个高峰。小说通过追踪一个临死的人的心理历程来逼问“生”,坚决的否定了传统知识论意义上的“死亡”,以极其哲学的方式揭示了“常人”对于死亡的掩盖,以及本真性的向死存在对于洞见和理解真实生活的根本性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存在与虚无》中,“欠缺”作为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关键用语,集结了他对人生哲学的思考。通过对“欠缺”的阐释,萨特对他的虚无观点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萨特认为“欠缺”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虚无”的同义语。他用“欲望”、“超越”、“否定”和“自由”等表现形式对“欠缺”的含义作进一步哲学概念上的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