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生新闻以其内容贴近生活、表达方式自然亲切在电视新闻竞争中脱颖而出,然而,在日后的节目制作中,不约而同地出现了选题雷同、表现方式陈旧的尴尬.民生新闻走到今天,势必要重新思考、重新定位,走出一条崭新的道路.本文以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电视新闻频道的重点民生新闻栏目<现场>为分析对象,梳理九年来该栏目的发展和定位,从中探寻未来民生新闻在选题、节目制作等方面应遵循的轨迹.  相似文献   

2.
胡赞 《新闻世界》2010,(11):99-101
随着我国新闻改革的深入,大众媒体越来越趋向于站在受众立场来报道。民生新闻,作为一种以大众为收视对象的新闻样式,它的产生体现了我国新闻自身发展规律。本文主要从民生新闻的含义、民生新闻的瓶颈、原因分析、民生新闻的出路等几个方面来探求民生新闻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论民生新闻的两次提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生新闻自兴起后,历经公共新闻,如今进入了后民生新闻时代.作为极具生命活力和改革原动力的民生新闻,在此起彼伏的电视新闻变革中,不但没有失去民生本色,而是在不断吸收公共新闻合理元素的基础上,大胆地对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纠偏和校正,使自身品质得以提升和完善,从而坚定地走向后民生新闻.后民生新闻时代的到来,进一步昭示:当今的大众传媒,应更加秉持以受众为中心的传播理念,坚持以民为本的传播内容,坚定地走新闻传播价值多元化之路.  相似文献   

4.
目前基层电视台民生新闻采编过程中存在新闻价值判定与选择问题以及采访真实性问题,直接影响了新闻采编的整体质量。以切实服务地方受众为目标,要不断提高民生新闻采编质量,促进民生新闻综合质量的提高,要从新闻信息获取源、民生新闻形象塑造以及受众民意调研等几个方面有效推进。  相似文献   

5.
我国是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民生新闻在新闻领域的地位非常重要.本文围绕民生新闻的突破和创新,从民生新闻中存在的问题、民生新闻的内涵和特点、民生新闻的采写技巧等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民生新闻以民本思想为基点,关注民生、体察民情、反映民意,成为媒体提升竞争力的新亮点。但是近几年,民生新闻出现了公信力危机。重塑民生新闻的公信力,民生新闻才能焕发出其应有的魅力。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民生新闻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由于民生新闻的平民化使得它在新闻编辑的表现形式上更加具有亲和力,民生新闻从内容上就能反映百姓身边的事,这也是民生新闻的灵魂所在.本文详细分析了民生新闻的生存与发展,并提出了电视民生新闻编辑一定要从电视观众的需求出发去适应电视观众观念的变化,并要求民生新闻编辑时刻关注生活,树立民生意识.  相似文献   

8.
陈阳 《国际新闻界》2013,(5):94-101
2002年以来,以《南京零距离》为代表的民生新闻在我国新闻界异军突起,不少人认为,民生新闻的未来走向就是公共新闻。本文以2010年在某省级电视台一档民生新闻栏目的田野研究为个案,探讨民生新闻转型的可能性。受众或市场的力量将民生新闻推向成功的同时,也埋下了民生新闻衰微的种子,将会制约民生新闻的未来转型。  相似文献   

9.
李远君 《青年记者》2012,(23):24-25
现状 民生新闻,是关系人民生活的新闻,是一种立足本地,以平民的视角客观、真实地反映普通百姓的生存、生活、生计等内容的新闻.近年来,全国各级电视台纷纷亮出了自己的"民生"招牌,如北京电视台的《我爱我车》、四川电视台的《新闻现场》、成都电视台的《成都全接触》、海南电视台的《直播海南》、太原电视台的《新闻快车》等,许多民生新闻栏目都创造出了骄人的收视奇迹,电视民生新闻受到观众空前的欢迎.  相似文献   

10.
社会新闻和民生新闻作为两种不同的新闻类别,经常被新闻工作者或错误区分,或混为一谈.这不仅不利于记者高效的采写新闻,而且还易引发诸多方面的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对社会新闻和民生新闻的定义、特点、题材、报道角度、价值取向、报道形式等详细分析,找出二者的区别.  相似文献   

11.
本文系2010年中国电视民生新闻发展报告的精华版.作为中国电视民生新闻发端的标志,2002年江苏城市频道《南京零距离》诞生;2006年,全国省级台民生新闻协作体的成立,则标志着中国电视民生新闻展开跨地域交流与合作的开始.本文以全国民生新闻协作体为考察对象,全面梳理了中国电视民生新闻的生产主体(频道、栏目)、传播策略、存在问题与难题,以及协作体发展情况与合作成果,强调只有加强跨地域的交流与合作,中国电视民生新闻才能走向共赢的良好局面.  相似文献   

12.
电视民生新闻实践长时间“矛盾性”存在是现实的学术难题.要想合理探究民生新闻的发展走向,需要正确认知民生新闻的本质规定性.本文认为,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不但可以填补民生新闻实践和民生新闻认知的缺失,而且可以为民生新闻发展提供切实有力的理论支撑.在日常生活批判视阈下重新审思民生新闻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本化新闻传播方式,让其拥有了基于社会转型的、“人之现代化”的实践指向.  相似文献   

13.
高扬 《中国传媒科技》2012,(18):208-209
民生新闻是二十一世纪新闻传播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的焦点和热点,民生新闻以民本取向、民生题材与平民视角来明确地反映普通民众的态度和情怀,民生新闻的兴起和发展顺应了大众传媒关于探求“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新闻报道取向.然而民生新闻在近些年来的发展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对民生新闻发展路径的探索不容忽视.本文从民生新闻目前的生存困境和报道中要注意的问题出发,以阳泉市广播电视台的相关民生新闻栏目为例,从平民情怀的角度对民生新闻发展的路径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4.
姚娟 《新闻知识》2013,(2):23-24
"后民生新闻时代"、"公共新闻"、"大民生新闻"三个概念,是与电视民生新闻相关的三个关键词。"后民生新闻时代"似乎在宣告电视民生新闻的终结,"公共新闻"、"大民生新闻"则指出了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之路。无论电视民生新闻的前景如何,其民本取向的精神内核不能丢失。  相似文献   

15.
高智强 《出版广角》2021,(16):68-70
民生新闻以民为本,具有新闻的一般属性,同时也承载着为民服务的社会责任.为适应新媒体带来的挑战,民生新闻应创新民生主题,增加深度报道,丰富新闻呈现形式,同时保障民生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发挥好舆论引导、有效监督、交流互动的功能,助力新媒体构建良好的舆论风尚.  相似文献   

16.
电视民生新闻评论的现实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社会成就了民生新闻的繁荣,民生新闻则促进了国家与公民社会的良性互动。自2002年以来,以《南京零距离》为代表的电视民生新闻栏目在我国掀起了一股"电视民生新闻热"。究其原因,节目主持人在新闻中的评论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繁荣的背后却隐藏着巨大的危机,本文根据电视民生新闻评论自身定位、特点等方面尝试对其未来发展方向进行预测,提出可持续性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7.
民生新闻曾是电视新闻改革的一股热浪.但当前一些地方电视台却视之为收视率的重要砝码,致使电视民生新闻发生流变,与民生定位背道而驰,出现“庸俗、低俗、媚俗”等“三俗”现象.如何寻求转型和升级,重新确立传播定位,构建公共新闻理念等是电视民生新闻在新媒体传播环境下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以广东电视新闻业变革为例,探析新型传播生态与...  相似文献   

18.
党报把民生新闻作为新闻改革的重要课题来抓,已是大势所趋。何为民生新闻?我国首次出现“民生”的概念是《左传·宣公十二年》:“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这里的“民生”,指的是老百姓的生计。后来这一概念扩大到生活、生存、生计、生命等。因此。笔者认为。民生新闻,就是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新闻。其内涵为:以平民为视角,以民生为题材,以民本为取向,对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给予关注,其报道代表着老百姓的态度、视野、情怀等。由于党报民生新闻与市场化相伴而来,党报在抓民生新闻的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在认识层面、操作层面上出现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对此,需要引起特别的注意并跳出这些误区。[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时下,媒体中的民生新闻铺天盖地,电视民生新闻尤为强劲.诚然,民生新闻是电视新闻发展的必然阶段.面对新形势,从业人员应该从理性上去思考民生新闻的现状和对策,从而使民生新闻健康地发展下去,更好地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应有的舆论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民生新闻诞生于社会新闻,同时又在理念、内容、地域、表达等方面超越了社会新闻。本文针对目前民生新闻存在的两个问题,一是新闻采集雷同,缺乏新意;二是报道过于肤浅,价值含量不高,以此入手,从老百姓最关心的民生问题和民生新闻的采集与社会新闻的关系两方面论述,希望新闻记者从中找到采集民生新闻新的提升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