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县域已经成为一个经济单元。县级媒体作为基层政策传递、舆论建设、信息流通的主要承担者,作为上连党委、政府,下连百姓群众的平台,其地位越来越突出,作用越来越重要。但县级媒体在体制改革后,面临着政府资金扶持等方面的缺乏、上级媒体挤压和县域其他广告媒体蚕食等诸多障碍,如何破解发展难题,成为最大困惑。  相似文献   

2.
县级媒体贴近基层、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担负着巩固基层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职能,在推动县域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和党的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受经济条件、交通环境等因素制约,以广播电视为主的县级媒体仍是获取本地信息的主阵地.但近年来,农村居民精神文化生活存在被不良文化侵蚀的风险.因此,山东省昌乐县委、县政府认为,通过改革让县级媒体更加“接地气”和更专注公益属性,才能牢牢占领包括广大农村地区在内的基层舆论主阵地.  相似文献   

3.
自践行县级融媒体建设以来,发展劲头不足的县域级媒体有了较为明显的良性转变,这是因为建设县级融媒体进行新闻生产有很强的经济性。县级融媒体新闻生产很大程度上应对了县域级媒体配套资源薄弱、针对性不强、内容同质化严重、传播效果弱和生存困难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王锐锋 《传媒》2019,(12):72-75
深入贯彻“扎实抓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更好引导群众、服务群众”的总目标,需要秉承“融合传播、转型发展、有用有效”的发展理念,围绕谁主导、怎样建、怎样用、怎样管、怎样连、怎样转等核心问题,落实“坚持正能量是总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用得好是真本事”的总要求,坚持“一体化”理念,围绕打造县级融媒体中心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的目标,站在全局角度谋划县域媒体的转型发展。  相似文献   

5.
田龙过 《中国编辑》2022,(1):73-77,84
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建设是党和国家针对基层传媒生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创新性提出的一个制度化的治理思路.传媒治理是县域社会治理的基础,而传媒治理的核心在于传媒制度治理.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制度建设不仅是媒体机构本身的制度构建,也包括宏观层面的县域传媒治理制度体系,而且其公共性属性也决定了其参与的广泛性、协商的民主性以及发挥作用的协...  相似文献   

6.
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背景下,县域基层社会治理成为重要环节.县级融媒体中心作为助力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传播渠道和服务平台,在运营"媒体+政务服务商务"模式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社会治理现代化与媒体融合发展最为契合的就是政务服务与民生服务,而作为信息传播"中介"的融媒体中心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充当政府和民众沟通的桥梁和纽带,推进政务信息服务、民众诉求上达、建设性舆论监督、政民有机互动.本文以山东省临淄区融媒体中心的广播节目《政风行风热线》为例,探析县级融媒体中心如何在政民互动中创新发展,助力基层社会治理.  相似文献   

7.
在现代中国的发展过程中,县级传媒承担着重要的作用。自媒体产生之后,国家提出建立县级融媒中心,为县级媒体的重新发展提供重要机遇,但在县级媒体的功能定位、面临困境以及发展路径尚存认识不到位的地方。本文通过回顾县级媒体发展历史、分析当前的发展困境,解剖现有的部分融合模式发展思路及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融媒体中心建设过程中的机制、理念、目标等问题依然是县级媒体融合发展之路上亟待解决的。  相似文献   

8.
丰淑香 《青年记者》2017,(26):50-51
自媒体时代到来,新媒体在传播途径、传播速度、传播效果等方面对传统媒体都构成挑战.作为最基层的传统媒体,县级广播电视媒体如何积极与新兴媒体进行融合对接,巩固壮大主流舆论阵地,实现转型跨越,成为现实课题.昌乐传媒集团牢牢把握主流媒体定位,推动内部改革,建设以新闻为龙头,媒体形态丰富、手段先进的媒体融合产品,做了一些有价值的探索.  相似文献   

9.
2003年,一场全国范围内的县级媒体的清理整顿,使得县域媒体成为一个在媒体间备受关注的角色:县域报纸究竟有多少存在的必要?存活下来的报纸,究竟有多大发展的空间?笔者以<寿光日报>为例,做以简单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乔婕 《传媒》2021,(15):32-33
全媒体时代,县级融媒体建设已经成为当前国内媒体融合转型战略推进中的关键点.为提高县级政府的治理能力,福建省尤溪县立足媒体发展的现状,整合尤溪县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等一系列媒体资源,结合"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新体系形态,注重新媒体传播矩阵的开发与建设,借助全媒体多渠道、多样化、多覆盖的优势,推进县级融媒改革升级,全面打造体现尤溪特色的县级融媒体中心.  相似文献   

11.
李胜瑜 《新闻窗》2014,(3):61-62
随着县域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受众对县级媒体的需求逐渐提高,而作为县级媒体中的主流宣传载体,越来越多的县级电视台充分发挥“离老百姓最近的新闻媒体”的优势,尝试开办具有各自特色的民生新闻栏目,受到观众的欢迎和广告市场的青睐。从民生新闻引发的收视浪潮我们看到了民生新闻独特的生存价值,那么办好一档民生新闻,除了准确新颖的节目定位外,更应该从民生新闻采访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12.
李勇 《中国编辑》2023,(10):85-90
在国际传播政策引领下,县级融媒体积极嵌入国际传播体系,通过建立县域本土文化传播中心,深入挖掘本土文化资源、激发本土文化活力、传播优秀本土文化内容。县级融媒体对本土文化的生产与再现、连接与服务,让更广泛、更多样的中国故事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优秀本土文化内容的挖掘、生产与传播已经成为县级融媒体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的新途径。当然,要进一步提升国际传播效能,作为基层媒体的县级融媒体还需做到树立全球传播观念、调整媒体功能定位、学习使用新的媒体语言。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圈层化视角出发,考察县级融媒体的内部圈层结构及其运行逻辑,以及县级融媒体与基层公共生活的动态互动关系。县级融媒体可分为三个圈层:媒介化内容生产的媒体圈层、市场化运营管理的商业圈层和社会化服务民生的公共圈层。县级融媒体的圈层化传播路径既是圈层间整合配置权力、利益交换和社会关系的“破圈”过程,也是通过扎根地方,激活基层社会关系、聚合基层社会力量的“圈地”过程,从而在县域治理中发挥在地化的圈子优势。县级融媒体是镶嵌在中国县域治理中的微观圈层组织,它与外部圈层的动态互动呈现了复杂的关系情境。对县级融媒体发展逻辑的考察应围绕两个线索展开,一是媒体融合过程中的权力资源配置,二是县级融媒体与基层公共生活的动态关系,由此发掘中国县级融媒体的独特发展规律及其对当地社会环境和县域公共空间的重塑过程。  相似文献   

14.
随着中央,省级媒体覆盖率和影响力的不断扩大,以及网络等新兴媒体的迅速发展,处在广播电视产业最基层的县级广播电视台由于受到覆盖面和资金、技术、人才等种种条件的制约,其生存和发展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考验.面对激烈的新闻竞争形势,立足地方特色,围绕新农村建设办好自办节目,成为县级广播电视台生存发展的重要砝码.  相似文献   

15.
目前,县级电视台的经营创收,已成为制约其又好又快发展的最大瓶颈.随着"三网融合"时代的来临,其事业发展和经营创收之间的矛盾会越来越突出. 作为县级电视台的工作者,根据自己近年来的工作经验和在具体工作中的深刻体会,谈一下县级电视媒体的节目包装与经营创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李珮  张璐璐 《中国编辑》2022,(2):23-26,31
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作为打通媒体融合的"最后一公里",直接面向广大乡村,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基于乡村振兴视角推进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可以从"沟通"与"治理"两条路径着手,通过县域信息沟通、乡村文化传承、村民身份连接与政策宣传调适等策略,服务乡村的社会治理工作,最终实现乡村振兴事业的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17.
沈晖 《传媒》2021,(11):30-31,33
在当前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重要性越来越得到重视,下一步需要思考如何才能全面发挥县级融媒体中心的作用.基于数据融通的思路,县级融媒体中心在数据利用方面应以融媒体中心为主平台,汇聚县域范围各类数据;以融媒体中心为信息枢纽,打破不同群体间的数据壁垒;以融媒体中心为治理平台,提高基层社会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18.
县级广播电视台作为最基层的传统主流媒体,在体制机制、投入、融合等方面都有天然的不足.怎么发展,如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新兴主流媒体,是广播电视从业者必须思考和面对的大问题.在新媒体时代,县级广播电视台应该用深化改革的理念全力推进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19.
张守信 《新闻大学》2021,(2):103-120
以"技术起点"为操作路径,国家顶层设计开启了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建设工作,并成为各县域近年来地方工作的重点.但基层广电系统既有存量的复杂性,使用单一的技术要素作为逻辑起点,无法推进县域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有效融合,本研究通过"扎根理论"对81位基层广电管理者关于"县级融媒体中心"这一制度安排的观点资料开展分析,结合"互动过...  相似文献   

20.
陈旭鑫  李元有 《声屏世界》2022,(4):95-97,107
县级融媒体是党领导下的县域新型主流媒体,承载着引导和服务群众、打通新闻宣传"最后一公里"的重要职责.基于新闻叙事和话语理论,文章以国内若干县级融媒体的服务性新闻为案例,运用文本分析和深度访谈法,重点探讨县级融媒体服务性新闻的话语模式与改进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