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使用“首当其冲”不要断章取义关于“首当其冲”,要说两点:一是怎样讲,二是怎样用。先说怎样讲。“首当其冲”,《现代汉语词典》释为“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难”。其他辞书的释义基本相同。这个解释无疑是正确的。至于为什么这样讲,便其说不一了。“冲”,一般都释为“交通要冲”。“当”,有的释为“面对”,  相似文献   

2.
最近,中央一位领导同志对新闻语言作了重要指示。他说,新闻语言在人民群众中影响很大,新闻中的陈言套语是要束缚人民思想的。这位中央领导同志说,这次到下面去,感触很深,我们有些干部思想不开展,路子不新,旧的语言太多。县委书记汇报,讲的还是有多少宙地,亩产多少斤,春种秋收那一套。问他科学技术怎样,商品生产怎样,畜牧业怎样,食品工业怎样发展的,他得找有共局长,自己讲不清。在下面“左”的东西有,但更多的是习惯势力,习以为常.新闻报道老框框有的是。报上经常讲“活而不乱,  相似文献   

3.
陈菁 《出版参考》2015,(1):39-40
前几个月,我代表单位招聘一名编辑.面对20多名应聘者,问了他们每人同样一个问题:“你怎么理解编辑这一职业?怎样做,才能算是好编辑?” 有的说:“我是中文硕士,文化底子好,可以当编辑.” 有的说:“编辑就是看稿子,做图书出版的,如果能修改点稿子就更好了.” 有的说:“我喜欢看书,所以我想应聘编辑.我认真仔细应该可以做好编辑的.”  相似文献   

4.
赵丕杰 《青年记者》2012,(21):58-59
“淋漓尽致”形容表达详尽、暴露彻底 “淋漓尽致”,《现代汉语词典》释为“形容文章或谈话详尽透彻,也指暴露得很彻底”.淋漓:形容酣畅,尽情.尽致:详尽细致,达到极点.语见明末清初·李清《三垣笔记·崇祯补遗》:“叙次大内规制井井,而所记客氏、魏忠贤骄横状,亦淋漓尽致,其为史家必采无疑.”例如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回:“再就让我说,我也没姐姐说的这等透彻,这等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5.
有人说,新闻写作“无米难为炊”.这强调的是必须深入采访,占有大量第一手材料,“用事实说话” 才能把新闻写好.从另一方面说,有了“米”则应巧为“炊”.编辑工作中,我发现有的同志好不容易抓到一些有新闻价值的事,却不知怎样来表达;有的不注意往深处挖掘材料的新意,不注意选择吸引人的角度,稿子难以采用.“医治”这类毛病,我以为:一是巧选“切入口”.开头开得巧,等于进入文章之“门”.进了春天的大门,还愁观赏不到万紫千红的迷人景色么!  相似文献   

6.
张海燕 《新闻窗》2010,(6):70-71
近年来,综观见诸于各级业务期刊的以新闻策划主体为研究对象的学术论文,似乎过多地强调了编辑在新闻策划方面的作用:有的说"编辑是记者的老板,才是实际上的办报人”;有的讲“媒体的竞争也就是编辑水平之间的竞争”;有的提出“编辑策划本位论”;有的力推“编辑中心制”……毋庸置疑.编辑“上承”领导、“下启”记者,  相似文献   

7.
电台、电视台、报纸、杂志上不时出现这样的报道:“发令枪响了,我市运动员××首当其冲,第一个冲出起跑线”,“战士们首当其冲,奋勇奔向火场……”这里,“首当其冲”被等同于“冲锋陷阵”了。《现代汉语词典》中对“首当其冲”的解释是:“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难”。因此,我们可以说,“在抗击非典型肺炎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广大医务工作者———最可爱的白衣战士首当其冲,很多同志为抢救患者的生命,不幸被SARS病毒感染,以身殉职,祖国和人民将永远牢记他们的英名。”如果说个别作者根本不了解这个词的词义,似有不敬之嫌,而说一些同志…  相似文献   

8.
一、为什么选择“突破口” 在构思中自然要考虑到选择角度和选择定位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出发点”也是“突破口”,“角度”也是“定位”。怎样进行构思:怎样选好角度呢?这里有一个“切口”需要选择。 突破口,从军事上讲,就是集中兵力向一点进攻或反攻,打开缺口;从新闻选择上说,就是为采访写作定位——确定行动的方向,打开“入门之道”。因  相似文献   

9.
一位读者郑重其事地问我:“以前看过麻风村的报道,那里简直是人间地狱。可是读了你写的江志国事迹通讯,麻风村原来还有那么多享受和乐趣,麻风病也不可怕。哪一种报道是真的呢?”我说:“都是真的。只不过有的报道只讲痛苦,没有讲乐趣。”  相似文献   

10.
穆马 《出版参考》2010,(4):49-49
一“露”二“长” 记得有人这样说过:从某种意义上讲,吃什么和怎样吃会决定一个民族的性格。西班牙人的吃可归纳为一“露”二“长”。  相似文献   

11.
如今谋职就业,即便是大学生、研究生,也大都是自己去招人单位“应聘”。于是,有些出版部门专门出版了《求职指南》之类的小册子;有的传媒也常刊发一些诸如《求职者应怎样讨得招聘方喜欢》等“指南”文章。应当说,这都是“好心肠”。但有的这类“指南”,无意间却把应聘者摆到了低招聘者一等的位  相似文献   

12.
《新华大字典》是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04年出版的.笔者应邀参加辞书质量检查工作,读了这部书的2006年1月第9次印刷本的部分内容,现在讨论它的《前言》和《凡例》.许下诺言 是否兑现《怎样检验百科全书?》是美国图书馆协会编的《工具书指南》(Guide to Reference Books)所载的一篇文章.其中一条是希望读者看看一部百科全书的“前言”中许下的诺言履行得怎样.我以为,这一条对于检验一般辞书也是适用的.不仅“前言”.还要看看“凡例”中的规定贯彻得怎样.  相似文献   

13.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市场经济的热风,吹进了大学校园,吹进了期刊编辑部,象牙塔内不再平静了.学生经商、教师炒股,编辑们也坐不住了.面对这种现象,有的说好,有的说不好,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实,事情的实质并不是好不好的问题,而是怎样面对现实,实事求是,使市场经济规律为我所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前年,本报举行了一次读者问卷调查。读者有的反映说,县报容量不够大,有的说,县报报道面太窄。从读者的看法中,提出了一个相同的问题,即读者对县报的“广视角”,“大容量”的信息要求越来越强烈.因此,拓展县报报道空间,应成为当前县报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怎样拓展县报的报道空间,让四开四版的小报满足读者的要求呢?笔者以为:  相似文献   

15.
关于怎样写人物新闻,我们准备作两次点评:一次讲“不要那样写”,一次讲“应当这样写”。在我们下发的《新闻写作学简明教程》里有两段提示(见49页、94页~102页)。所谓人物新闻,说得沿瞟一些,即把那些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同强烈的新闻性结合起来,用简洁明快的手法迅速反映出来的新闻。说得简单一些,人十新闻一人物新闻。乍一听,这好像是废话,说了等于没说。不过,请注意,这里讲的“人”,不是随随便便的一个人,”应当是有一定代表性、典型性的人;这里讲的“新闻性”,包含着出众、独特、反常、罕见、重大等等多种意思。繁说…  相似文献   

16.
我在一本名叫《中外名人治学的故事》的小册子中,看到了有关郭老的一段轶事。书中写了郭老曾经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将自己的剧本《屈原》里的一句台词作了修改,并称帮他改动了一个字的那个人为“一字之师”。后来,我又在报刊杂志上看到不少文章,也提及此事。令人奇怪的是,同样一件事,不同的文章竟有不同的说法。首先,关于谁是郭老的“一字师”,说法就不一:有的文章说是饰演婵娟的张瑞芳,有的文章说是饰演钓者的张逸生。其次,原旬是什么,修改后的台词又是怎样,各篇文章的交代也大多各异:有的说,原句是“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后改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有的说,原句是“你是个无耻的文人”,  相似文献   

17.
追求正效应、期求高效应,避免低效应、防范负效应,是新闻人共同的愿望。然而,有的“有心花不发”。一些报道看上去光鲜亮丽,但落地无声,甚至令人皱眉生厌,产生“逆反心理”。个中原因之一,在于没有很好地掌握和运用好唯物辩证法这一思想武器和思想方法,有的讲过头话,八分成绩说成十分;有的提倡这个,否定那个,  相似文献   

18.
第四个特征:短小精悍鲁迅在《三闲集》的序言中说过:“短短的批评,纵意而谈,就是所谓‘杂感’者”。杂文一般都很短,人称“千字文”。有些同志一讲到杂文,就叫它“小杂文”。对于这个称呼,有的杂文作者很反感。我认为,讲“小杂文”的有两种情况:一种属于瞧不起。“那位老兄是干什么的?”“那位老兄是写小杂文的。”就有点瞧不起的意思。我们评职称,要讲有什么著作,如你说曾在报刊上发表过若干篇杂文,有人也许会说:“小杂文”算什么,算不得学术文章。这种瞧不起杂文的情况确实是存在  相似文献   

19.
熊家湾43号墓出土竹简2枚,彭家湾183号墓出土竹简12枚,整理者的释文中尚存在未释文字和错释文字,可以做进一步释读。熊家湾43号墓1号简“■□”中未释字可释为“既”;“□□□占”中未释的三字可释为“尚毋死”;原释为■的字应是■字,读为“祟”;2号简“□夬”中未释字可释为“备(佩)”。彭家湾183号墓6号简的■字应释为“厶”;3号简■字或可释为“痤”,读为“瘥”;3号简的■,读为“■绎”;5号简的■,读为■;11号简的■字应隶定为■;1号简的■。  相似文献   

20.
岳萌 《传媒观察》2006,(2):51-52
《社会大广角》是南京广播电视台开办的一档夜间10点开播的杂志类电视新闻栏目。自1994年2月28日开播已经12年,它以其“说你身边的事,说你关心的事,说你想说的事”赢得南京市民的喜爱。该栏目2004年获全国百佳栏目之一。《社会大广角》成功的因素很多,特别是节目中的叙事艺术功不可没。本选取《广角调查》中《较量》一档节目来看电视新闻节目的叙事艺术。一般叙事理论认为,每一个叙事都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故事,即“什么人遇到了什么事”(是怎样);二是话语,即“这个故事是怎样被人讲出来的”(怎么说)。而电视新闻节目的叙事艺术不仅仅只是回答“是怎样”,更要回答“怎么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