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主体性德育——欣赏型德育模式论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德育过程的本质是价值引导情境中道德学习主体的自主建构,这就要求在实施德育的过程中教学关系民主化、德育内容具有开放性及教育方法具有自由特征,即实施主体德育。而欣赏型德育模式符合主体性德育要求,其基本构想为:教师是参谋或伙伴,德育情景审美化,在“欣赏”中完成价值选择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2.
檀传宝 《中国德育》2006,1(5):47-51,57
“欣赏型德育模式”的核心追求是使道德教育的价值引导与道德主体的自主建构这两个往往相互对立的方面能够在自由“欣赏”过程中得以统一和完成。这一模式反对灌输,要求解放教育对象;反对放任,要求提升教育对象;力图走一条“中庸”的教育道路,让德育成为“一幅美丽的画”、“一曲动听的歌”。  相似文献   

3.
传统的学校道德教育模式存在着教师的价值引导和学生的道德自主建构之间的矛盾.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乐教思想和美育实践,为中国古代美育、德育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将德育的内容与形式纳入到音乐艺术之中,以"乐"进行道德教化,让道德教育在音乐艺术欣赏中完成,可能是解决广泛存在的德育困惑的出路之一.  相似文献   

4.
论审美化德育模式的建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审美化德育模式就是以道德教育的超越理念为哲学基础,以实现道德自由为宗旨,以德育美的建立为目标,去提升德育及其对象的精神境界,使道德教育在对人生美的欣赏、美的表现和美的创造过程中完成。  相似文献   

5.
“欣赏型德育模式”的建构研究,是北师大教育学院副院长檀传宝教授主持研究的一项“十五”国家重点课题。目的在于解决道德教育中始终存在着的这样一个重大课题——教师的价值引导与学生的道德自主建构之间的矛盾。它是一种希望内在地借鉴审美精神。以实现“解放教育对象”和“提升教育对象”双重教育使命相统一的实践模式。  相似文献   

6.
“欣赏型德育模式”力图建立一种德美、育美欣赏过程中的“参谋或伙伴”式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通过教学活动中道德美和教育形式美的呈现去“涵泳”学生;设计审美、立美化的活动以使学生成长为德美兼备的时代新人;强调运用艺术手段对德育进行审美化改造,变“外求”、“他塑”的“灌输型”德育为自主感悟的德育。  相似文献   

7.
欣赏型德育就是通过价值引导,使学生在自由欣赏过程中实现道德自主建构。欣赏型德育是德育实践与理论的呼唤,其价值追求是培育真善美和谐统一的健全人格,其主要路径是在情境体验中激情、在价值判断中明理、在实践活动中导行。  相似文献   

8.
研究小学作文教学“欣赏型德育教学模式”的建构,旨在通过对小学作文欣赏型德育教学的呈现形式、呈现角度、操作策略等进行全方位的探究,在实践中建构作文欣赏型德育教学模式,实现对教材的审美化改造,使学生在作文中欣赏,在欣赏中自由表达,从而实现学生审美素养和身心素质全面和谐地发展。  相似文献   

9.
德育审美化是近年来提出的旨在解决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之间矛盾的一种德育思想。对德育审美化的研究历程以及审美化德育模式的建构研究发展进行回顾,系统地介绍德育审美化的研究成果,有利于促进德育审美化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0.
欣赏型德育模式既反对灌输,又反对放任,它希望走一种"中庸"的教育路线,倡导德育成为"美丽""动听"的教育,使德育过程的参与者"诗意地安居"。中外优秀道德教育影片赏析德育选修课的开展,体现了欣赏型德育模式在高职德育教学中的有效运用,使德育成为了"一部精彩的影片",它既解放了教师,也放松了学生,使他们在自由放松的状态中快乐地接受道德教育,从而有效提高了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1.
从审美角度探讨学校德育,教师应是美好情境的设计者;应力求德育内容的生动性;应给学生自主选择、自我发展的机会等。  相似文献   

12.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的职责不仅要教书,而且要育人.语文这一学科无疑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它既具有思想性、趣味性,又富有形象性.语文教学要从朗读、审美、内容等教学中借文章之内涵,借语言文字之韵美进行德育渗透.  相似文献   

13.
生命教育是教育的一种价值追求.也是教育的一种存在形态。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中,生命教育处处体现,品德教师要仔细研读教材,走进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认识生命的奥秘、品味生命的美好、享受成长的快乐,最终提升生命的质量。  相似文献   

14.
道德教育的目的应是道德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全部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决定者道德教育本身的价值取向和现实意义。道德教育研究的首要目标不应是寻找工具而应是寻找灵魂。基于对道德及道德教育的重新理解,以及对人的主体意识发展的考察,提出道德教育的生活目的观。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德育目标"、"人际关系"、"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维度对西方德育实效思想进行梳理,为提高中职德育课教学实效提供借鉴。中职德育课不仅要帮助中职生形成适应公共生活的行为习惯,更要激发中职生道德发展的内在需求,培养中职生"自主判断、自主选择、自我负责的道德主体意识"。教师应尝试变革现有德育课程模式,为师生的平等交流创造条件;教师应接受学生的缺点,不仅要管教他们,更要信任和关心他们;对中职生的偏差行为不能放任自流,而要与班主任联合,针对该学生的特点采取德育措施。  相似文献   

16.
为提高高校德育的实效性,文章提出了高校要实施从学生入学到学生毕业的全程德育、从教师到后勤服务人员的全员德育、从学生学习环境到学生生活环境的全面德育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德育审美化试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德育审美化,就是从美学角度,用美育方法来改革德育课,使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教育向美学、美育靠近,使德育向审美化方向发展。其依据是:德育本为真善美;美育应以德为魂;以美育德可使德育走出困境,开创新的局面。德育审美化,首先要对教材进行改革,编写出德育内容,美学形式的新教材;其次是对教学方式、方法进行改革,就是传播媒介的形象化,教学方法的艺术化。增强德育教学的审美性,使学生在欣赏美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受到美好道德的陶冶。  相似文献   

18.
朱小石 《中国德育》2007,2(4):19-21
当前增强学校德育实效性,需要把美育融入德育。学校教育要充分利用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使学生获得思想濡染和人格塑造。美育融入德育,要使学生由“技巧人”转变为“审美人”,由“感性人”转变为“理性人”,由“庸俗人”转变为“高雅人”。  相似文献   

19.
新世纪德育课程改革已走过十年历程,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建构了生活化德育的基本理论,推动了德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促进了学生道德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把德育教材建设带入多姿多彩的新时代,从而变革了学校德育的整体面貌。当然德育课改中也存在着教学目标虚化、教学设计偏颇、教材使用迷失、忽视农村学生生活等问题。今后十年德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强调要坚持并发展生活德育理论,提升德育课程的教学品质和研究品质,深化德育课程资源建设。  相似文献   

20.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是道德教育,道德教育主要是要求人们用一系列的道德规范要求自己、约束自己。而审美教育与道德教育的联结点在于审美对道德自由感的培养,个体服从社会道德规范的"他律"行为转为"自律"行为可以借助于审美来完成,具体体现为审美对个体崇高感的培养上面。因此对于高级情感日趋成熟、稳定的大学生,我们在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可以适当地引入审美教育机制,以改进方法,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