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任谢元 《青年记者》2016,(28):89-90
《顺天时报》是日本人在华创办的中文报纸,因在早期日俄战争宣传报道中表现活跃,遂成为日本在华的官办报纸之一.该报从1901年12月创刊到1930年3月停刊,一直关注时局,在各个历史阶段的关键事件中,均进行了大量的报道和评论.“济南惨案”作为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次重要的事件,是其后日本一系列大规模侵华的前奏,《顺天时报》对其交涉和处理过程都给予了高度关注,并进行了详细的报道.关于《顺天时报》的性质,方汉奇先生在《中国近代报刊史》中指出:《顺天时报》不但是日本人“学了中国人口气”、在中国出版发行的、办给中国人看的中文日报,还是“日本帝国主义进行特务活动的秘密基地”.①综观《顺天时报》中有关“济南惨案”新闻报道的宣传技巧、表达方式和秉承态度,可以看出,《顺天时报》完全充当了日本军国主义在华的喉舌和代言人.  相似文献   

2.
被誉为近代中国“泰晤士报”的《字林西报》(North China Daily News)脱胎于奚安门(Henry Shearman)于1850年创办的《北华捷报》(The North China Herald),是上海乃至近代中国出刊时间最长、最有影响力的英文报纸,①具有很大的史学价值. 1850年,作为拍卖商的英国人奚安门来到上海.同年,为了使英国和其他西方国家重视上海的发展,和清朝建立更多政治联系并扩大对华贸易,②奚安门创办了英文报纸《北华捷报》,使上海有了近代意义上的第一份报纸.  相似文献   

3.
蒋经韬 《新闻前哨》2006,(11):78-80
在美国,凡是有华人生活的城市,都有至少一种甚或是多种华报纸,在大中城市尤为典型。像纽约、洛杉矶、芝加哥、旧金山、休斯敦等城市,大大小小的中报纸多达十几种甚至几十种。纽约作为美国的经济中心、化中心、人口第一大城市和华人最多的城市(约有50万华人),目前拥有《侨报》、《世界日报》、《星岛日报》、《中华经济时报》、《华美日报》、《明报》等约20种华报纸。在美国第三大城市芝加哥,有华人近10万,就有5份华报纸:《芝加哥华人论坛报》、《芝加哥时报》、《化与生活》、《辰报》、《美中新闻》。在全美这些华报纸中,《侨报》、《世界日报》、《星岛日报》等报纸的影响力最大,发行量占了华报纸总发行量的半壁江山。  相似文献   

4.
日报纸,其中《读卖新闻》发行1400万份,《朝日新闻》发行约1200万份。在日本,每1000人每天可拥有584份报纸,而在美国,每1000人每天只有268份报纸。这使日本成为世界上读报人数最多的国家。日本人也喜欢看期刊和图书。目前,日本的周刊、月刊约有4000种,每年创刊的新杂志有200—400种。  相似文献   

5.
报刊这种媒介形式从西方传入上海。不过是十九世纪中叶的事情。1850年,上海出现第一份由洋人创办的报纸《北华捷报》。自此以后。短短几十年间。大量涌现的报刊简直让人目不暇接。据统计,从清末至民国时期,仅青浦地区就出版过58种报纸、刊物.青浦区档案馆现藏近30种。  相似文献   

6.
进入20年代以后,上海的报纸业有了飞速的发展。自19世纪的60年代至该世纪末的40年中,在沪出版过的报纸总共不过20余种,在20世纪的第一个10年中有30余种,第二个10年中,也仅翻了一番,只有70余种,但在20年代的10年中,曾在上海出版过的各种大小报纸就有700余种,比前  相似文献   

7.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不久,北平沦落敌手。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加速灭亡中国,在加紧军事进攻的同时,加强了政治宣传的攻势。他们运用没收或改组等办法,攫取了北平沦陷前的部分报纸,并出钱出人新出版了一些报纸。到1939年5月之前,这批敌伪报纸数量达到高峰,约有30种左右。此后,日寇为了加强对报纸宣传的控治,并由于战争大大削弱了日本的经济实力,纸张匿乏,乃几次“整理”报纸,到1944年5月1日,北平此类报纸就只剩下《华北日报》一种了。现根据日寇“整理”敌伪报纸的过程,将北平  相似文献   

8.
主题为"共建面向未来的亚太伙伴关系"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领导人会议周各项活动在北京于2014年11月5日到11日顺利开展,本文对北京APEC期间日本《每日新闻》日文原版朝刊的涉华报道进行分析,试图以日本原版报纸为镜,映射出一个APEC背景下日本主流媒体视角下的中国形象,以便透视出重大事件背景下日媒涉华报道的倾向性,力求能为处理中日关系和对日传播中国形象提供一些参照。  相似文献   

9.
1877年基督教在华传教士上海第一次全国大会引发在华传教士关于报刊世俗化的争论,之后基督教在华传教士报刊纷纷效仿林乐知《万国公报》的办刊理念,实施世俗化战略转型:报刊内容由布道转向新闻,报刊更多采用中国方言和土话等本土化语言,报馆招募中国本土报刊代理和编辑。基督教在华报刊和通商口岸的外报逐渐为国人所接受。1890年和1907年分别在上海召开的基督教在华传教士全国大会上,与会传教士深入探讨了在华传教士报刊的世俗化话题。在华传教士世俗化报刊及其办报理念客观上催生了中国近代本土新型报纸的兴起,推动了西学东渐和中西文化融合。  相似文献   

10.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全球首份免费报纸——《地铁报》(metro)在瑞典诞生。到现在为止,世界上共有约15个国家或地区创办了免费报纸。其中,包括美国、日本、英国、德国和中国。我国的免费报纸只限于香港地区的《都市日报》和上海的《I时代报》两家,并且,我国免费报纸的媒介影响力和  相似文献   

11.
哈雷特·阿班是美国人,1926年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从事新闻采访与报纸编辑工作,1929年起任《纽约时报》驻北平特派记者,后因工作出色调往上海,任该报中国首席记者,凡十二年。由于其坚持记者的操守而得罪了在中国横行的日本人,于1941年被迫离任回国。  相似文献   

12.
《北华捷报》与《上海新报》1843年11月17日,蕞尔小城上海宣布对外开埠。于是,在这座日长夜大的城市中,便出现了许多中国以前所不曾有过的新鲜物件,譬如报纸。"印刷术是中国早就有的;但是,只是为了付印而且只有通过付印才成其为作品的那种印刷品(尤其是报纸和期刊),却只是在西方才得以问世。"仿佛为了给马科斯·韦伯的论述添加一个历史注脚,就在上海的门户刚刚对西方打开不久,租  相似文献   

13.
日本可谓是名符其实的报业王国,在这个国土面积只有中国二十五分之一的岛国上,发行着120多家报纸,总发行量为7205万份,位居世界日报期发量之首。按世界通行的以每个人日报拥有量来衡量一个国家报纸普及率的标准,全世界平均每千人日报拥有量约为90份,而日本每千人日报拥有量为578份,仅次于挪威位居世界第  相似文献   

14.
李智 《兰台世界》2017,(19):120-123
《北华捷报》、《大陆报》和《密勒氏评论报》都是在近代中国境内创刊发行的英文报纸,是记录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重要文献资料。1933年发生的哈尔滨"卡斯普绑架案"吸引了国内外舆论的关注。《北华捷报》等报纸对此持续关注,并对由此引发出的关于伪满洲国一些问题做出了揭示和分析。三份英文报纸对案件的报道表现了专业媒体的专业性、中立性,客观上揭露了日本殖民主义者的阴谋,起到了向世界介绍中国的作用,为学者研究近代中国问题提供了重要佐证。  相似文献   

15.
《蜜蜂华报》1822年9月于澳门创办,此为中国境内的第一份外文报纸、周刊,为葡萄牙文。《申报》1872年4月30日创刊于上海,1949年5月终刊,这是旧中国历史上经历时间最长的  相似文献   

16.
日本报业专卖发行制度对我国报业发展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纸产业是一个典型的都市型产业。它是一种知识密集型与资本密集型共同作用的以信息作为商品的产业。同时,它又是一种影响人的思想与行动的文化产品。20世纪前期,上海一度是中国报业经济最繁荣最发达的地区。目前,经济全球化、加入WTO后的市场压力以及产业发展趋势,都在迫使上海报纸产业能在城市服务业中发挥重要作用。报纸发行方式的优劣对报业经济的发展具有  相似文献   

17.
1850年上海第一张报纸<北华捷报>创办,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20世纪初的上海已超过香港、广州、澳门等中国近代报业的发源地,取代香港成为中国的报业中心.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正经历一场时代的大变局,处于中国新闻中心位置的上海商业性报刊也面临一场巨大变革.  相似文献   

18.
《网络传播》2004,(1):82-83
上海是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正日益成为中国的经济、金融、易、科技、信息和文化中心。上海的媒体业也非常发达.根据上海市新闻出版局的统计.截止2003年12月,上海共出版报纸101种(不含人民日报华东版).实际出版期数为10604期,比2002年的9880期增长7.83%。另外、2003年上海广告收入为150忆,约为全国的15%。报纸占了22%,电视占据了62%。  相似文献   

19.
信息化条件下引文索引的信息精选与学术评价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信息爆炸与信息焦虑、信息饥渴 1.1文献信息资源的增长 文献信息资源包括印刷型信息资源、缩微声像型信息资源和数字化信息资源(原为机读型信息资源或电子信息资源)。2007年中国出版的图书已达248283种,其中新书136226种;世界各国出版图书约百万种。国内出版期刊约9468种,世界各国出版期刊约18万种。国内出版报纸1938种,世界上共有报纸10万余种,现期报纸6万余种。中国现有研究生42.4万人,其中博士人数已超过5万人,已位居世界第1位。博士论文、专利文献等更多。  相似文献   

20.
在中日甲午战争期间(1894-1895),日军派出不少间谍潜入中国,到处搜集情报.这对他们打赢甲午战争起了不小的作用.不过,也有不少日本间谍在中国落入法网,命丧中国.例如,清政府破获的三起日本间谍案中,就有五名间谍被处死. 石川伍一案 石川伍一是日本秋田县人,1866年出生.青少年时期,他就读于兴亚学校专攻中文.1884年来中国上海,在日本海军大尉曾根俊虎手下任职.三年后,他被派往日本在华的秘密情报组织——汉口乐善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