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基于对中国省域与美国州域面板数据的分析,本研究发现:美国研究生教育培养规模和累积规模每提高1%,区域创新水平会分别提高0.11%和0.52%;我国这一系数分别为0.26%和0.28%。由于存在一定的积累优势,研究生教育的累积规模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区域创新水平的提高,有赖于各类人才尤其是研究生人才的不断聚集和累积。研究生教育发达的区域,创新水平更受益于研究生教育累积规模的扩大;研究生教育欠发达地区,研究生教育的培养规模和累计规模对区域创新水平的影响差别不大。因此,我国应积极利用研究生教育集聚化的发展规律,进一步匹配当地创新发展需求;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的积累效应;大力促进地区间研究生人才的流动,优化高层次人力资源配置。  相似文献   

2.
回归祖国20年来,澳门研究生教育经历了规模发展和内涵发展两个阶段,完成了“教育兴澳、人才建澳”的本土化体系改造。以提高质量为目标,研究生培养特色鲜明;秉承开放办学,国际化程度较高。新时代,澳门研究生教育发展应立足澳门需求,助力城市发展;以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为契机,扩大研究生教育合作交流;积极融入国家“双一流”建设,提升澳门研究生教育综合实力,培养爱国爱澳的创新性人才,促使澳门研究生教育发展立足澳门、融入湾区、面向全国、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3.
研究生招生工作是选拔人才的重要工作之一。要做好这项工作,高校研究生招生人员应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较高的政策水平;较强的敬业精神;较高的业务水平;良好的身体素质。这些基本素质对研究生招生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都需要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4.
研究生就业状况分析及措施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生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现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宏伟目标的重要力量。目前,研究生就业工作存在着择业取向功利化、人才结构性浪费、研究生流失等诸多问题,因此,必须对研究生就业工作给予高度重视。学校要加强对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对研究生的就业指导;国家应制定相应的政策,减少研究生流失,减少人才结构性浪费,使人力资源得到合理有效的配置。  相似文献   

5.
研究生教育是教育、科技、人才的结合点。以“香山”技术攻关团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大量一手实证资料的分析发现,研究生在核心技术攻关中发挥生力军作用的机理,呈现出外部环境与个体发展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呼应了生态系统理论:研究生的精神品质是其发挥生力军作用的内生动力;变革型领导行为所形成的微观系统,激发研究生的主体活力;“香山”团队作为中间系统,为研究生搭建了良好的实践环境;产教融合代际传承所形成的外层系统,凝聚起研究生敢闯能拼的技术后援;国家战略需求所形成的宏观系统,唤起研究生的家国情怀;本研贯通、科教融合所形成的时间系统,夯实了研究生的知识与能力基础。  相似文献   

6.
研究生教育发展摭谈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研究生教育培养的高层次人才对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都具有战略意义,对我国教育具有强大的辐射性、带动性和示范性。为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层次的提高,研究生培养重点应从硕士生转向博士生;研究生培养模式也应走多样化的道路。培养创新能力则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7.
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为科教兴国兴省服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剖析新时期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基础上,着重的指出:“十五”期间江苏将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江苏研究生教育将担负起“满足社会对高层次人才需求”、“为实施科教兴国伟大战略作贡献”、“建设江苏教育强省”、“提升人才竞争平台”等重任。文章论述了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一是确定“精英教育、的研究生教育发展思路;二是积极推行产、学、研结合的培养模式;三是坚持学科结构的优化和调整;四是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文章最后强调,要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必须切实抓好重点学科建设工作。  相似文献   

8.
谈重点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谈重点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培养曹永亮(潍坊医学院)加强重点学科建设是快出人才,快出成果,促进高校发展的战略措施,这在医学院校研究生培养中显得尤为突出,一方面,重点学科建设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是通过研究生的培养,可以促进重点学科的发展,因此,重...  相似文献   

9.
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内在因素和外部条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创新教育是21世纪的高等院校教育改革发展的一个热点。从根本上讲,创新教育就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要培养高素质的具有创新能力的研究生,关键是要培养和树立创新能力 的内在因素;必备的外部条件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不可缺少的,只有二相互作用,协调运转,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人才。  相似文献   

10.
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与我国学位类型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创新人才分为科学创新人才与技术创新人才,两种创新人才应该由不同学位类型的培养模式分别培养。科学创新人才应该主要由科学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技术创新人才应该主要由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基于我国现有科技创新人才的现状,我国应该进一步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相似文献   

11.
“一带一路”倡议为我国研究生教育提出了新的需求,孕育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当下,我国研究生教育处于制度刚性与市场失灵双重制约下的系统性供需失衡,转型改革之路面临“二元困境”。提出面向“一带一路”的研究生教育供给侧改革:以供需匹配为理论视角,透视发展转型困境的核心机理;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契机,探索“三位一体”的研究生教育供给侧改革路径;优化导向性制度供给,调整关键性资源供给,加大适用性人才供给,引导我国研究生教育从量的优势向质的飞跃转型。  相似文献   

12.
在研究生中培养拔尖人才是高等教育的使命.在研究生中培养拔尖人才,应遵循精英教育、因材施教、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多样化、文化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等理念.培养研究生拔尖人才可采取创新研究生教学模式、引领研究生参与科研实践、探索多样化的研究生培养方式、营造有利于拔尖人才成长的环境、建设高素质的导师队伍和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等策略.  相似文献   

13.
开展“双一流”建设,学科是基础和关键,人才培养是核心,研究生教育对“双一流”建设具有直接的影响。通过观察研究生教育引领世界一流大学崛起的历史现象,分析人才成长的规律,总结了研究生教育从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等两个方面对学科发展具有高端引领作用。据此,结合同济大学研究生教育改革,提出了明确目标、营造环境、开拓创新的研究生教育发展理念;介绍了在该理念指导下创建一流研究生教育的主要改革举措。  相似文献   

14.
高素质的人才是我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保证,而研究生作为较高层次的人才,加强他们的心理素质教育,对提升其综合素质进而提高我国综合国力意义重大。本文通过对当代研究生心理素质教育的现状及导致研究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总结了加强研究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对策,以期对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事业及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5.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人才成长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关系到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目前,理论界和学术界对创新人才培养问题进行了大量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针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人才成长规律的研究仍比较薄弱。本文在分析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人才成长优势和劣势的基础上,发现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人才的成长具有阶段性、复杂性与过程性等规律。认识并掌握这些规律有利于更好地促进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研究生招生数量的大幅度增加及研究生培养单位办学规模的扩大,研究生教育的质量问题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社会对硕士生和博士生人才的培养目标有了新的要求,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越来越向满足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转变,而博士研究生培养则主要定位在培养学术研究型人才。  相似文献   

17.
加强研究生素质教育是适应21世纪科技发展和国际社会发展的需要,不但要使研究生成为高学位的人才,更要使其成为高品位的人才.因此,实施研究生素质教育,提高综合能力的培养,使其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是研究生教育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8.
研究生培养模式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关键.为培养植物学科研究生创新人才,在分析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面临问题的基础上,从课程体系、教学体系、导师团队建设、研究生论文工作等方面对植物学科硕士研究生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9.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关系到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目前,理论界和学术界对创新人才培养问题进行了大量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针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人才成长规律的研究仍比较薄弱。本文在分析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人才成长优势和劣势的基础上,发现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人才的成长具有阶段性、复杂性与过程性等规律。认识并掌握这些规律有利于更好地促进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20.
在全面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目标中,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是高等教育的立足点,研究生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主要源泉,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促进了研究生辅导员队伍建设,同时对研究生辅导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