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2 毫秒
1.
《诗经》抒情人称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对《诗经》抒情人称运用实例的考察,论述了《诗经》适应着主要用于歌唱的特点和抒情主体及表现对象的变化,在抒情人称的运用上有着各种方式的探索和创造:从抒情主体直接介入"外在情境",表现对自我境遇的哀乐之情(第一人称方式);到隐藏在情境背后,抒写对他人境遇的感受(第三人称方式);以至超出"自我"之外,运用"第二人称"或"无人称"方式,表现带有普遍性的体验或感悟;或者创造与诗人自我分离的另一抒情主体,"代拟"其特定境遇中的情思,等等.可以说已经包含了后世抒情体、叙事体、代拟体等各种诗歌体式的人称特点及其变化方式.这些探索与创造,极大影响着中国古诗抒情艺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卞之琳早期诗歌中的抒情主体呈泛化特征。抒情主体的泛化是西方现代派诗歌及其理论东渐的结果,是中国新诗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主体的泛化浸润着诗人含蓄内敛的性情旨趣,寄寓着主体多元的诗学指归,包孕着兼收"古""欧"诗歌精华、承继更新诗学传统的艺术追求,承载着新诗创作平民化、大众化和多重文化身份构建的价值诉求,蕴涵着"一""多"共存互生的哲学观念和模糊朦胧的美学理念,其内涵丰富而深邃,对中国新诗贡献巨大。  相似文献   

3.
关于新诗抒情问题的研究,已有的学者多将抒情作为诗歌艺术,将抒情问题局限于文本或诗人主体范畴内来进行谈论,较少对"抒情""抒情性""抒情主义"等相关概念进行细致地区分,在具体进行论文写作时也存在一些混淆。而从更广阔的视域来研究抒情,将其作为一种话语方式、审美想象、生活态度在新诗研究中还未得到充分的展开。就九十年代诗歌而言,其叙事性特征已得到较为丰富的研究,而对其抒情问题的研究还有很大的空间。站在新诗史的视域下来揭示九十年代诗歌情感的发展变化,探究情感与诗歌语言、与文化环境的互动关联还较为缺乏,关于诗歌的"情感文化修辞论"还有待研究与确立。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文学以抒情言志为主体,<诗经>已表现了喜怒哀乐等情感;周代有"诗言志"之说.<诗大序>是中国诗歌理论的开山纲领,要求诗歌"发乎情,止乎礼义",使儒家"温柔敦厚"诗教成为古代文论的重要原则.屈原是第一个明确诗歌抒情功能的诗人.汉代乐府和古体诗把严肃的人生主题引入抒情领域.魏晋南北朝抒情开始朝向人本,建安时代是诗歌由言志到缘情的历史转折点,太康时期陆机以"情"为本质的"诗缘情"说应运而生.唐代诗文"缘情"艺术发挥到了极致,宋代继承了其传统但心态更为冷静.明代李贽对"缘情"有进一步的发挥.清中叶,"性灵派"袁枚和其外围黄仲则等,使古典诗论从偏向社会理性回归了人道关怀和个性意识.  相似文献   

5.
翟亮 《生活教育》2014,(21):72-73
本文从当代高中生诗歌解读乏力的归因探究入手,分析了"高远"出境、"静独"生情在诗歌抒情阐发中的独特价值。在诗歌创作的内在肌理中,探究了"高远"出境与"静独"生情相互依存关系,进而发掘诗歌抒情中的"客居意蕴"与"高、远、静、独"内在生成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6.
正中国文学传统从整体而言就是一个抒情传统,而诗歌更是"以其‘抒情’功能,在社会生活上起着重要作用,使得人际互动不止于实利物质,还有其精神情感的一面。"(陈国球《"抒情"的传统》)然而,中国新诗自"第三代"以来,反抒情的趋向愈演愈烈,似乎诗歌以传统的抒情手法来表现已成为一种相对"落后"的写作方式。其实,认真观察中国新诗的百年传统,抒情仍然占据着一个突出地位。新世纪以来,现代诗中的抒情性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回归。80后诗人中的杨庆祥是一个良好的  相似文献   

7.
做诗歌鉴赏时,经常提到诗歌的抒情方式.一般情况下,抒情方式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相似文献   

8.
不同于文革主流诗歌,食指的“地下诗歌”捕捉普通人日常生活点滴,关注个人情感体验,使诗歌的抒情主体与抒情客体向个人化、日常化回归;他突破主流诗坛乐观昂扬纯粹单一的抒情模式,正视精神痛苦,情感抒写丰富复杂,承续了中国诗歌含蓄、暗示、暧昧的美学传统;食指以高度个性化的语言形式与意象营造冲破时代精神与语言牢笼,抒写人性的美好,在诗歌中恢复了人的尊严。  相似文献   

9.
扁舟意象与归隐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古典诗歌传统中,扁舟意象与归隐意识有着至为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从抒情主体的角度来看,同抒情主体所凭借的儒释道互补的文化背景有关;从抒情客体的角度来看,同抒情客体的自身特点也有着密切的关联。  相似文献   

10.
在唐代社会女性婚姻处境的大背景中,具体考述鱼玄机的婚姻困境,并观察她为解脱困境所做的努力及其结果,由此可以更加深入理解其诗歌的艺术特色.凸显鲜明的主体意识是鱼玄机诗的主要特色,其主体意识最明显地表现在诗歌抒情角度的性别特征,还表现在对思妇形象的塑造,和悲愁情怀的书写.鱼玄机诗对女性感情生存状态的真实记录体现了文学"最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明清之际贺贻孙诠释《诗经》重视抒情主体的作用.结合具体作品,贺贻孙从“情”着眼揭示诗人的创作心态与动机;强调主体构思在诗歌创作中的积极作用,突出主体的移情作用,指出不同主体面对相同现象产生、抒发的情感不同;诠释《诗经》中的代拟抒情方式.贺贻孙对文学4要素中主体(作者)的突出与强调,丰富与发展了《诗经》的文学诠释  相似文献   

12.
张曼 《海外英语》2014,(12):220-221
During T.S. Eliot's(1888-1965)whole life he left us a lot of fortune, and The Love Song of J. Alfred Prufrock is considered as one of Eliot's finest and most important works. A lot of scholars and critics have done different researches on this poem.The author of this paper tries to analyze one of these poem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S. Eliot's poetics.  相似文献   

13.
卞之琳前期诗歌意象的美学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卞之琳前期的诗歌意象多取材自日常生活、古典学、自然科技及宗教典籍,这与他的诗歌创作三大主题:生命存在的困惑、精神皈依的寻求及人与理性的和谐相对应。他遵循艾略特的“客观对应物”、“非个性化”的诗学理论,通过戏剧化、小说化等手法完成了意象与主题的智性组合,在抒情主体与诗歌意象之间产生一种距离之美,自觉消解抒情主体的中心地位,从而使他的诗歌具有浓厚的反讽与陌生化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14.
沙鸥对抒情诗抒情本质的认识是一个渐进的深入过程.20世纪40年代方言诗写作时期是不自觉的;50年代八行体写作对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传统的自觉领悟、对抒情诗本质特征的表层解说主要是在诗歌评论中进行的;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初期,接受西方现代派诗学影响又有意继承中国古典诗学传统及早期现代新诗传统进行"新体"创作(爱情诗为代表),并从容提出现代抒情诗的"主体外化"抒情功能说.  相似文献   

15.
元遗山壮游流寓期的词主要分为爱情词、山水词、抒怀词等。此期遗山词不管是表现壮志难酬的幽怀,还是展示屡试不第的惆怅,都能直吐肺腑,自然率直,毫无掩饰之态。描山水更是壮语劲词皆来。对于爱情的歌咏,则疏快劲直之中多了份深婉之气。此期遗山词为后期词的创作和风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伤逝》是“东方伟大的叙事诗”,是鲁迅先生独特艺术的杰作。本文试从叙事学理论,即叙述角度、叙述方式、叙述语言三方面,对《伤逝》散文化、诗化的抒情小说文体予以详细解读。  相似文献   

17.
论曹植对中国诗歌的三大贡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曹植长于五古,并以众多的数量、上乘的质量,确立了五言诗在诗坛的牢固地位;曹植长于抒情,并以强烈的抒情性和丰富、精湛的抒情手法,结束了中国诗歌在抒情、叙事间的左右摇摆而一头扎向抒情一途;曹植“骨气奇高,词采华茂”,一改中国诗歌素质简朴的诗风,确立了中国诗歌“U二美”的美学定位和质杉杉、情并茂的发展道路。这三大贡献,奠定了曹植“一代诗宗”的崇高地位。  相似文献   

18.
九叶诗派以艾略特的诗歌主张为参照系,推崇“新诗现代化”的诗学理论,探寻并确立了“现实、象征、玄学的综合”这一新的诗美原则,在特定的战争年代建构了中国式现代主义的诗歌与诗论,他们是“新诗现代化”自觉的提倡者和实践者,有力地推动了新诗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9.
刘半农是五四时期著名的诗人兼译家。在翻译外国诗歌的过程中,他积极地吸取外国诗歌的营养,将其用之于自己的诗歌创作,从而促进了新诗的发展。刘半农对其译诗主题的借鉴是其译诗对其作诗影响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他所创作的一些抒情诗、叙事诗等诗歌中都可以读到外国诗歌的影子。  相似文献   

20.
王珺 《海外英语》2011,(10):292-293
William Blake(1757-1827) is a renowned British poet in the 18th centrury. His lyric poems display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omantic spirit, and he is regarded as the forefather of the British Romanticism. His London is a well-known lyric poetry, which is thought to be the best versicle in the West. Now let’s analyse this poem in terms of its theme, image and form and then draw a brief conclusion fo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illiam Blake’s poe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