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能源与环保,是当今世界人类关注的两大焦点。有科学家预计,到2l世纪50年代,石油可能就无法满足人类的需求了。在面临资源匮乏难题的同时,人类还背负着因长时间能源消耗过度而带来的“环境债”。为解决上述重大难题,各国科学家纷纷投入到再生资源的研究中,试图在全球石油耗尽前找到可利用的代替品,微藻正是在这时走进了人们的视线。  相似文献   

2.
<正>"可燃冰",是迄今为止人类所掌握为数不多的化石类能源之一,遇火即燃,且清洁无污染,是全球公认的尚未开发的最大新型绿色能源。目前已经发现的石油储备量可供人类40年使用,天然气还可用70年,煤炭还可用190年。据科学家预测,"可燃冰"储量是现有天然气、煤炭、石油全球储量的两倍,是常规天然气的50倍。有科学家估计,海底"可燃冰"的储量可供人类使用1000年。"可燃冰"的发现让陷入能源危机的人类看到了希望,整个世界的能源格局或将发生重大改变。  相似文献   

3.
作为现代人类赖以生存的第一能源,石油正在以飞快的速度被消耗,为此,世界各国的能源专家都致力于寻找和开发石油的替代能源.除了广为人知的太阳能、潮汐能等能源外,还有许多种能源也被科学家设想为可以有效利用的"石油后"能源.……  相似文献   

4.
当今社会主要依赖于传统的化石能源,全球总能耗的74%来自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化石能源的应用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但资源却在日益耗尽.同时,化石能源的无节制使用,造成了严重的环境和气候变化问题.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作为清洁、可持续利用的能源,为解决人类未来能源供应问题提供了重要的途径和手段.  相似文献   

5.
正从火山到波浪能再到藻类,研究人员正在寻找各种可靠的替代能源,在石油、煤炭和天然气枯竭之后满足全球的能源需求。虽然现在新的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和处理技术仍旧是研发的主要焦点,但这种形势很可能在2025年发生转变,届时替代能源将最终摘去"替代"的帽子。  相似文献   

6.
人类社会的进步,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人们的日常生活,都离不开能源。每一次能源的更替,都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一次飞跃,是一次能源体系的变革,同时也是一次能源瓶颈的突破,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能源使用经历了从木材到煤炭,从煤炭到石油的能源更替。这两次更替的原因并非是一种能源的耗尽,而是成本和公共需求问题。如今,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能源消耗在飞速增长,能源已经成为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不突破能源瓶颈,全球经济将面临致命打击。除了能源供应安全问题,能源消费造成的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也是我们必须直面的挑战。那么,我们的出路又在何方?  相似文献   

7.
石油、煤等化石能源是当今世界发展不可缺少的动力来源,但地球上的化石能源还能维持多久呢?最悲观的估计是,现存的石油、煤等传统能源大约还可以供人类使用50年。那么50年之后呢?人们已经陆续开发了核能、太阳能、地热能等所谓的新型能源,现在科学家又发现了一种相当不错的替代能源,这就是氦-3。它或许能作为未来地球上新的能量源泉。石油、煤等化石能源是当今世界发展不可缺少的动力来源,但地球上的化石能源还能维持多久呢?最悲观的估计是,现存的石油、煤等传统能源大约还可以供人类使用50年。  相似文献   

8.
全球目前有超过70亿人口,每天平均约有105亿公升的人类尿液产生并浪费。这些尿液能够填满4200个奥运会规模的游泳池。随着全球石油供应的减少和煤炭导致温室气体的不断增加,科学家们一直在寻找着可再生而且更廉价能源。如果一些科学家的方法可行,那么我们人类的排泄物将不会再被浪费。  相似文献   

9.
能源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基础,随着工业的发展,人类对能源的需求也日益增长。目前的能源绝大部分都是矿物燃料,如石油、煤和天然气等。虽说燃料资源丰富,但总有用完的一天。到时候又拿什么作为"工业的血液"呢?按目前的消耗量,石油、天然气最多只能维持半个世纪,煤炭也只能维持一二百年。核电燃料也只能支持几百年。近乎用之不竭的风能、水能、地热、太阳能等新型能源,因难以大规模使用,又显得杯水车薪。人类面临的能源危机日趋严重。寻找新能源代替石油和煤炭等常规能源,成了一代代科学家的重要任务。近年来,科学家们终于找到了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能源——真空。为什么一无所有的真空会是能源呢?首先让我们来认识一下什么是真空。  相似文献   

10.
化石燃料和工业革命结合创造了人类历史上辉煌的文明时代,但同时也造成资源极大浪费.生态环境的恶化和破坏.能源危机与环境污染已成为当代人类发展所面临的巨大挑战。据世界能源委员会和国际应用系统研究所的研究.全球化石燃料最终可开采储量折合起来只可供人类使用100年,但开采成本较低的储量将在21世纪的后期耗尽。2030年以后,化石燃料资源将成为能源供应的大问题。日本对全球各种能源发展趋势曾经做过预测,到2020~2030年,主要化石燃料石油和天然气就达到顶峰,到2050年,煤就达到顶峰。而人类发展对能源的需求呈指数式增长。与此同时,燃烧化石燃料排放的CO2等有害气体亦呈指数式增加.引起温室效应.自然灾害增多。  相似文献   

11.
可燃冰     
正当国际社会急切地感到能源日趋紧缺的时候,地矿专家发现,在海洋中还大有潜力。当今全球的石油产量已有1/3来自海上,其份额还在急速地增大之中。据估计,海底石油的资源量在7 000亿吨以上,天然气资源量200万亿立方米以上。海洋石油是人类在开发新型替代能源之前的主要希望。这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但海洋里还有一种能源储备也许知者不多,那就是“可燃冰”。  相似文献   

12.
目前,世界各国的能源专家都致力于寻找和开发石油的替代能源。除了广为人知的太阳能、潮汐能等能源外,还有许多种能源也被科学家设想为可以有效利用的“石油后”能源。  相似文献   

13.
未来的能源材料 由于人口的自然增长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需要的能源如电力等越来越多,而地球上储存的煤、石油等天然资源却日益减少。大家免不了会担心,将来地球上的煤、石油资源枯竭之后怎么办呢?不必担心,科学家正在研究替代石油和煤炭的新型能源材料。 最有希望的新型能源是受控核聚变和太阳能的开发利用。这是两种潜力巨大、取之不尽的能源。利用受控核聚变发电的初步实验已经完成了,下一步是如何实用化和降低成本。利用新材料制成的半导体太阳能电池已在许多方面显示出神通,今后的  相似文献   

14.
目前,世界各国的能源专家都致力于寻找和开发石油的替代能源。除了广为人知的太阳能、潮汐能等能源外,还有许多种能源也被科学家设想为可以有效利用的“石油后”能源。  相似文献   

15.
杨凡 《百科知识》2010,(19):26-27
石油不仅是重要的能源,而且也是工业中化工产品(如塑料等)的重要原料。但地球上石油的含量毕竟有限,科学家们预测,到21世纪末,地球上的石油资源可能会被开采殆尽。因此,寻找石油替代品已是大势所趋,这就提出了生产“人造石油”来替代原始石油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1986年,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反应堆爆炸事件.似乎为已经令人不安的核动力工业敲响了丧钟。但是,世界能源需球和供给之间的缺口越来越大.地球所蕴藏的有限的矿物燃料——煤炭、石油和天然气——正在迅速耗尽。寻找替代能源,解决能源危机.已经成为人们的首要问题。再生性能源技术——包括太阳、风和地热能的利用,虽可填补能源的部分缺口.但仍不能彻底缓解能源的供需不足矛盾。  相似文献   

17.
寻找新能源     
能源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生物基础,传统的能源有水、木材、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等。但是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能源的过量消耗,石油、煤炭等目前大量使用的能源正面临枯竭的危机,同时新的能源生产供应系统又未建立,由此产生了在交通运输金融等方面的一系列问题。光合作用为包括人类在内的几乎所有生物的生存提供物质来源和能量来源。据估计,地球上的绿色植物每年大约制造五千亿吨有机物  相似文献   

18.
全球天然气水合物所含的有机碳的总资源量相当于现在已知煤、石油和天然气总量的两倍,可满足人类1000年的需求。作为地球上尚未开发的最大石油替代能源,可燃冰是否能扫除石油危机所带来的焦灼感?技术上的突破是可燃冰商业开发的最大障碍。  相似文献   

19.
驾着私家汽车在高速公路上呼呼飞驰的感觉肯定Good!收入的增长,政策的支持,公路四通八达,家用车势必走入百姓的生活.如何减少和杜绝汽车公害,更好地维护人类健康?燃料无害化问题就出现了. 水、煤、石油、地热、天然气、太阳能和电、原子能等自然资源和二次资源是现代物质生产方式的基础性资源.在交通运输中,除石油产品如汽油柴油较经济适用外,其他资源或燃值低,或成本高,或不实用,或难开发,目前均未能广泛投入实用.汽油柴油污染空气有目共睹,且石油储藏有限,资源总有耗尽的一天;电、煤、地热、太阳能、原子能等转换为驱动力的过程复杂,成本高昂,或技术复杂,或有放射性而难以民用;欲开发新的能源形式,如生物能源、磁导能源、量子能源等,有待科学发明和技术创新,且是否能达到经济适用标准尚难预测.无害的替代资源,你的开发之路在何方?  相似文献   

20.
前不久,美国研究人员用激光点燃一个人造太阳,它就是"美国国家点火装置",俗称"美国人造小太阳".石油、天然气、煤炭等不可再生的矿物能源,不仅造成温室效应,而且还有枯竭之忧.从长远来看,核聚变能将是人类未来能源的主导形式,被科学家称为"能源危机的终结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