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3 毫秒
1.
李莉 《百科知识》2011,(7):58-58
“黄历”即黄帝历。考古发现,我国早在4000多年前就开始有了历法,3000多年前就有了用甲骨文记载的历书。我国古代使用的历法有黄帝历、颛顼历、夏历、殷历、周历和鲁历等,其中以传说是由轩辕黄帝创建的“黄历”最为古老。由于古时我国使用“黄历”的区域广阔,影响很深,所以人们习惯把历法称之为“黄历”。  相似文献   

2.
正细心的人们会发现,今年会出现中国传统历法中的"无春"现象。天文专家表示,这是正常的历法演变导致的。天文教育专家、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介绍,所谓"无春"年是指在农历的一年中没有立春之日。2016年的立春在2月4日,而此时仍然是农历"羊年",2017年的立春在2月3日,但那时已经是农历"鸡年"了。所以,猴年没有"立春"这个节气。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社会主要流行的以正月为岁首的传统历法始于夏朝,故称"夏历";又因历法为指导农业生产的适时耕作提供可靠的依据,还称"农历";还因历法是以月象的盈亏确定月的长度,再以12个月定为一年,月为阴,故又称"阴历"。不过,中国的传统历法既重视月相的盈亏变化,也兼顾太阳位置和寒暑节气的变化,实际为"阴阳合历"。我国的历法在商代就已经比较完备了。古人很早就观察到历月的实际长度为29天半,即存在着近半天的误差,  相似文献   

4.
翻开历书便知道,我国农历的戊寅年(1998年)有两个立春节气:年初的正月初八(阳历2月4日)是立春,年尾的腊月十九(阳历1999年2月4日)又是立春。这就是民间所说的"两春"年。 在我国的历书里,除了上述的"两春"年外,还另有"盲春"年(即有些年没有立春这个节气,如1994年)和"同春"年(即有些年的立春日正好与农历的春节同日,如1992年)。  相似文献   

5.
<正>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7月定价:68元本书由三编组成。第一编叙述了从汉代到清代的中国天文历法,第二编则除了论述敦煌历书,专论印度、伊斯兰等西域天文学对中国的影响,第三编则叙述了历法计算的概略。全书叙述了中国天文历法是如何发展、对西方天文学输入的种种反应,也论述了中国天文历法的具体内容。  相似文献   

6.
以汉至唐代官修历书为立足点,考察了历法改革中对传统文献记载的态度,历代在历法改革中对传统文献记载都给予了相当的重视,但这并不意味着对传统文献记载持同一态度,他们在肯定文献记载的同时,也会对其提出质疑,进而做出不同的解读,甚至是否定文献记载的正确性。本文试图对这些态度进行分析,并力图探讨这些态度背后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文摘     
李莉 《百科知识》2016,(5):49-50
正何谓"猴年马月"?一件事要等到"猴年马月",似乎遥遥无期,不过这天也终于要到了,2016年6月5日至7月3日即是。中国历法不仅创造了十二生肖纪年,还创造了十二生肖纪月,每年农历正月到腊月对应的属相依次是: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鼠、牛。因此,每年农历五月都是马月。"猴年马月"就是指猴年里的农历五月,每12年一次。  相似文献   

8.
社科文摘     
李莉 《百科知识》2014,(5):47-48
正甲午马年"一年两头春"农历甲午马年将会出现我国传统历法中的"一年两头春"现象。按照传统的排序方法,立春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首。立春的具体时间一般都在阳历年2月4日前后,此时太阳到达黄经315度。那么,即将到来的甲午马年为何会有两个立春日呢?专家解释说,由于2014年1月31日开始进入农历甲午马年,而直到2015年的2  相似文献   

9.
藏族历法是藏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藏族传统文化中的小五明之一,称算明或算学。藏族历法以其历史悠久、文献丰富、特色独具而著称,直到现在,仍独立地逐年编制自己的历书。由于它对农牧业生产活动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其形式也符合民族的传统习惯,所以深受广大农牧民的欢迎,每年发行数十万册。藏族原始的自然历法是藏族人民观测天象,气候,时令的唯一武器,他们在具象、直观的模糊思维指导下,总结出许许多多的经验教训,创造出了粗疏简单的天文历算,其中乌日时令等时令节气即是最杰出的代表。  相似文献   

10.
春节将至,一些细心的人们会发现,2011年农历春节在阳历2月3日,2012年农历春节在阳历1月23日,2013年农历春节在阳历2月10日,2014年的农历春节则在1月31日.同样是春节,在阳历的日期为何有早有晚呢? 天文教育专家、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介绍说,我国目前同时使用国际通用的公历(阳历)和中华民族传统的农历两种历法.其中春节每年固定在农历的正月初一,但它在阳历中的日期却不固定.  相似文献   

11.
彝族天文历法是彝族文化的重要部份。彝族文献中存在大量的天文历法知识,包括二十四节气。通过对彝族史诗和经典著作中的天文历法及二十四节气进行梳理、解读和分析,发现彝族天文历法建立在阴阳宇宙观之上,具有阴阳合历的性质。彝族文献中记载的物候、四季和二十四节气是彝族历法中"阳历"性质的表现。二十四节气是彝汉历法的共同特征。  相似文献   

12.
历书是古代人物生产生活的参考资料。明代世情小说《金瓶梅》有若干回目提到历书,这是该物品在彼时代社会中重要地位的真实反映。潘金莲、吴月娘等使用历书,是为历书的纪日、择吉功能之体现。而西门庆收、送历书,涉及明代独特的送历风俗。  相似文献   

13.
公历是以地球绕太阳运行一周为一个回归年.总长度需时365.2422天:农历是以月球绕地球运行12圈即12个朔望月为一年.一个朔望月.长度时间为29.5306天.12个朔望月是354.3672天.比公历一个回归年要少将近10.88天.三年后就少了30多天。以此发展下去,就会使气候颠倒,可能在新正大月里就立了秋,冬季就变成了夏天。会造成“十冬腊月涨大水,冲得满地高粱头”。出现这种时序错乱的怪现象,使天时和历法不相符合。为了克服这一缺点,古人在天文观测的基础上,找出来闰月的办法.保证了农历年的正月到三月为春季.四月到六月为夏季.七月到九月为秋季,十月到腊月为冬季.也同时保证了农历岁首在冬末春初。这就是安排闰月的科学道理,农历三年逢一闰就是这么来的。  相似文献   

14.
通过以太阳运动模型为中心,探讨明清之际几部官修历书所表现出的编新与述旧的矛盾及原因。明末,耶稣会士来华,藉天算而传教,翻译西洋天文学书籍。起初,利玛窦在翻译十二宫时采用了"回回历"的译名。后来,《崇祯历书》改用中国传统十二次译名。清初行用的《西洋新法历书》中有关太阳运动的论述照搬自《崇祯历书》。康熙晚年,下旨编撰《历象考成》,其中有关太阳运动采用了一种独特的双轮结构,此转变或为响应康熙帝的关切。其中的参数与之前历书中的无异,致使据此计算的岁次历书的精度没有明显提升。《历象考成后编》引入了开普勒模型和牛顿的算法,精度有明显的飞跃。然而,编者却将其表述为与旧法无异的形式转变。造成创新窘境的原因,是当时的历算群体缺乏对天体运动规律探索的内驱力,所有的改变均是在外界压力的推动下实现的。  相似文献   

15.
社科文摘     
李莉 《百科知识》2011,(1):56-57
<正>农历一月为何叫"正月"在中国古代,每年以哪一个月当第一个月,有时是随着朝代的更换而变化的。在汉朝以前,每换一个朝代,就往往把月份的次序改一次。据  相似文献   

16.
明末崇祯改历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事件。地球及经纬度的概念传入中国,对中国的天文历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推算日月食,是中国传统历法的重要任务之一,中国传统历法一般只能预报一地的交食情况,但是利用经纬度的知识可预报多地交食情况。本文探讨了明末崇祯改历期间徐光启如何利用经纬度概念确立"西法"的优越性:首先讨论徐光启对西法可以推算多地交食的推崇,其次考察徐光启把传统的"里差"和"北极高度"同经纬度概念联系到一起,最后具体考察了在明末中西历争中,徐光启利用经纬度同魏文魁论争,捍卫西法的优势地位,本文还分析了徐光启五次月食预报反映的经度情况。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初对英国史前遗迹"巨石阵"的研究是"考古天文学"产生的标志.国外考古天文学已有长足发展,国内考古天文学方兴未艾.近年来在山西襄汾县陶寺发现距今约4100多年的现象台遗迹,它把天然背景与人工建筑相结合,构成一个巨大的天文照准系统,通过观测日出方位确定季节,制订历法.陶寺城址在时代、地域上与传说中的尧都相合,观象台遗迹与<尧典>中保存的上古天文历法成就相符.陶寺观象台的发现对科学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被认为是中国考古天文学的真正开端.  相似文献   

18.
<正>藏族是居住于我国西南地区的原住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西藏、青海、四川西部、云南迪庆、甘肃甘南等地。藏历新年(别称洛萨节、洛皇节)是全体藏人的传统节日,其隆重程度相当于汉族农历春节。每到这个时候,藏族人就会举行丰富多彩的民族民俗庆祝活动。藏历新年的源起藏历新年的源起说法不一,目前比较流行的说法有四种:苯教历算说藏族先民在原始苯教时已掌握基本历法知识,到公元前469年,吐蕃王聂赤  相似文献   

19.
我国古籍方志浩如烟海,在阅读、整理这些资料时,总要遇到有关时间的概念。历法在地理及相关学科的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掌握有关历法知识及干支公历换算等运用是学习与研究历史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20.
你知道吗?     
《科学与文化》2012,(12):16-17
元朝皇帝为什么没有陵墓?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政权,他们的葬仪与其他朝代不同。元朝皇帝驾崩之后,便"用啰木两片,凿空其中,类人形大小合为棺,置遗体其中……"后刷漆,用黄金做成的箍固定住,在陵区内深埋,再用万马踏平,不封不树,这样后世就找不到他们的陵墓了。不过后世始终没有放弃寻找他们的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