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蜘蛛为什么不从网上"落"下来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有一课叫《雷雨》,《雷雨》中写下雨前的部分有这样的句子:"忽然一阵大风,刮得树枝乱摆。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我听到三位老师的课都注意到了这个"垂"字,  相似文献   

2.
在一次研究课上,一位老师在二年级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有如下片段: 师:(出示一个三角板)这个三角板上有角吗? 生1:有。  相似文献   

3.
"喜欢听你的课。"这是我常对赵劲松老师说的一句话。这句话也是我每次听完他的课后情不自禁地发自内心的赞叹。对于一个刚刚31岁的青年教师来说,每节课都上得那么精致,让每一个孩子尽情探索,兴趣盎然,让每一位听课的老师沉浸其中,回味悠长,实属难能可贵。一节节优秀的课见证了赵劲松老师的成长,  相似文献   

4.
于伟伟 《考试周刊》2010,(29):87-88
"因数和倍数"是我校四年级上学期同堂异构展示课的内容,新版的教材相对于过去,有了较大的变动。这是一节有关于数的整除的概念课,很难上出新意。既然是研究课,就要认真吃透教材,钻研苏教版教材的编排顺序。同年级的三位老师共同探讨,两天后我们的教案有了,关于教学导入我们没有太多的思考就开始上课了……  相似文献   

5.
在必修三的教学中,《宋明理学》一课比较难教,有老师戏称这一课是"送命理学"。理学究竟是什么?怎么教才能让学生明白?这两个问题让老师们伤透了脑筋。  相似文献   

6.
我对估算教学的兴趣,源于曾观摩过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所执教的"估算"一课,叹服于她对估算本质的深刻理解和对估算的教学意义的深入挖掘。当在省级赛课中观摩了一位教师所执教的"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课例,就想通过这堂课把我对估算教学的思考付诸笔端。  相似文献   

7.
"口语交际"作为语文教材中一个重要的版块内容,应和识字、阅读、习作版块受到同等的重视,但现实情况却不是如此,特别是一些农村小学,"口语交际"课如同虚设。对什么是"口语交际"课,相当部分语文老师也是一脸的茫然,究其原因,主要是对"口语交际"课的内涵理解不到位,对目标把握不准。笔者搜寻了老师们在"口语交际"教学中的一些"镜头",问诊口语交际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8.
近日,笔者有幸观摩了《鞋匠的儿子》(苏教版第十一册第21课)一课的“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参与作课的教师一共有三位:第一位是一位年轻女教师(下称L老师),第二、第三位是两位特级教师(以下分称S老师和W老师)。  相似文献   

9.
薛晖 《儿童音乐》2010,(6):42-46
高中课改调研(8) 此次调研,共听了五节音乐课,三节《音乐鉴赏》模块的课,一节《演奏》模块的课,一节《歌唱》模块的课。看得出五位老师都做了精心的准备,认真对待此次教学。可透过老师们精心准备的教学,还是能感觉出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也引发了我对"音乐教学到底将学生引向何方"相关问题的思考。音乐教学没有准确方向可以把握,有学科的原因,有教师的原因,可能也有教材编写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张志英 《考试周刊》2011,(91):148-149
不止一位同事对我说:"学生现在最喜欢的课就是你们信息技术课,看他们一个一个只要下课铃声一响就往你们计算机房飞奔。"其实每一位信息技术老师心里都明白,学生喜欢的不是我们的课本身,而是网络游戏或者是网络聊天等。好动、贪玩是学生的天性,那么,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  相似文献   

11.
走出评价的误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平 《教师》2011,(36):66-66
第二次听某位老师上《"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一课,我感到最大的变化是这位老师的评价语言丰富多了。同样的教案,同样的教师,换上不同的评价语言,课堂焕发了新的活力。我记下了老师评价学生的话,细细地品味着。"你真是一位情绪激昂的母亲"这一句是一位女学生朗读母亲看了巴迪写的诗说的话后,老师给予的评价。  相似文献   

12.
近日参加一次教研活动,听了几节课,其中有两个教学片段引起了我的思考。 片段一:"老师,我是按纸张的颜色来分的" 一位老师上"平行与垂直"一课。新课导入后,老师就给每个学生发一张纸.让学生在纸上随意画两条直线。所有的学生都画完后,老师选择9位学生的作品在黑板上展示.然后让学生把黑板上的不同画法进行分类。老师的本意是让学生把展示在黑板上的画法分成两类:  相似文献   

13.
一位心理学家在他的小女儿第一天上学时,附在孩子的耳畔说:"孩子,你要多多举手,就会成为一个有本领的人。"小女孩牢记父亲的叮嘱,老师提问时,她总是第一个举手。无论上什么课,无论老师所提的问题她是否真正理解,她总是不假思索地将手举得高高的。  相似文献   

14.
芮娇 《教育文汇》2012,(5):33-33
"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陶行知先生的这句至理名言,一针见血地阐明了教与学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我一直把这句话作为自己崇尚的教育格言。记得一次听一位教师的区级评比课。课上,老师教学面面俱到,学生举手踊跃,老师提的每一个问题学生几乎都能对答如流。课后,当许多年轻教师在赞叹这节课多么成功时,我却陷入了沉思:  相似文献   

15.
张海超 《成才之路》2013,(17):92-93
我在上学期上了一节政治课,受到了听课老师和同学们的一致好评。这节课是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第三课第二框"告别依赖走向自立"第二课时——《多锻炼多实践》。现在,回想起来,我觉得最大的成功就是充分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让全班的每一位同学都积极参与了课堂活动,使同学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相似文献   

16.
吉春亚老师指导北京小学仉思越老师说课时,首次独辟蹊径地提到了以把握课堂教学的"度"的角度来说课。再听吉老师执教《临死前的严监生》一课,我对把握课堂教学的"度"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  相似文献   

17.
汤涛静 《贵州教育》2012,(23):45-46
我从教十八年了,跟广大物理教师同行交流分享一些在教学过程中寓德育于物理教学的事例和心得。事例一:一天下午,在高二文科班上物理课,讲完基本内容后,我叫同学们自己先看看课本上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内容,然后再进行课后的习题训练。这时坐在第三排座位的一位女同学向我请教了一个问题:"老师,怎样才能读好书?一生中读书和做人是不是有要终生坚守的规则和要求呢?"  相似文献   

18.
廖纪元 《辽宁教育》2011,(1):99-100
在一次同课异构的片区教研活动中,三位教师都执教了《生命生命》一课。讨论会上,听课教师有一个共同疑惑:如此人文性浓厚的课文,为何对学生的"熏陶"却显得有点苍白无力?于是,我把评课变成了另一种方式的读课文——问读。  相似文献   

19.
老师发火了     
"叮当……"上课铃响了,这节课由一位新的音乐老师来给我们上课。大家都在叽叽喳喳地谈论着,新老师会是什么样的。一开始,教室里的声音还不算大,可过了一会儿,一个同学突然站起来大声说:"听说新老师是个女高音。""哗……"教室里马上热闹了起来,老师站在讲台上了大家都没注意到。面对这一群"苍蝇",老师大叫几声都没人理她。  相似文献   

20.
董波 《教师》2012,(22):113-113
近期在江苏省溧阳市开展了中小学体育优秀课评选的活动。我们一位同事也参加了比赛,结果信心百倍地去,满怀失望地回。问其原因,他说:"都是飞机惹的祸啊!"原来,这位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一个游戏环节"折飞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