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2 毫秒
1.
审美时空指的是审美对象存在的时空形态,是超越自然时空和现实时空的自由领域。在审美时空中,再也没有主观和客观之间的差别,人们能更自由地用各种方式进行审美感悟,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在指导学生展开阅读的过程中也要积极构筑审美时空,让学生在更自由的时空下展开阅读,这样能让学生逐步抵达审美阅读的核心,进而更深入地读懂文字的内涵...  相似文献   

2.
张速 《四川教育》2004,(8):70-72
[模式意义]   探究性阅读是学生对课文的主动阅读,是学生与课文作者的倾心交谈,是学生与学生不同阅读理解的自由交流,是学生与老师、与文化的平等对话.简而言之,探究即感悟、思考、交流、求新的过程.课堂探究性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形成本课题中的“探究“,是指学生对课文的主动阅读,是学生与课文作者的倾心交谈,是学生与学生的自由交流,是学生与老师、与文化的平等对话;简而言之,探究即思考、求新的过程.习惯是由长期的经验或反复训练形成的一种固定的行为倾向,而课堂探究性阅读习惯就是学生在课堂阅读中自觉积累、自由感悟、自在审美、自主思考和自我更新的一种较稳定的行为倾向.我们之所以提出“课堂探究性阅读习惯“这一新概念,是想以此为切入点,把“探究性学习“这一学习方式落实到每一堂阅读教学中去.自觉积累、自由感悟、自在审美、自主思考和自我更新的阅读习惯.……  相似文献   

3.
创作者的主体性阅读是自觉自由的生命活动,它是审美想象力激活的重要方式,也是形象创造的前提条件.在阅读过程中,不仅要强调文学经典的主体性阅读,而且要强调思想经典的主体性阅读.只有通过形象与思想的自由综合,文学想象与形象创造才会实现真正的自由.  相似文献   

4.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意义重大,文章提出了从指导阅读方法、培养审美情趣、鼓励课外自由阅读三个方面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相似文献   

5.
文摘月汇     
苏霍姆林斯基谈独立阅读在智力、道德和审美发展中,小学的独立阅读起着特殊的作用。学生的学习态度,取决于阅读在其精神生活中占据的地位。我们力求做到,每个学生童年时就要阅读完一批优秀书籍——有关于大自然的,有关于祖国人民的英雄历史的,有关于英雄苏维埃人在伟大卫国战争中为自由和独立而斗争的,有关于共产主义建设者的丰功伟绩的,有关于普通一兵为劳动人民的幸福而拼搏的伟大品质和崇高情操的,也有关于共产主义理想,我们的祖国,以及文化、科学和教育的。  相似文献   

6.
大学校园里,学生课下文学阅读是阅读活动中最自由的活动。其负面效应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已经构成对传统语文教学的严峻挑战。负面效应的主要表现是阅读文本审美价值品位较低,从而导致学生审美趣味平庸,生活态度趋俗。同时,文学阅读方式的直观、平面化的特点使学生的审美能力、思维能力弱化。对此现象我们应深长思之,认真对待。  相似文献   

7.
大学校园里,学生课下文学阅读是阅读活动中最自由的活动。其负面效应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已经构成对传统语文教学的严峻挑战。负面效应的主要表现是阅读文本审美价值品位较低,从而导致学生审美趣味平庸,生活态度趋俗。同时,文学阅读方式的直观、平面化的特点使学生的审美能力、思维能力弱化。对此现象我们应深长思之,认真对待。  相似文献   

8.
丁雪鸿 《考试周刊》2009,(48):65-65
创作时,不少的人青睐散文写作;阅读时,更多的人喜欢品赏散文。的确,散文很美,语言美,意蕴美,美得足以让人陶醉。从这个层面上讲,散文教学的主要功能应是审美。然而,在当前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抱着强烈的愿望和过于明确的目的指导学生阅读散文。却往往忽略了自由愉悦的审美体验:没有了审美体验,散文阅读就会兴味索然。  相似文献   

9.
师生间的平等对话,已经成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广受认同的观念。但是由于教师和学生在知识结构、能力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师生间的对话必然会呈现出某种不平衡性、不对等性,这就需要我们深刻把握这样一个前提:平等对话在何种程度上、何种情况下是可能的和有效的。毫无疑问,对话的基础是不受先见干扰的自由阅读,而自由阅读的核心内容是自由而开放的体验。对话和阅读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互推进的,在阅读之后对话,在对话之后继续阅读,这种螺旋式的学习过程,必然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审美能力、表达能力、思辨能力等。  相似文献   

10.
审美自由问题是整个审美活动本质之所在,而审美对象的自由问题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认识审美对象的自由本质及其产生的根源,厘清德国古典美学和马克思对审美对象自由问题的观点和逻辑是我们理解审美活动本质的最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1.
喜剧的精神本体是自由.而在西方美学史上,从康德开始,才真正有了对喜剧与自由之间审美联系的揭示和把握.康德把笑看作一种纯形式表象的自由游戏,归纳出"紧张的期待突然转化为虚无"的笑之心理模式、故作天真的"伪装术",以及评判幽默风格的"理性原则".在康德思想影响下,席勒从美育出发揭示出喜剧与人性自由的内在联系以及喜剧为精神提供自由的独特方式和途径;他明确肯定喜剧维护心灵自由、完善人性的作用优于悲剧,并提出了相应的创作主张,拨正了西方美学尊崇悲剧而轻视喜剧的传统偏见,从而启示我们,人性与自由的交融构成了喜剧美的内质.如果说康德美学主要在"形式表象"的层面上揭示出喜剧与自由的审美联系,那么席勒美学则将这种审美联系掘进到"人性自由"的层面;康德多关注笑促进肉体健康的生理和心理功能,席勒更看重喜剧修复心灵、完善人性,"把自由完全归还给人"的审美功能;而相比之下,席勒对喜剧与人性自由的理解和把握,较之康德更接近于喜剧的精神本体.  相似文献   

12.
审美活动的心理过程包括三个阶段审美注意,审美感知和审美愉悦.审美注意在审美主体的需要与审美客体的知觉特征双重作用下产生,将意识从目的键中脱出,进入一个自由的境界--审美活动.审美感知是审美过程中心理活动的中心,具有选择性,非功利性,想象性,情感性和整合性等特征.在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脱离了日常经验而进入非常状态,与客体融为一体,使主体超越了时空限制,进入物我不分的自由境界,感受到物我为一,与天地同一的永恒感,获得人生的高峰体验.这是一种至高的精神愉悦.  相似文献   

13.
在初中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意义重大,章提出了从指导阅读方法、培养审美情趣、鼓励课外自由阅读三个方面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能力。  相似文献   

14.
<正>高中语文阅读课堂要将体验式教学与解放人性、完善人格巧妙地结合起来,审美教育能在学生思想性的自由与课堂严密性的自律中找到一个最佳的平衡点,这就要进行审美体验式阅读。"悦读"转变了以往的教学思维,重在学生阅读的心理和情感,强调阅读的过程要实现"悦"。学生阅读的过程是快乐阅读的过程,也是愉快学习的过程。基于审美体验的高中语文"悦读"教学,重在阅读兴趣的激发和体验式情境的构建,突出  相似文献   

15.
我们知道,语文美育主要体现在对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教学当中。但是,我们在此过程中,往往只片面追求阅读理解的效果,笼统而急功近利地让学生感知文本的美。即便关注了审美过程,也往往脱离学生生活与审美实际,不重视引导学生运用生活体验、领会文章  相似文献   

16.
张湘锋 《考试周刊》2008,(25):191-192
移情作用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审美现象,对于理解和进行审美活动有好处,正因为主观感情的加入,使得美学在自由体验中形成的对新生的东西的阐释呈现出丰富的、各种各样的形态.而情人眼里出西施,这是审美过程中移情作用的表现,审美主体将自己的感情向审美对象方向转移,从而使审美对象在审美主体心目中就带上了主观感情色彩.而这一点恰恰证明了移情审美的片面性.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然而,很多教师认为所谓的“个性化阅读”就是要把阅读权、言说权完全下放给学生,让学生自由言说,只要他们能说就达到了“个性化阅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在我们的日常审美经验中常常能够发现审美可以引起悲伤,而且不需要转化为愉悦,悲伤本身就有独立的审美价值。这种在审美中所激发的悲伤,首先是非功利性的,不是具体的肉身痛苦,不源自对象以其实存对我们生命的伤害;其次这种悲伤是纯粹的,是凭借我们内心的感受而直接发生的,无目的性,非概念性,无关乎价值判断;这种悲伤也具有一种绝对性,它是无缘由的,无条件的,却又是普遍的,甚至具有一种形而上学性。这种无功利的、纯粹的、绝对的悲伤,可以称之为"自由悲伤",从而与康德推导出的"自由愉悦"相对。审美有两种样态,一种追寻自由愉悦,一种追寻自由悲伤,前一种审美让我们追求精神的解放,体验自由,而后一种审美让我们追求个体心灵的确证与醒悟,回归自我。自由的自我,或许是两种审美的共同归宿。  相似文献   

19.
甘琼 《华章》2010,(28)
中等职业学校文学作品的审美教育,应遵循形象生动性、自由表达性、情感愉悦性的特点,使学生的审美情趣、形象思维能力、阅读鉴赏能力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20.
在学生拥有主体地位的阅读活动中,学生从接受读物的第一个信息开始,阅读思维活动就自动开启了。正是这种询问、猜测、期待,成为阅读活动得以自主、自由进行的内驱力。阅读的过程就是审美的过程,教师适当的煽情能激发学生审美热情,增强学生学习欲望,引发学生深层次思考,让他们带着积极主动的情感学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