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他又进去了,和我有什么关系呢?我当初写那篇文章,也只是学术研究而已。”刘姝威语速飞快,“说实话,我已经不关注蓝田公司了,如果不是你来采访,我都不知道他‘二进宫”。  相似文献   

2.
如果不是舆论监督,人们怎么也不会想到,个别厂家在浙江金华生产的鲜火腿竟然用剧毒农药敌敌畏浸泡过;如果不是舆论监督,人们怎么也不会想到,在“醋都”山西清徐竟然有人用色素和醋酸勾兑“老陈醋”;如果没有舆论监督,人们也绝想不到,重庆传统风味的某些火锅底料竟然添加了石蜡……  相似文献   

3.
读书苦乐     
杨绛  兆龙 《出版参考》2005,(1):23-23
读书钻研学问,当然得下苦功夫。为应考试、为写论文、为求学位,大概都得苦读。陶渊明好读书,如果他生于当今之世,要去考大学,或考研究院,或考什么“托福儿”,难免会有些困难吧?我只愁他政治经济学不能及格呢,这还不是因为他“不求甚解”。  相似文献   

4.
孙家正  少辰 《出版参考》2006,(10):34-35
匡老辞世后.我去看望匡老夫人丁莹如教授。她向我讲述了匡老病重之际仍然牵挂着“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的一些情景。我对她说:“匡老是为‘评传丛书’耗尽了最后的心血。如果不是这套丛书.他的晚年也许会活得更安逸一点,更长久一点;然而,如果不是这套丛书,他的晚年也就不会如此充实.如此的有意义。”丁先生轻轻地叹了口气,答道:“是这样。”  相似文献   

5.
如果不是许振超创造了“无声响操作法”,把装卸速度提高了上去,很难想象他和他的工友们只凭借传统作业,就能屡屡打破世界记录;如果不是“许振超们”各显其能,让港口的每一处角落都“绝活”亮眼,青岛港要跻身世界现代港口前列的目标,恐怕也只能是纸上谈兵。  相似文献   

6.
颜瑾 《新闻窗》2007,(2):52-52
中庸是建立在儒家人性论基础上的一种伦理道德观,也是一种思想方法。中庸不是平庸,不是无原则。“中”,即是中正,不偏不倚,不卑不亢,是平衡,是分寸。“庸”,指低调,内敛,自律,辩证地看事物。按我之愚钝理解,就是做人做事冷静客观、恰到好处,不过也不及,关键是“度”的把握。如今构建和谐社会,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中正、平和地审视自己、对待他人,都中庸得恰到好处,那么这个社会也许就和谐了。  相似文献   

7.
李菁 《新闻天地》2010,(11):68-70
那时一方面有人弹劾我父亲,另一方面又有100多个“立法委员”在替他说话。后来还是蒋先生发生了话,说“如果不是胡宗南,我怎么出得来?如果不是胡宗南,你们怎么出得来?”弹劾案才不了了之。  相似文献   

8.
感受生活     
感谢这个颇有“新概念”味道的作文题,让我回忆起我昨天的经历。如果没有它,我想我一定还在埋头苦读,而绝不会“浪费”点滴的时间真正静下心来细细体会发生在昨天──2000年10月20日这普通的一天,发生在我身边的看似普通的小事。当然也不会受到它们带给我的一些启示。 一、生活不是选择题 中午放学,看见路旁有几个大人在逗一个四五岁的小孩子。小孩子白白胖胖特别可爱。大人们一直在问小孩子:“爸爸妈妈哪一个最喜欢你呀?”“两个一样喜欢。”“那你是喜欢爸爸呀,还是喜欢妈妈呀?”小孩歪头想了一会儿,不吭声了。大家都夸…  相似文献   

9.
如果不是《军事记》编辑部约稿.我真的不敢在这里谈什么初上“两会”的体会。记得“两会”前记部通知我上会时.心里的感觉是既兴奋,又担心。对于我这位记队伍的新手来说,能参加“两会”报道,不仅是领导的信任,更是一次锻炼和提高自己的机会。可我担心的是.自己常年从事基层部队采访,平时对时政报道了解甚少,第一次上会,写不出东西“砸了锅”咋办?  相似文献   

10.
喂,汽车!     
一天清晨,我正做着大梦,迷糊之中接到一个电话,我最讨厌有人在我睡觉时给我打电话。电话里有人问:“桑塔纳小汽车卖多少钱一辆?”我就没好气地说:“我没有桑塔纳,只有一辆自行车,飞鸽牌的。而且也没有打算卖.你如果不是和我开玩笑,那么你肯定是打错电话了。”那人报出电话号码。没错,正是我家的电话号码,我这一次平静地说:“这里是私人住宅,你肯定是弄错了。”  相似文献   

11.
屈指算来,我搞宣传报道工作也有十个年头了,发表的稿件有厚厚的几大摞。作品不仅多次在《经济日报》、《农民日报》、《河南日报》等报刊上发表,而且还30多次获奖。我写稿的体会是:把自己当“读者”。写稿是让读者看的,不是作者去卖弄才华,因而把自己当“读者”,作品的好坏优劣一目了然。如果自己都觉得味同嚼蜡,往报刊投稿自然是“摸着石头过河”。我在写稿时,十分注意喜闻乐见,雅俗共赏,时常将自己放到读者的位置,读者喜欢“吃”什么就“端什么”;在撰稿时,不贪大求全,需要三言两语的,决不穿靴戴帽;有必要“洋洋洒洒”…  相似文献   

12.
画中有话     
《中国新闻周刊》2005,(13):14-14
“中国是我加入公司后30年来最大也是最令人激动的机会,这并不是“我们应不应该”或是“我们能不能”的问题。如果你想成为一家未来的全球公司.你绝对必须进入中国市场”。  相似文献   

13.
澧人 《中国编辑》2004,(2):58-60
1998年春,经王平先生介绍,我得以读到几本《书屋》杂志,并立即被她所吸引,可谓“一见钟情”。以前.我在大学读书期间,看了很多学报上“八股”昧甚浓的高头讲章。说老实话,如果不是出于功利目的,我对这些文章很难产生阅读的兴趣。与之相比,《书屋》以其清新的文风和鲜活的思想在读书界独树  相似文献   

14.
少写应景稿     
有位初稿报道的战友向我们诉苦,“我稿子写了几十篇,篇篇都有时效性,可就是见不了报,你说邪门不?”我随手翻了翻他保留的底稿后,半开玩笑地对他说:“不是邪门,而是你把门走邪了。”也难怪,他写的稿子都是一些“应景稿”。比如,“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时,他就写妇女生活;“五四”青年节时,他就写青年活动;春节前夕,他就写某某请假,正月十五前他又写起了闹花灯。底稿一大摞,真正反映部队中心工作的却不多。纪念节日的稿子,报纸需要,完全可以写。然而,这方面的稿件用量毕竟很少。再说你如果卡着“点”才往报社寄,弄不好就…  相似文献   

15.
3年内高校扩招1倍的“教育大跃进”,使得大学生逐年剧增,远远超乎8%的经济增长率与未扩招时的学生人数,从而导致空前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危机,可谓“都是扩招惹的祸”。  相似文献   

16.
如何写活、写深、写好新闻通讯,一位资深记者在多年的写作和讲课中,总结了两句话:“把自己写进去,把别人写出来”。把自己“写进去”,就是要求作者深入到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抓取第一手材料。只有自己先感动,先进入角色,融入其中,才能够把别人生动地展示出来。这两句话,对通讯写作及其它文体的写作都有指导和借鉴作用。把自己写进去,把别人写出来,并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经过长期的磨炼和艰苦努力才行。特别是把“我”写进去后,文章中还似乎看不到“我”(作者),那就更不容易了。因此,有人说,“一个记者如果把‘我’写得很…  相似文献   

17.
韩春丽 《新闻世界》2005,(11):59-60
一夜蹿红的演员 一夜之间,“万人迷”几乎成了陈好的代名词。跟陈好讨论靠脸蛋儿打天下,她一脸冤屈:“如果‘万人迷’不漂亮,她怎么称得上‘万人迷’?所以并不是我多么漂亮,而是沾了角色的光!”  相似文献   

18.
《信息系统工程》2005,(12):24-24
很多人说信息化是“一把手工程”,其实我个人并不是很喜欢“一把手工程”这个词,因为“一把手”总让我想起“一把抓”.每个CEO都有一大堆事情要做,信息化在被这一把抓的时候,会不会从指缝中滑落出去。  相似文献   

19.
我时时刻刻都是一个快活的大苍蝇,这一生什么羞辱没受过?尚且仍是滴溜溜的大眼睛,头发不秃牙不掉,上楼下楼都是三台两台不含糊,要不是心脏换了零部件,还不就成精了!其实都很清楚,每人都有一本难念的经,文艺界朋友叫我“铁蛋”、“大男孩”,说到底我也不“铁”,更不是“孩”,换个活法就是了。没心没肺能活百岁,问心无愧活得不累。其实真累!我还有一个优点,说改就能改,即使是口头语也能改。这来自我坎坷的生活,  相似文献   

20.
“采访不是人求我”。每次下基层采访前,我都要细细掂量这话的含义。作为一名战士报道员,身在基层,要想写出好稿,显然离不开采访。采访不是人家求我,而是我在求人家,如果说顾客是上帝的话,被采访对象其实就是我们报道员的“上帝”。我们要热情地尊敬被采访者,与他们交朋友,谈心,无论对职务比自己高的,还是低的,都一样。千万不能把自己真的看作是“无冕之王”,看作“特殊人物”,有一种优越感。没有心底的交流,只会居高临下的询问,或不着边际的胡侃,是摸不出真情况的。因此,每次下基层采访,我必正正规规有个兵样子,连队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