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6,对于某些孩子来说,是个神奇的数字,那些叫做capassio(东方神起粉丝)的孩子——那些"仙后"们。不论是坊间或是主流媒体,对于这群人的嘲弄、讽刺甚至是鄙夷都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不知从何时起,他们被彻彻底底的视为一群脑残,或许,是  相似文献   

2.
武闽 《传媒》2016,(16):65-68
从20世纪90年代起,作为“韩流”文化的主力军,韩国影视剧(简称韩剧)在中国、日本、新加坡等亚洲国家连番掀起多次收视高潮,同时也将极具韩国特色的大众文化和价值观念逐渐渗透到海外观众的心里,从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完成了一次国家的形象塑造。2007年,韩国国政弘报处海外弘报院院长俞载雄进行了一项《收看韩剧对韩国形象的影响》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高达69.4%的被访者是通过韩剧了解韩国的,而被调查者收看韩剧的次数和数量与其对韩国产生的善意联想、情绪和行动意图基本成正比。以中国为例,随着《大长今》《来自星星的你》等一系列韩剧在中国热播,韩国在中国的形象与冷战刚结束时期相比大大改观。当前,大多数中国人认为韩国是一个“社会稳定”“经济发达”“技术先进”“有观光魅力”的国家,这与韩国政府想要塑造的“动感韩国”形象有着强烈的一致性。随着民众对韩国好感的增加,近年来,中国赴韩国旅游热与日俱增,韩国服饰、化妆品业也深受国人青睐。可见,韩剧的海外传播成绩斐然,影响深远,不但提振了韩国经济,还成功塑造了韩国在海外的正面形象,取得了政治经济双重效益。  相似文献   

3.
伴随着互联网的兴起,粉丝的追星活动逐渐由线下转入线上虚拟社区.互联网的匿名性、开放性和互动性等特征本应为粉丝创造一个平等交流的空间,然而,虚拟社区中的粉丝却存在着非常明显的等级划分.通过参与式观察及深度访谈等,笔者发现互联网粉丝等级的形成受粉丝掌握的现实资本与“迷资本”的共同影响.根据对现实资本和“迷资本”掌握的多寡,互联网中的粉丝可大致分为核心粉丝、普通粉丝和路人粉丝三类.当然,粉丝等级形成后并非一成不变.对粉丝个人而言,存在社会、经济和文化三种等级衍化路径;对粉丝群体来说,则存在稳固发展和颠覆重构两种等级衍化模式.认识粉丝等级之于网络自律和网络治理,具有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4.
伴随着数字化浪潮的袭来,公共领域与私人空间的界限愈加模糊,中国互联网空间上涌现了大量的虚拟社群。在众多虚拟社群中,粉丝社群是声势最大且最为引人注目的。网络粉丝社群的凝聚力从何而来?为何网络粉丝社群具有高度的行动同质性?新媒体技术在其中扮演着何种角色?本文从互动仪式理论的角度出发,采用了参与式观察与民族志的研究方法,对韩国电视剧《来自星星的你》的粉丝社群进行研究。研究发现,互联网直播是维系电视剧粉丝社群的重要仪式,实时讨论是相互情感连接产生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胡岑岑 《青年记者》2021,(19):12-15
互联网赋予粉丝的话语权是有限的。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这种话语权,粉丝利用现行话语规则,采取了“提高音量”“降低噪音”“‘正确’发声”等话语策略。然而在不平等的话语规则下,粉丝试图争取的话语权是虚无的。与此同时,粉丝的话语策略变成了一种新的话语规则,对粉丝之外的其他网民群体形成了话语霸权。由此,粉丝陷入了争与不争都是问题的话语困境。  相似文献   

6.
中韩两国早在3000多年前就开始了友好往来,特别是两国建交后,中国国家馆与韩国各图书馆的文献交换呈现出良好趋势,而韩国“中国学”文献的交换又是中国国家图书馆非常重视的一项业务工作。在此,做一个历史的回顾与展望,这对了解韩国“中国学”发展的脉络,做好今后的交换工作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7.
“占有”作为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普遍性心理现象,展现了粉丝与明星之间情感关系的重要面向。粉丝的身份伴随着“心理所有权”的产生,深刻地影响着粉丝的情感实践。本文从粉丝心理所有权切入,通过访谈22名粉丝,探究明星粉丝心理所有权是如何动态地生成并进而通过影响行为进行表达。研究发现,这种认知情感结构体现为粉丝对于明星及其符号体系的占有欲,并通过“双重过渡”的行为逻辑外化出来,由此推动粉丝消费行为和粉丝公民行为的产生,促进一种占有的情感实践。  相似文献   

8.
闵大洪 《新闻世界》2008,(7):104-104
草根媒体是一个人人可以参与的媒体,特别是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一人一媒体”、“所有人向所有人的传播”的局面得以实现。如韩国的网站Ohmynews,创办人吴连镐打出“每个公民都是记者”的口号,开放公民注册担任记者,到2004年已拥有4万多名公民记者,他们活跃在韩国乃至世界各地,通过互联网向网站提供文字稿件、图片或影像资料。强大的新闻自采能力使之成为韩国最具影响力的新闻媒体之一。  相似文献   

9.
《国际先驱导报》发表了一组名为《中国人误读的世界》的报道,列举了一些被中国人“误读的世界”。比如“伊朗人恨死美国人”“韩国人爱国不买日货”等。对于这些误读,《国际先驱导报》评价说:当“世界误读中国”为国人义愤填膺时,人们却可能忽略了自己也在某种程度上误读着这个世界。  相似文献   

10.
伴随互联网技术和移动技术的迅速发展,火爆的韩国综艺节目也随之迅速涌入地球村的各个角落,引发网民的关注和热议,吸引了大量粉丝.研究韩国综艺节目在俄罗斯的互联网传播情况,有助于我们把握域外节目的传播策略,加强自身的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1.
1997年,韩国电视连续剧《星梦情缘》在中国香港首播引起轰动,从而在亚洲触发了多年升温的“韩流”热潮。2005年9月1日,湖南卫视在黄金时间播出曾在韩国和中国台湾、香港地区创下平均50%的收视奇迹、激起无数民众争相观看的韩国电视连续剧《大长今》,将“韩流”推上了又一个巅峰。随着韩剧进口的激增,中国传媒、影视界和国人无可回避,惟有反思:对于《我的野蛮女友》、《大长今》之类韩国影视剧的热播,这类影视剧到底是如何生产出来的?它给中国影视剧带来了怎样的反思与启发?一、韩国影视剧对国产影视剧的冲击及中国影视剧传播现状韩国从1997…  相似文献   

12.
阴艳  付妍妍 《传媒》2019,(12):20-22
近几年,韩国受众对中国作品的态度正发生着细微改变。中韩影视交流进一步加深,拓宽了传播渠道,一些优质的电视剧、合拍电影作品在韩国的接受效果可圈可点。韩国受众逐渐接受、欣赏,并分享中国影视作品。越来越多的韩国受众被中国影视明星、影视作品吸引,他们甚至聚在一起欣赏中国电视剧,热情程度不输韩流粉丝。  相似文献   

13.
近些年,以韩国文化为代表的韩国式的社会生活方式席卷中国大地,掀起了一轮一流行风潮。作为“韩流”推手的大众传播媒介,在此过程中通过物的符号意义和文化的载体身份,将消费主义文化理念诠释得淋漓尽致。其运作对“韩流”现象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国人视野的转变。传播内容的消费性倾向以及人们阅读方式的变化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吴洋 《声屏世界》2016,(1):50-52
韩国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开始开始实施“文化输出”政策,将文化产业作为缓解经济低靡的战略。韩国影视文化产品的海外市场进出开始活跃,“韩流”的影响力扩散到中国,韩国影视文化产品成功进入了中国市场,并占据一定席位。本文以S.M、 JYP、 YG三大娱乐公司为例,分析韩国影视文化产品在中国市场的成功经验和发展近况,了解韩国文化娱乐企业在中国市场的营销战略及其带来的影响力,希望能给中国的相关产业带来理论和实务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5.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迭代,虚拟偶像的传播范围及影响力也在逐渐提升,其逐渐扩大的粉丝群体成为不容忽视的研究对象。本文基于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以虚拟偶像洛天依为个案,探究虚拟偶像洛天依粉丝的情感互动行为的类型、情感互动的过程,以及情感互动后粉丝所产生的与虚拟偶像之间的情感联结。  相似文献   

16.
李佩佩 《青年记者》2017,(32):98-99
“日食记”用户心理需求分析 “日食记”为上海罐头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旗下美食类自媒体品牌,自2013年年末起以美食与猫的治愈系短视频走红网络.目前微博粉丝839万,微信粉丝近百万,在优酷、爱奇艺、芒果TV等门户网站的视频累计播放量过亿.在千万自媒体中,凭借着优质的内容输出和粉丝影响力,“日食记”有其独特的魅力.为调查用户心理,笔者通过问卷星发放200份问卷,收回122份.在122份问卷中,有37.7%即46个人看过“日食记”,也就是平均10个人有3.7个人关注过“日食记”.笔者结合问卷,分析了“日食记”用户的心理需求如下: 1.接近性心理需求.在中国,吃是永恒的话题.无论社会如何变迁,美食社交是人们社会互动和社会交际的一个重要手段.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各种美食分享推荐和美食APP的火热提供给网民一种新的交流方式.  相似文献   

17.
《传媒》2016,(4):6-7
@尹鸿:在“互联网+”的时代,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电视?我个人认为,当今电视必须符合网上扩散性的传播需求.电视传播应从过去一次性信息转变为再生产性信息. “互联网+”时代的电视发展,有5个关键词:第一是“粉丝”,广义的“粉丝”.为什么有“粉丝”,就是因为网络的特点,信息只有在网上更流通.同样一个节目,在不同的网站传播效果可能会大不相同.第二是话题性,在网络传播中,一个信息没有价值,但是集合在一起的信息有价值,这个话题性,就是互联网特别重要的传播途径.第三是争议性,在传播中也非常重要.第四是口碑,好的口碑,推动信息的传播.  相似文献   

18.
申林  高静 《青年记者》2020,(8):78-79
互联网语境下粉丝文化的嬗变粉丝,源自英文单词“fans”,我们一般认为粉丝指的是对某一名人明星或者某一文化现象的崇拜或者追捧而自发聚集起来形成的群体。网络赛博空间的发展,时间与空间的束缚和限制被彻底打破,受众表达思想交流情感的门槛大大降低,只要拥有一台电脑或者一部手机,粉丝之间就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交流,大众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随意使用网络空间与偶像互动。  相似文献   

19.
互联网在经历了两年的“冰河期”后,正在从无序走向有序,业绩不断攀升,预示着互联网正在重新崛起。业内人士在经过对互联网的反思后,也对互联网在社会与商业中的角色、互联网的未来发展方向有了新的认识。2003年9月25日,由中国互联网协会和数字中国联盟共同举办了主题是“互联网———泡沫后的崛起”的中国互联网浪潮论坛。本次论坛在产业、政府、社会之间搭建了沟通的平台,共同探讨了互联网的政策环境、商业模式等议题。与会的专家、学者以及IT界的领军人物在会上归纳总结了互联网泡沫后的新情况,规划了互联网今后的发展方向。一、透过泡…  相似文献   

20.
“周边”是韩国K-Pop产业中重要的构成部分,是由娱乐公司出品的、和爱豆相关的产品,包括应援棒、小卡、钥匙扣等等。缘于和爱豆的关联性,周边成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受到中国K-Pop粉丝的追逐。各大平台深度介入周边的移动之中,围绕周边移动形成的交流网络、物流网络和平台的“基础设施化”息息相关。作为中介的平台,连接、调度粉丝站(粉丝组织)/代购(以个体为主的运营)/代切(产业组织)、粉丝消费者、周边等人和非人的多元节点,融合线下交通、物流的“硬基础设施”,集结成一个动态的“行动者网络”。基于由平台为主导的移动系统,在不同粉籍的粉丝间形成新的关系联结,打破以爱豆为中心的固有粉圈的实践逻辑,生成以周边为中心的圈层形态和秩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