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数学交流虽然在我国数学教育界引起了一定的注意,但在具体数学教学实践中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据一项对小学课堂教学形式的调查显示:有80%的小学生没有或很少参与过以集体讨论为主的学习活动;有45%的小学生没有或很少有机会发表看法和不同意见;有一半左右的学生对课上没有把握的题目想回答,但担心答错;根本不想回答的学生人数比例从小学一年级的6%上升到六年级的19%左右,  相似文献   

2.
正数学交流,是用动作、模象、语言和符号等为载体,对数学的认识、情感进行表达、接受与转换的过程.1996年国际数学教育大会,把"教室中的语言与沟通"列为23个热点问题之一进行分组讨论.但我国学生数学交流状况不容乐观,据一项调查显示:一半左右的学生对课上没有把握的题目选择"想答,但担心答错","根本不想回答"的学生数随年级的升高而增长(从小学四年级的6%上升到初二、三的21%).现在的教育是建筑在"对话、交流、讨论"基础上的.因此,在实际的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3.
数学交流,是用动作、模象、语言和符号等为载体,对数学的认识、情感进行表达、接受与转换的过程.1996年国际数学教育大会,把“教室中的语言与沟通”列为23个热点问题之一进行分组讨论.但我国学生数学交流状况不容乐观,据一项调查显示:一半左右的学生对课上没有把握的题目选择“想答,但担心答错”,“根本不想回答”的学生数随年级的升高而增长(从小学四年级的6%上升到初二、三的21%).现在的教育是建筑在“对话、交流、讨论”基础上的.因此,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数学交流能力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笔者认为可以尝试以下几个策略.  相似文献   

4.
数学交流意识是数学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数学交流是通过听觉、视觉、触觉来接受他人的数学思想,再将自己的数学思想用动作的、直观的形式或数学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直觉的观念与抽象的数学语言、符号之间的联系。数学交流主要指的是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教材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小学教学要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智慧。因此。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要把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小学数学能力主要包括计算能力、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能够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形成都离不开语言表达与理解能力的培养,语言表达与理解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数学交流意识的培养。因此。培养小学生数学交流意识也应引起广大小学数学教师的重视。本文从三个方面浅述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交流意识。  相似文献   

5.
小学数学交流能力是在学生的数学思维相互碰撞、相互提升的过程中形成的。小学数学交流的过程也是学生思维共享的过程,更是学生构建数学知识体系的过程。小学数学交流能力的形成有赖于小学数学老师的培养。培养小学生数学交流能力要从强调交流作用、创造交流机会、教与交流方法、拓宽交流渠道入手。  相似文献   

6.
正数学阅读能力是数学学习中容易被忽略但又非常重要的技能。在学习新的知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都离不开数学阅读。因而,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加强对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一、目前小学生数学阅读的现状(一)不能准确、连贯地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许多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往往不完整,断章取义;书写解题过程时条理杂乱,主次不明,无法准确完整地使用数学语言来表述。小学生平时很少阅读数学课本。由于学生  相似文献   

7.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单纯的计算题,学生很少出错,但如果是看图题或解决问题即应用题,一部分学生能列对算式,如果再让学生说说他们的思路或讲一讲做题的过程,就只有极少数学生敢举手说了。敢举手回答的学生往往也是词不达意或根本不会回答。究其原因.一方面反映出小学生说话的心理素质差,缺乏敢说的勇气,[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考试周刊》2021,(54):82-83
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与交流能力是推动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全面发展与进步的有机组成部分。文章立足于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从"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提升小学生数学表达与交流能力""创设包容的数学课堂氛围,提升小学生数学表达与交流能力"以及"合理开展小组合作讨论,提升小学生数学表达与交流能力"这三个方面入手,针对数学核心素养背景下提升小学生数学表达与交流能力这一主题进行了初步分析与探索。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小学生在解答数学应用题时考虑问题真实情境的实际状况,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对城乡两所小学的198名五、六年级学生进行了数学应用题解题测验。研究结果表明:(1)被试在解答数学应用题时能够考虑到问题真实情境的人数比例约为38.3%,做出常规回答的人数比例为54.5%,后者显著高于前者(χ^2=5.564,p〈.05)。(2)六年级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比五年级学生能更多考虑到问题的真实情境(χ^2=4.616,p〈.05)。(3)改变问题的设置形式后,原来按常规回答的学生中,约有25%在解答变换模式的同一道题目中考虑到了问题的真实情境。(4)不同题目,学生的反应存在一定差异,但总体来说学生对不同类型的题目(无关条件题目,条件不充分题目)的回答情况还是存在一致性的。  相似文献   

10.
数学表述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的一种手段,也是教师评价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和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目前,小学生问题解决中数学表述的状况是:不同年级学生采用表述类型的倾向性不同,数学语言的掌握程度是影响学生数学表述的根本原因.而小学数学表述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包括:教师对数学表述的重视程度一般,数学表述教学质量不高;学生存在数学语言理解和转换障碍,数学交流能力有待提高.认清数学表述教学的价值、理清数学表述与数学语言和数学交流的关系、构建小学数学表述教学模式,对培养小学生数学表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良好的课堂交流能力有利于学生新知的学习和思维能力的发展,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课堂交流能力往往会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降低。到了初中三年级,愿意在课堂上发言的学生就己经不多了。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随着年级的升高,教学内容的难度逐渐加大,有些教师认为让学生过多地回答问题会耽误时间,因此要求学生课堂回答问题的机会明显减少。二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多数学生的性格逐渐变得内向,失去了天真的率性,情绪逐渐变得敏感起来,虽然内心想表现自己,但又有些害羞。三是随着年级的升高,学习成绩“两极分化”现象有所加重,“学困生”人数增加,影响了正常的课堂交流活动。四是课堂上教师不正确的心境,导致教师把提问变成拷问、责罚学生的手段。在这种施教方式的长期影响下,学生回答问题不好或错误时,自己会有一种。负罪感”,因此在回答问题时总是战战兢兢,背负沉重的心理负担,不能畅所欲言。五是有些教师设计的问题没有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脱离学生的实际水平,导致学生回答困难;或者是提出问题的时机不佳,影响了学生的回答;或者是问题不够具体、不够明确,学生无从回答。  相似文献   

12.
<正>2014年初,笔者和本县24个初一年级学生在英国牛津大学交流学习期间,发现学生很少与英国人主动交流,甚至有少数学生躲避交流。调查原因,是学生不自信或者不具备自由交际的能力,听不懂地道英语。这种只是具备语言知识而缺乏交际能力的现象在许多学校是普遍存在的。这种现象引起我们对课堂教学中师生交流的思考:一般来说,教师与学生课堂上的交流是不平等的,教师掌握主动权,学生被动。而且,教师提问后,由于与学生距离太靠近或者不耐心等待学生的思考而导致学生回答失败,会影响或挫伤学生交流积极性,久  相似文献   

13.
一、调查的结果最近笔者与政教处一起在本校作了一次有关师生交流情况的调查,结果令人吃惊:有68%的学生害怕与老师交流,76.4%的学生“很少、从来没有或想找但不敢主动与老师说话”。2003年7月10日《中国青年报》也报道了《知心姐姐》杂志对8省市227名中小学生的调查,结果大致相  相似文献   

14.
课堂数学交流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数学教学过程必然伴随着数学交流,数学交流的重要性已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但首次把“数学交流”作为学校数学教育的目的而明确提出的,是美国数学教师理事会(NCTM)1989年制定的((NCTM美国学校数学课程标准与评价标准》,这份文件将学校数学内容分为解决问题、数学交流、数学推理、数学联系四条线索,并详细制定了从幼儿园到12年级各年级对数学交流的教学要求与评价标准.英国在1989年制定的“国家数学课程文件”中也提出:“数学活动应能够使得学生进行数学交流,在应用数学中注意数学交流”;在1995年修订的国家数学课程文件中,有一项教学目标是发展数学语言,并将数学交流贯穿于四个学段.日本的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能够“数学地表示、表达”;法国在教学大纲中提到,使学生“能明确地表述”,“使学生在书写和口头交流方面形成清楚的习惯”.此外,在澳大利亚、荷兰、新加坡等国家的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中,都把“数学交流”作为了一个重要的课程目标。  相似文献   

15.
运用大陆地区义务教育阶段三年级和八年级学生大规模数学学业测验数据,抽取31个省(市、自治区)140个区县的38312名三年级学生和21105名八年级学生,2008位小学数学教师和1648位初中数学教师,1184位小学校长和597位初中校长,对大陆地区义务教育数学学业水平达标情况进行分析,并通过建立多层线性模型探讨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因素。结果显示:(1)大陆地区义务教育数学学业水平达标程度较好,分别有高达86%的三年级和80%的八年级学生达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学生在“问题解决”维度的达标程度低于“知识技能、数学理解、运用规则”等维度,三、八年级分别有1/4和1/3学生没有达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2)不同群体(东部、中部、西部,城市、县镇、农村)之间的学业水平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三年级更为显著。(3)小学生数学学业差异中有54%来自学校间的差异,中学生数学学业差异中有29%来自学校间的差异。(4)造成学校间数学学业成绩差异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在学生层面,中小学都一致的表现出学校的人文因素(师生关系和学习者自信心)对学生数学成绩影响较大;在学校层面,小学阶段“学校归属感”对学生成绩影响较大,而在中学阶段,学校归属感同样对学生成绩有着较大影响,但教学方式对学生成绩影响更大。(5)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提高学生数学学业水平,教师应努力改善师生关系、尊重每一位少年儿童、增进学习者自信心;学校需要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促进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中学阶段提高教师专业水平能力、改进教师教学方式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6.
快乐学数学     
<正>前不久,一项调查引起我的深思:"小学生作业时间是否符合规定?"共计208人投票。投票结果显示:"符合,学校作业量很少。"选项有35人投票,占17%。"不符合,略微超标。"选项有72人投票,占35%。"不符合,严重超标。"选项有101人投票,占49%。由此可见,学生的课业负担有多重。虽然教育部有明文规定,小学一、二年级学生不留书面家庭作业,三年级学生书面家庭作业总量每天不超过30分钟,四年级  相似文献   

17.
徐小军 《考试周刊》2011,(87):215-215
小学科学课由于学科的特点是许多小学生特别感兴趣的一门学科,教师都希望学生在课堂上踊跃发言,各抒己见,但现实的课堂上一部分学生几乎从不举手主动回答问题或提问,这一部分学生在不同的班级中人数或许不一样,但群体相对固定。针对这一现象,我对所教的小学四年级6个班级(总计288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相似文献   

18.
为深入了解农村小学生数学学习焦虑的现状,本文采用修订的《小学生数学学习焦虑量表》对甘肃省平凉地区四所农村小学的454名小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小学生数学学习焦虑整体适中;四五六年级的小学生在数学学习焦虑上呈现出"Λ"字形发展趋势,五年级是小学生数学焦虑上升的一个转折点和关键点;各年级女生数学焦虑显著高于男生。学校和教师应高度关注小学生数学焦虑的年级发展趋势和性别差异,提高学生尤其是女生的课堂参与性,降低学生数学焦虑。  相似文献   

19.
<正>小学数学作为小学阶段的重要科目,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小学数学课堂中,问题的提出与回答是小学课堂的必要环节,在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数学兴趣等方面都有着重要意义。一、学生在数学课堂回答问题的现状数学作为一门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在小学阶段属于小学生必学的基础科目。在实际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向学生提问问题,学生回答问题,本身就是一个知识  相似文献   

20.
美国《中小学数学课程与评价标准》明确地将数学交流作为课程目标之一,把学会交流作为学 生有数学素养的标记俄同在数学交流方面也作J一些有益的探索。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呢?l.问答式。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一人回答或集体回答的交流方式是问答式。采用这种交流方式时,教师提的问题一般较容易,主要用在巩固概念、法则等教学之中。例如,教了"分数基本性质"后,教师可出示判断题:"F列计算中,是否有错误?若错了,说明理由。()亏一六Z(2)亏一六;(3)十一生。"这里主要考察学生能否用语言说清楚分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