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声画对位”是指声音和画面围绕同一新闻内容,在各自独立表现的基础上又有机结合的表现形式。这种形式是我国各级电视台的新闻广泛采用的一种声画组合关系。“声画对位”的特点是利用声音画面不同步产生的信息差距,调动人们视听感知通道的“注意力”,引起声画信息迭加联想,加大感知深度。  相似文献   

2.
前言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是人们交际的手段。人们接受语言的时候,不限于感知视觉的文字符号和听觉的声音流,而是通过它们来接受词语所负载的以观念形式存在的事物本身。从而人们彼此间传达他们头脑中所反映的东西,交流思想。对于接受者,听觉和视觉,即接受有声语言的表达与书面语言的表达,有很大的不同。同样的文章,印在纸上的一个个字符相当于说出的一个个字音(汉语)。而有声语言的表达在字句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明暗虚实等方面可以发生无  相似文献   

3.
立体声技术已经有近30年的历史。多年来,许多学者对声源作立体声拾声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发现它除了涉及电声学、音乐声学领域以外,尤其与心理声学关系密切,其中最主要的一项,是人们对声音方位感知的机理,以及几个声音的相位、强度关系与听音主观评价的连系。  相似文献   

4.
杨丽莎 《新闻前哨》2003,(10):60-60
在新闻节目形式和质量不断发展的今天,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到了声音在新闻中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 早期新闻节目的一个重要传播方式就是广播。这种靠声音的传播来作为媒介传递信息的方式一直持续到了21世纪的今天,可见  相似文献   

5.
陈义 《声屏世界》2017,(9):31-32
播音主持是声音的艺术.播音员主持人在播音主持实践中对声音之美的感知需要美感意识,美感意识是贯穿播音主持创作全过程的感知状态.播音主持是抽象的思维活动,积极的美感意识能激发创作者的感知力,提高创作者的表现力,能调动声音的潜能、提高声音的魅力,增强作品的传播效果.美感创造能力是一名播音主持工作者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  相似文献   

6.
胡凡 《新闻前哨》2005,(9):69-70
广播节目主持人的形象,虽不同于电视主持人的形象那样直观,但同样具有“可视”性。它是指人们通过声音可感知的形象,是在听众心中形成的立体的形象,是主持人的一种知名度。它包括主持人的社会形象、语言形象、思维形象和人格形象。因此,合理地把握看不见的微笑,用声音塑造在听众心中良好的“可视”形象,对广播节目主持人来说,显得尤为重要。用声音塑造形象,意味着主持人不只对自己负责,更要对电台负责。因为主持人赖以存在的节目及其形象是电台精心  相似文献   

7.
满都拉 《军事记者》2013,(11):64-65
国际报道为本国读者提供了一个了解世界的窗口.自地理大发现以来.人们所能知的外界环境变得越来越广阔.尽管有现代交通与通讯工具.人们也难以时时事事亲身接触.新闻报道特别是国际报道弥补了这一缺陷.将人们感知的触角延伸到了世界各地。  相似文献   

8.
广播剧是广播文艺节目中的一朵绚丽之花,是纯声音艺术作品。声音靠电波为传播媒介,是受众只能从听觉中才能感受到和欣赏到的艺术,被人们称为“看不见的戏剧”。广播剧有自己的技巧———声音语言。没有对广播剧声音特点的了解,不懂得这门语言艺术,搞好广播剧是不能想象的。为此我们需要对所从事的艺术有一个可能性的了解。广播剧还有一个其他戏剧门类都不具备的特点,那就是听众会通过剧中的声音不自觉地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产生丰富的联想和视象,这就大大加强了广播剧所要表现的广度和深度。声音能塑造各种各样的人物和空间,实实在…  相似文献   

9.
马兵 《青年记者》2008,(8):113-114
身陷互联网时代,各种网络即时通讯工具和网络互动方式以漫卷之势影响着每一个人、每一个行业,挑战、改变和更新着人们传统的沟通方式。千里之外发生的事情,人们不但立刻能知晓,而且立刻能读到文字、听到声音、看到图片。  相似文献   

10.
舒坤伦 《大观周刊》2011,(41):144-144
朗读,其实就是声音清楚、响亮地读出来,也可以说是将没有声音的书面语言转化成有声语言的创作活动。朗读训练,是一种比较传统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地让学生在感知言语声音的同时,真正地理解、领悟书本语言。  相似文献   

11.
巩明 《记者摇篮》2001,(10):31-31
广播媒体是一种声音媒体,也是广告信息传递最快的媒体之一。由于广播媒体同时还具有对突发新闻进行同步传播及不用文字做载体传递信息,适合不同文化层次的受众和极强的亲和力等优势,所以,广播媒体的广告经常被广告主及企业选用。这种以声音为主体的广告形式决定了广播广告只能通过对受众听觉的吸引而唤起人们的注意、兴趣和感知,从而发挥广告的作用。因此,广播广告的声音的魅力就显得格外的重要。  相似文献   

12.
胡立耘 《中国档案》2005,(10):56-57
自录音技术在19世纪出现以来,就以其独特的 方式在记录历史,在作为主流的书写文化体系之外提 供了另一种独特的视角。与文字记录不同,声音记录 是主要通过人的听觉器官来感知的信息资源,声音档 案与发声源(讲述者、演奏者及乐器等)、环境、时 间、场景密切相关,如一次演讲,一段演奏,具有惟 一性和不可重复性,因而,声音档案的直接性和保真 性使其弥足珍贵。声音档案能使历史鲜活地展现,让 不同时代的人们能倾听真实的历史之声,是文字记录 所无法企及的。  相似文献   

13.
广播是通过声音来传播信息的。“声音绘制色彩,声音绘制形象,声音绘制感情。”一篇好的广播新闻,必须做到声与情的有机结合,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声情并茂”。 如何做到声与情的有机结合,进而达到声情并茂的效果呢? 一、充分运用有情的声音直抒情感 俗话说:“听话听音”,“听其言,观其行”,“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些都说明声音本身表露情感,人们通过这些声音(包括人物语言和典型音响),可以体会到一个人的内心情感和一种场合的情感氛围,并受其感染。广播特写《点点热泪送老马》(中央台1995年12月3日《新闻报摘》)在反映企业家马恩华为保定一棉呕心沥血奉献一生的精神  相似文献   

14.
形象就是心理学中的知觉.即各种感觉的再现。人们通过听觉、视觉、味觉等感知事物.在大脑中形成一个关于事物的整体印象即知觉.就是“形象”。形象是人们对某一事物的感知,但它不是事物本身。形象受人们的意识影响.它不完全是感觉的。  相似文献   

15.
李海南 《传媒》2024,(3):99-100
<正>从口口相传到书信传递再到广播收听世界的声音,媒介的发展延伸了人类的感知空间。随着20世纪电视的发明,信息传播效率达到了新的高度。“地球村”的概念逐渐显化,人们在电视中接触到不同国家地区的文化习俗,认识到世界各地的名人轶事,信息不再被时间和空间阻挡和限制。从黑白电视到彩色电视再到互联网时代的数字化电视,随着技术的进步电视的功能愈发多样,其节目类型也拓展至新闻、文化娱乐、财经、生活、军事及教育等多领域,极大程度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但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国与国之间的联系愈加紧密,如何加强我国对外交流发声机制、  相似文献   

16.
远方的声音     
在云南的远方,你永远会感到有某种声音永不停息,有某种声音越过风和群山传来。这是河流的声音,云南人都知道,河流就在他们的周围。10年前,我在我的诗歌中写道:“在我故乡的任何一个地方,你都会听到人们谈论这些河,就像谈到他们的上帝。”河流对于云南,不是文明史上的象征,不是古代的传说,而是越过时间传布到你的生命中的轰隆巨响。  相似文献   

17.
广播是现代化的宣传工具,它通过无线电波传送声音,使用听觉语言即有声语言来进行宣传。广大听众通过听觉器官来感知语言,收听广播的内容。通过声音宣传,这是广播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18.
法东 《记者摇篮》2009,(7):75-75
电视声音和画面两大符号系统,一个作用于人们的听觉,一个作用于人们的视觉,虽然国内外理论界对电视中谁是“老大”的问题始终争论不休,但是我个人认为,声音和画面在电视中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补充,不分伯仲,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19.
陈树超 《东南传播》2021,(1):144-146
"声音景观"是近年来关于听觉文化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目前已然进入了诸多研究领域,为艺术传媒的思考提供了新的视角.纪录片的诞生与发展与人类学具有较深的渊源,引入听觉文化的视角,从具身性感知构建的思路入手,分析声音景观设计的具体方法,对研究地域文化题材纪录片具有一定程度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马兵 《青年记者》2008,(12):113-114
身陷互联网时代,各种网络即时通讯工具和网络互动方式以漫卷之势影响着每一个人、每一个行业,挑战、改变和更新着人们传统的沟通方式.千里之外发生的事情,人们不但立刻能知晓,而且立刻能读到文字,听到声音、看到图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