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山东新城王氏家族在极短的时间内由元末的一个默默无闻的平民之家发展为煊赫明清两朝的世家大族,然而却又在300余年后呈现衰败之势走向衰落,这其中包含诸多因素。通过从政治、经济、婚姻、教育四方面进行分析,可以探究其家族兴盛之因,继而又从内外部环境方面探微其衰落源流,进而为后世家族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王士稹是清代诗坛著名诗人,对清代诗风产生过重要影响.王士稹所在的新城王氏家族是明清时期北方地区著名的仕宦家族,其家族有着良好的门风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家族诗歌文化尤为兴盛.家族诗歌文化对王士稹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家族的文化风尚是王士稹“神韵说”形成的夙因.  相似文献   

3.
彭城刘氏家族指主要活动于南朝齐梁之际的刘绘、刘孝绰父子及其家族成员共七十人的庞大文学群体, 这一群体的文学活动与文学创作成就, 在南朝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与其他文学家族相比, 在这个家族的文学活动中, 出现了南朝最长的诗歌, 有别具风采的女性作家作品等。他们不但是文学创作的积极参与者, 而且, 作为家族群体, 他们具有与南朝世风相谐的家族文学因素  相似文献   

4.
东晋南朝望族琅邪王氏作家大多博学能文、多才多艺,善于运用辞赋的形式表现作家的艺术体验;受家族文化传统的影响,不少作家具有主动献赋、润色鸿业的赋颂意识;琅邪王氏辞赋创作具有渐趋整炼、益事妍华、丽而不淫的发展趋向。琅邪王氏的辞赋创作显示出东晋南朝时期望族心目中对辞赋文学正宗地位的重视及对辞赋文学唯美之风的追求。  相似文献   

5.
元代文学具有中国文学史上最广泛、最具代表性的文学家群体。元代文学的特色之一,是不同民族的文学家使用母语以外的汉语进行文学创作,形成双语文学现象。元代双语文学现象与双语文学家的出现,是社会和谐因素和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体现。从元代开始,来自北庭而在江苏落地生根的双语文学家族,如定居如皋的不花帖木儿家族(冒氏)、定居溧阳的楔氏等。蒙古别不花家族的不花帖木儿在诗歌创作方面有一定成就,高昌回鹘的锲氏文学家族先后出现了侯玉立、俟逊等诗文作家,为古代多民族文学格局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为元代文学和地域文化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6.
东晋南朝时期,士族社会不同家族往往世代通婚,交往密切.庐江何氏家族本为兴起于魏晋之际的"小族",及至东晋南朝,其家族门第不断上升,一个重要的因素便在于世代与琅邪王氏家族通婚和交往,得到了王氏权势人物的提携.特别是东晋王导扶持何充,使其位列宰辅,奠定了其家族门第的基础.萧齐时代,王俭对何氏家族人物多有表彰与提携.当然,这种家族间的通婚与交游,何氏代表人物也有帮助王氏的事例,从而影响到王氏家族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太原王氏与琅玡王氏均是中古时期著名的大族,在北魏中叶,两个家族先后都有支系流寓于北方。但相同的境遇,却没有相同的归宿。太原王氏北归支在南方主支覆灭的情况下,最终跻身于山东士族顶级门户,而琅玡王氏北归支则在短暂辉煌后,迅速归于寂寥。对于两王氏在北朝的殊途,前贤多有讨论,但在历史的迷雾下,仍有关键的节点值得探索。  相似文献   

8.
学术文化在家族内部世代相传、历久不衰,是汉晋时代突出的社会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文化世家成为国家政治的中坚和文化传承的主体。山东高平王氏是汉晋时代的文化盛门之一,如专就学术文化成就而论,可以与之相提并论者不多,是同期文化世家中最值得重视的个案之一。长期以来,学界关于高平王氏家族学术文化的研究集中在其重点人物王粲、王弼的研究上,一直未有对高平王氏家族学术文化作整体研究的成果面世。田汉云、秦跃宇著《汉晋高平王氏家族文化研究》从家族文化发展史的角度系统考察高平王氏家族及其家学,具有填补空白之功。本书既重理论,又重考据,发论必有考据做支撑,考据又以理论为指导,考证精审,持论公允。具体而言,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学术价值和鲜明特色:  相似文献   

9.
“永嘉之乱”给琅琊王氏政治带来了两个转折,一是其家族成员与朝廷政治之关系更加密切;二是西晋南渡后.琅琊王氏成为东晋政治的实际的操纵者。但琅琊王氏政治势力的急剧膨胀,不仅使其内部的部分成员比如王敦等人有了觊觎朝廷政权的野心,而且也引发了其他士族群体对琅琊王氏政治的猜忌与怀疑.这就使得琅琊王氏政治在朝廷裁限以及士族抵制的形势下艰难发展。但琅琊王氏政治之基础毕竟是根深蒂固,其家族政治统治在整个东晋政治进程中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东晋南朝时期,琅邪王氏众多家族成员都崇佛,佛教对其文学创作从思想到题材、风格,从诗歌到辞赋、散文等多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影响,产生了不少优秀作品。但总的来说,其时佛教文学尚处于发展阶段,尚不够成熟,像后世那种抒发对佛理深刻体悟并能与写景咏物浑融无迹的作品还较少见。  相似文献   

11.
太原王氏与琅砑王氏均是中古时期著名的大族,在北魏中叶,两个家族先后都有支系流寓于北方,但相同的境遇,却没有相同的归宿,太原王氏北归支在南方主支覆灭的情况下,最终跻身子山东士族顶级门户,而琅砑王氏北归支则在短暂辉煌后,迅速归于寂寥,对于两王氏在北朝的殊途,前贤多有讨论,但在历史的迷雾下,仍有关键的节点值得探索。  相似文献   

12.
现代通俗文学作家阵容庞杂,不乏渣滓,但依然有许多优秀的通俗文学作品。通俗文学满足了市民阶层的文学需求,与新文学互补共存。面对新文学家的抨击,现代通俗作家既有辩解,也有自我批评,为通俗文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并在新文学家的批评声中主动向新文学学习,以谋求改良。许多作品中的爱国思想和平民意识昭示了通俗作家人生的闪光之处。通俗作家不都是封建遗老遗少,也有许多受西方思想影响乃至革命志士。通俗作家对自身积极有价值的作品,作过建设性的评论,反对因人废文。在通俗性的倡导方面,通俗作家比新文学家有明显的进步。当然,也有一些通俗作家对新文学存门户之见,颇多偏激之词,还有一些言行不一,不值得称道。  相似文献   

13.
魏晋南北朝作为一个大分裂、大融合的特殊时期,在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文学的发展也呈现出了异样的特点,进行文学创作的作家逐渐家族化,出现了以王氏、谢氏、袁氏、张氏、颜氏、何氏、范式、沈氏等为主的作家家族。这些世家大族因其显赫的政治地位及世代沿袭的家族文学氛围,培养出了众多的文学大家;另一方面,它们的存在也推动了魏晋南北朝文学的传承和发展。并为后代文学提供了一系列理论性的指导,为隋唐文化大繁荣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元代社会前期,杂剧成为戏曲走上繁荣之初的主要创作形式,北方的戏曲作家多结群创作,其中,山东作家群成为当时一个影响颇大的群体。山东作家群所作剧作,题材表现多样,部分存世早期作品鲜明地表现出元蒙高压统治下,文人儒家传统“济世”人生理想从热望走向幻灭的痕迹;后期作品流露出道家“元待”的消极思想。元代山东作家群由儒而道的思想流变,不仅在元代具有典型性,也生动地反映了中国古代文人精神世界的动态。  相似文献   

15.
三槐王氏家族是宋代历史上簪缨相继的名门望族,有宋一代,三槐王氏子孙族人相继入朝为官,仕宦人数众多,其中不乏爵高位显者。宋代三槐王氏家族的崛起和兴盛不是偶然的,而是呈现出与宋代社会文化环境相适应的时代特征,其家族成员正是在宋代偃武兴文、科举制度发展和门阀宗族崩溃这个时代的大环境下,通过科举入仕、勤奋好学和个人的才识、家风的清正,以及与“近世典章宦族”和科举新贵的联姻,而逐步发展为宋朝名门望族的。  相似文献   

16.
山东作家张炜作品众多,二十年完成了《你在高原》十卷本,2011年获了中国文学的最高奖——茅盾文学奖,作品内容丰富,既有幸福的主题,又有悲剧的主题,还有大自然悲剧的主题。张炜塑造了道德的男性形象,又叙述了海边打工者的困难。  相似文献   

17.
唐代是河南文学发展最为辉煌的时期,河南籍作家如林,大家辈出,作品异彩纷呈。通过对河南籍作家群体的统计与分析,可以发现作家群体生成的一些特征,一是时间跨度上始终呈现强势分布,从初唐到晚唐五代作家数量多,但不均衡,以盛、中唐居多;二是地域性明显,作家主要集中在具有深厚的文化历史背景和优越政治经济条件的洛阳和郑州;三是有着明显的家族承传性,有些家族产生多位甚至几十位作家。文士籍贯为我们考察地域文化生成和特征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参照物。  相似文献   

18.
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加拿大作家艾丽斯·门罗是"当代短篇小说大师"。门罗作品内容多源于自己的生活,其小说堪称时间和记忆的艺术。通过记忆书写演绎叙事个体记忆选择、家族群体记忆追寻,表现自我独立成长和地域群体认同意识,探究记忆书写重构的本质。门罗在时间与记忆中穿梭,建构了自己完美的作家人生。  相似文献   

19.
河南文学在唐代达到了鼎盛,出现了众多的大家和杰出的作品。究其原因,政治文化中心的重要地位激发了作家的创作热情;文学底蕴的深厚奠定了厚积薄发的基础;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促进了文学的创作与交流;众多又各具风采的文学家族使创作队伍规模壮大;文坛领袖的提拔、引导提升了河南作家的地位与创作水准。  相似文献   

20.
王氏家族是北宋临城的名门望族,族人王鬷进士及第,官至参知政事、知枢密院事。王氏家族的兴起和北宋时期独特的社会历史环境密切相关。宋朝重文轻武,以科举取士为主要选官方式。社会各阶层都重视科举,平民寒士甚至视科举为改变自身及家族命运的唯一选择。王氏家族就是在此历史背景之下发展起来的。依据新近出版的《北宋临城王氏家族墓志》,结合宋初科举大发展的历史背景,详细论述了科举仕宦与王氏家族兴起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