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数量间的关系一定 ,或利用明显的特殊方法来解答的应用题 ,称为典型应用题。典型应用题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既是重点 ,又是了难点。那么 ,如何突破这个难关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采用模式训练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所谓模式训练就是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典型应用题的特殊类型 ,按照一定的结构模式 ,列出算式进行求解的训练。一、求平均数应用题已知几个不相等的同类量和相对应的份数 ,求平均每份是多少的典型应用题 ,叫做求平均数应用题。解答这类应用题的结构模式是 :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例1 :一个工程队头两天每天修路8小时 ,每小时修路9米 ,…  相似文献   

2.
较复杂的求平均数应用题与简单的求平均数应用题一样,其基本数量关系反映在总数、总份数和平均数之间,变化形式大量地表现在总数和总份数之中。教学时不能只满足于学生记住公式“总数÷总份数=平均数”,机械模仿例题解法解题,而应抓住求总数和求总份数这两个关键,充分揭示题目  相似文献   

3.
求平均数应用题是在除法简单应用题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归纳起来说,现行小学数学教材中,求平均数应用题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简单的求平均数应用题;一类是较复杂的求平均数应用题。 一、简单的求平均数应用题 简单的求平均数应用题就是已知几个不相等的数量及其相对应的总份数,求平均每份是多少。如:育才小学五年一班学生分成5个小组植树,每个小组植树分别是84棵、76棵、82棵、78棵、80棵,求平均每个小组植树多少棵? 象这样简单的求平均数应用题,在小学数学中较为常见,在实际生活中的用途也非常广泛,并且对刚刚  相似文献   

4.
从某种意义上讲,一堂课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问题设计。教一道较复杂的求平均数问题的应用题:“一个采煤队在一周前3天平均每天采煤15吨,后4天平均每天采煤20吨,这个采煤队这一周平均每天采煤多少吨?”如果我们过早地讲出“总数量÷总份数=每份数”、“总数量与总份数要对应”,然后提出问题:“题目告诉我们‘总数量’了吗?怎么求呢?告诉了我们‘总份数’了吗?怎么求呢?”等等。这种从现成结论出发所引出的问题与讨论,只能  相似文献   

5.
统计思想不啻在求平均数应用题中渗透着,若辅以其它应用题的教学,将有助于探求中间问题,分析数量关系,优化计算方法,提高应用题的教学质量。 一、统计思想在求平均数应用题中的渗透。 在简单的求平均数应用题的教学中,着力于建立平均数的概念,使学生懂得 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更要狠抓问题中具体的平均数实际含义的理解。比如所谓“这组同学的平均身高”指的是“这组同学的总身高”除以“这组总人数”所得的商;又如所谓“敬老院老人的平均年龄”指的是“这个敬老院老人的年龄总和”  相似文献   

6.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和“求一个数里面包含有几个另一个数”三种简单应用题的数量间的关系是: 每份数×份数=总数总数÷份数=每份数总数÷每份数=份数解这三  相似文献   

7.
一、说教材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数学第八册第四单元“简单的统计(一)”例2编排了“求平均数”的内容。在人教版教材中,“求平均数”是作为一类除法计算应用题来编排的,教学时,一般都是通过教学求平均数应用题,概括出求平均数的基本数量关系式:总数÷份数=平均数,再运用这一数量关系式解答相关应用题,培养学生分析、解答这类应用题的方法与能力。苏教版教材中,这部分内容编排在“简单的统计(一)”单元内,这样编排促使我们教师必须领会编者的意图,在教学中要有新的思考。求平均数是统计的基本方法之一,小学数学里所讲的平均数一般是指算…  相似文献   

8.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我们的数学教育必须重视数学应用的教学,将应用意识的培养和应用能力的发展放在重要的地位上。”小学数学课本中,从一年级的简单应用题开始,就出现了条件和问题的匹配练习,中、高年级复合应用题中的按两个量求未知数,则要根据两量之间的对应关系,才能找到解题的突破口。又如平均数应用题无论简单还是复杂,学生记住了总数量与总份数之间一定要相互对应,求得平均数才能正确无误。进入分数、百分数、工程、比例应用题的学习,对应思想更是解题的关键。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对应思想,对提高学生应用题的解答能力…  相似文献   

9.
“每份数×份数=总数”这一数量关系式,我们认为在教一步计算的乘法应用题时,学生易于理解。但是进入二步计算应用题学习时,就显得不如用“每份数×份数=几份数”的数量关系式好。其理由是: 1、用“每份数×份数=几份数”这一数量关系  相似文献   

10.
求平均数应用题的特点是,已知几个不相等的数,要移多补少,使它们完全相等而总数不变,求所得的一份数是多少。其基本数量关系是“总数÷总份数=平均数”。教材按两个层次分别安排了简单的和较复杂的求平均数应用题。教学简单类型时,应注意下面几点。一、依靠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理解新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发展他们的思维  相似文献   

11.
<正>除法根据除得的结果,可分为“等分除”和“包含除”。“等分除”就是在平均分配一些物品时,已知分成的份数,求每份物品的个数,也就是说,除得的结果是每份物品的个数。用式子表示为:总数量÷分成的份数=1份的数量(也就是“平均数量”)  相似文献   

12.
教学设计(一) 教学内容:第九册第42页例3。基本方法:引导学生自己探究。一、准备和引入 1.(口答)求下列各平均数必须知道什么条件?(1)一块地的粮食平均亩产量。(2)从甲地到乙地,一辆汽车行驶的平均速度。(3)求某学生一次期末考试中语文、数学、英语三科的平均分数。 2.解应用题(挂出小黑板) 育红小学五·一班45人去工厂糊纸盒,一共糊了720个,平均每人糊几个? 学生解答后提问:这是什么应用题?它的基本数量关系是怎样的?从而引出求平均数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总数 总份数=平均”(教师板  相似文献   

13.
我们知道,平均数是一种重要的统计量数。但在过去,求平均数一直是作为一种典型应用题进行教学的。因此,从应用题由简单到复合的变化来看,通常认为它是“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一份是多少”的简单应用题的发展。从平均数的一般算法“总数÷总份数=平均数”的算理来看,通常认为平均数  相似文献   

14.
小学数学教材历来把平均数问题中的“算术平均数”称作简单的平均数,把“加权平均数”称作较复杂的平均数。教师在教学中一般都是以认识平均数应用题的结构、学习解题方法为目的进行教学的,强调数量关系和问题结构的解题技能。教师偏重于解题技巧的指导,使学生从应用题的结构上获得解题的方法。在这样的教学中,尽管教师对于较为复杂的求平均数应用题的解题方法给予了详尽的指导和大量的练习,但仍有些学生会找错总数的组成数或总份数的组成数。虽然有些学生找对了总数的组成数或总份数的组成数,但也只是单纯地按照应用题的结构进行计算,根本…  相似文献   

15.
【教材反思】原通用教材中 ,“求平均数”是作为一类除法计算应用题来编排的。教学时 ,一般都是通过教学求平均数应用题 ,概括出求平均数的基本数量关系式 :“总数÷份数=平均数” ,再运用这一数量关系式解答相关应用题 ,培养学生分析、解答这类应用题的方法与能力。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 ,这部分内容被编排在“简单的统计(一)”单元内 ,这一变化促使我们对“平均数”的教学进行了一番新的思考。众所周知 ,平均数是统计工作中常用的一种反映研究对象某一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数据。其统计性、代表性的特征反映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大量随机…  相似文献   

16.
巧解平均数     
<正>解答平均数应用题的关键是要求出总数量和总份数,然后再根据“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或“平均数×总份数=总数量”这个数量关系式来解答。【例1】有7个数的平均数为8,如果把其中一个数改为1,这时7个数的平均数是7,这个被改动的数原来是几?【思路导航】改动前,7个数的平均数为8,这7个数的总和是8×7=56;改动后,7个数的平均数为7,  相似文献   

17.
一、说教材1.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及意义:本课时内容是在以前学过的“求平均每份是多少”的应用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属于教学简单的求平均数应用题(大都在整数范围内),为教学比较复杂的求平均数应用题(大都在引进小数后)奠定基础。从教改的趋势看,它倾向于把平均数应用题与统计初步知识结合起来教学的。  相似文献   

18.
平均数问题是小学典型应用题中的一种,解题思路是先把几个已知数量合起来,算出总数量,再分成相等的几份,求出每份的数量。它的基本数量关系式为:总数量&#247;总份数=平均数。其实,我们还可以采用另一种方法解答,即先确定一个标准量,把其他的数量同标准量作比较,运用移多补少的思想,求出平均数。通常  相似文献   

19.
我校附小李文英教师的一堂求平均数应用题复习课,设计新颖,效果良好,获得了听课者的一致好评。现将其简要评介如下。基本训练教师出示两个题目:①小朋友收集废纸,小华收集了17公斤,小明收集了12.3公斤,小勇收集了22.6公斤。他们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公斤?②求3791、3793与3795三个数的平均数。学生列式解答后,教师启发他们用“移多补少”的办法,再解出了第②题。小结时,教师指出:求平均数的应用题,一般解法是“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但在特殊情况下,采用“移多补少”的办法更为简便。〔评:这两个题目的练习,突出了求平均数的基本思路——移多补少,也突出了这类问题的数量关系,注意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并为下面的复习作好了孕伏。〕  相似文献   

20.
复习内容: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总复习第44—49题。复习目的: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求平均数的方法,会解答求平均数的应用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复习过程:1.找一找下面各题的数和相对应的份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