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6 毫秒
1.
维克多·雨果简介维克多·雨果(1802-1885),1802年2月26日生于法国贝尚松省的军人家庭。父亲曾随拿破仑转战南欧,后来宣誓效忠波旁王朝,母亲信奉旧教,是王室的拥护者,这对雨果产生了较大的影响。11岁时,雨果随母亲来到巴黎,住在古老的修道院里;中学时代,开始写诗,而且立志“成为夏多布里昂,否则别无他志”。18世纪20年代,雨果政治上从保皇主义转到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文学上从古典主义转到浪漫主义。1827年,他发表了剧本《克伦威尔》和序言,完全站到了浪漫主义一边。1831年,雨果发表了著名的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这是他的第一部杰出的小…  相似文献   

2.
十九世纪法国伟大作家、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维克多·雨果(1802——1885)逝世100周年快到了。在纪念雨果的日子里,笔者在这里粗略地谈谈其代表作《悲惨世界》的创作方法,以及与之有关的问题,就教于同行和读者,参加对雨果的纪念活动。维克多·雨果是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作家,这大概是世界公认的。但是其代表作《悲惨世界》是一部怎样的作品,是浪漫主义作品,还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作品?目前在我国说法不一。有的说:“《悲惨世界》是一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作品。”其理由是“小说的很多章节,闪烁着现实主义的光辉,如冉·阿让被迫害的经历,芳汀的悲惨命运,以及滑铁卢战役,1832年巴黎的街垒战等,都写得比较真  相似文献   

3.
沈毅 《阅读与鉴赏》2007,(12):58-60,80
1831年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出版。它是雨果浪漫主义小说的代表作,是作者的“美丑对照论”的实践结晶。  相似文献   

4.
雨果浪漫主义创作的核心是对照原则的充分运用和体现,其代表作《巴黎圣母院》在人物形象、爱情世界以及情节环境等方面大量运用对照描写手法,凸显了雨果浪漫主义创作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5.
维克多·雨果(1802—1885)其所以成为法国浪漫主义文艺运动的领袖、浪漫派的灵魂,不仅因为他撰写了许多浪漫主义理论著作,指导了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更重要的还在于他创作了一系列浪漫主义的诗歌、戏剧和小说,给法国浪漫主义提供了丰富的艺术经验。在雨果的浪漫主义小说创作中,《巴黎圣母院》是一个典型的艺术范本。它具备着雨果浪漫主义创作的一切要素,鲜明地反映了作者的浪漫主义文艺观。  相似文献   

6.
法国文学家雨果《巴黎圣母院》这部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长篇巨著,带给了人们思想上的震撼,并且该部著作的艺术价值也具有一定的高度.在《巴黎圣母院》一书中,雨果将《克伦威尔·序言》中所提出的“美丑对照原则”积极运用其中,将人的“美”与“丑”所象征的二元性进行充分表达,从而使《巴黎圣母院》一书在突出人物特性的同时,也将人物所表达的精神实质进行展现.文章就这一问题作出简单的概述,以期对《巴黎圣母院》中的人物进行认知.  相似文献   

7.
雨果:浪漫主义的领袖维克多·雨果(1802-1885),法国诗人、小说家、剧作家,法国最重要的浪漫主义作家, 法国文学史上最具才华的作家之一。《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是雨果最著名的小说。雨果几乎经历了19世纪法国的一切重大事变。1827年发表历史剧《克伦威尔》和《〈克伦威尔〉序言》,《序言》提出了系统的浪漫主义文学主张,被称为法国浪漫主义戏剧运动的宣言。  相似文献   

8.
雨果是法国浪漫主义领袖,其浪漫主义理论核心。就是对照原则。雨果对照原则的提出,以客观为根据,立足于现实,他指出诗人应以自然为模范,而自然,则是永恒的双面像,所以艺术应如实反映对立斗争的两个方面。雨果的对照原则,同时基于艺术的真实,艺术不是对现实原物不加考虑的摹仿,而是“一面聚物象的镜子”,要经过“艺术魔棍的作用”。雨果不仅在理论上提出了艺术对照原则,而且在创作实践中运用和奉富了这一原则,他塑造的恶美一体的形象,为我们提供了三点重要启示:须多侧面多角度地揭示人物性格;必须保持人物性格相对的稳定性和一贯性;必须遵守人物内部的“秩序”。  相似文献   

9.
“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这是雨果在《悲惨世界》中的名言。雨果,作为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他的胸怀比海洋和天空更宽阔。  相似文献   

10.
雨果被称为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其浪漫主义文学创作主张,轰动了19世纪欧洲文坛。在其浪漫主义文学创作主张中,“对照原则”是其美学思想的核心。文章结合他的创作实践论述了“对照原则”——理论基础、创作方式、艺术与思想魅力等。  相似文献   

11.
《巴黎圣母院》是法国19世纪著名积极浪漫主义作家维克多·雨果(1802—1885)的代表作,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浪漫主义小说的典范之作。这部长篇小说的成功得力于思想和艺术的多元性。以往的评论者多数只谈到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一些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典型形象是小说产生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却很少深入研究,作者的“美丑对照”的美学主张在《巴黎圣母院》的人物形象塑造上得到忠实的体现和产生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雨果曾说:“诗人的两只眼,一只盯着大自然。”’[1]、帕斯捷尔纳克就是这样一位诗人、小说家。在他的长篇小说《日瓦戈医生》中,有大量如诗如画的自然景物描写。这些描写与作品的思想、风格结合紧密,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体系。因此,探讨它们对于理解作品的内容及作家的创作特点大有神益.一、浪漫主义格调抒发热情、表现理想是浪漫主义的本质特征。《日》这部小说给人最深的感受之一,便是浓郁的抒情性。苏联科学院院士B·C李哈乔夫就曾建议读者;不要把它看作一般小说,而看作“抒情诗”,“对现实的抒情态度。刚这当然与帕氏的诗人…  相似文献   

13.
对比是浪漫主义学的艺术原则之一。《巴黎圣母院》中大量运用对比描写手法,不仅源于雨果自己所阐明的浪漫主义美学原则,还根植于许多启蒙主义、浪漫主义作家所奉行的自然-明二元对立的社会历史观。  相似文献   

14.
吉利亚特是十九世纪法国伟大作家维克多·雨果的《海上劳工》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劳动者的正面形象。在他身上,集中地体现了雨果的人道主义理想。从美感效应的角度审视这一艺术形象,笔者认为,这一形象最引人动情的美感特征非“崇高”莫属。作者通过吉利亚特形象的塑造,为文艺作品创造崇高美的艺术典型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  相似文献   

15.
初期的浪漫主义音乐,与其他姊妹艺术一样,也是发自欧洲启蒙时代的思想与法国大革命自由民主思想, 以“艺术自由”(雨果)作为自己新的艺术理想和追求。浪漫主义音乐是一座桥梁。以贝多芬晚期作品为浪漫主义音乐的前驱,传至近代瓦格纳;与古典主义艺术崇尚的秩序、平衡、控制和规范的完美相比,浪漫主义艺术注重自由、运动、激情和不受拘束的表现形式。本期主要介绍法国浪漫主义时期:标题音乐的先驱柏辽兹,最出色的音乐家圣.桑及《卡门》闻名于世的歌剧作曲家比才。音乐作为时间的艺术,这些经典作品在我们心灵留下的印象,任岁月流逝,却难以磨灭。  相似文献   

16.
雨果(1802—1885)是法国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巴黎圣母院》是雨果最杰出的浪漫主义长篇小说。小说以15世纪的巴黎为背景,通过描写吉卜赛少女的悲惨命运,揭露封建专制制度  相似文献   

17.
维克多·雨果(1802—1885)是法国积极浪漫主义的代表,他是个多产、多才的作家,在诗歌、戏剧、小说各个方面都有可观的成就。长篇小说《笑面人》是雨果的重要作品之一。作者的政治立埸和小说的主题雨果在青年时期曾拥护过保皇党,但一八二四年以后走向资产阶级自由主义,崇拜拿破仑。一八五一年,他因反对拿破仑第三政变而被迫长期流放;流亡在国外长达十九年。他在流放前和流亡期间,已成为一个坚定的资产阶级共和主义者。一八六九年发表  相似文献   

18.
法国文艺批评家丹纳在《艺术哲学》中说:社会把“特征印在艺术家心上,艺术家把特征印在作品上。”社会生活是文艺创作的唯一源泉。在四十年代炮火纷飞的中国文坛,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代表作家的徐哥却创作出了不同于同时代作家的浪漫主义作品,如严家炎就在《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中最早把徐打和无名氏作为一个流派——“后期浪漫派”来看待,并认为他们的出现,“打破了艺术上的一统天下,开创了小说创作的一种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19.
“幽默”、“性灵”和“闲适”是林语堂创办《论语》、《人间世》和《宇宙风》时标举的三面大旗.也是其散文小品理论的三大艺术支撑点。本文试着从林语堂的作品出发,联系其创作实践.粗略地阐莲他的自由主义文学观;认为造成林氏自由主义文学观的共为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中西文化的合围、社会的压迫、乡土情结和地域习俗文化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20.
雨果的浪漫主义艺术成就中蕴含着丰富的现实主义因素。美丑对照艺 术是《巴黎圣母院》的精华,而这幅对照艺术图的底色是现实主义的,主要表现为作品 具有丰富的生活内涵和鲜明的时代特征,人物形象具有真实性、具体性、典型性和概 括性。观察是作品的基础,想象是作品的特色,这是《巴黎圣母院》最本质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