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故事新编》取材于古代神话、传说与史实,是鲁迅先生的最后一本小说集。它以古代神话英雄、圣人贤士等已故去人物为创作对象,构思和传达死亡意象,将死亡转换为审美体验,使之成为精神观照和想象的境域,凸现了艺术主体对于死亡意象表现的总体美学趣味。  相似文献   

2.
《故事新编》是鲁迅的历史小说集,取材于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共八篇。出版于一九三六年一月。其中《补天》、《奔月》、《铸剑》三篇写于前期;其他五篇《理水》、《采薇》、《出关》、《非攻》、《起死》写于后期。作者在《序言》里说明了他写《故事新编》的(?)起:第一篇《补天》——原先题作《不周山》——还是一九二二年的冬天写成的。那时的意见,是想从古代和现代都采取题材,来做短篇小说。《不周山》便是取了“女娲炼石补天”的神话,动手试作的第一篇。  相似文献   

3.
在鲁迅的三本小说集中,《故事新编》是一个特殊的存在。鲁迅称它为“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并自谦其中“速写居多”。在我看来,《故事新编》是一部驰骋想象的浪漫传奇,其意在于讽世惊俗。在《故事新编》的幻想世界里,其中大都是现实生活的投影。它的写作过程长达13年,其间作者的思想几经变迁,在艺术表现上,有两点是共同的,一点是浪漫主义手法,一点是作者热情比较外露。《故事新编》中写作时期最早的是《补天》,1922年收入《呐喊》时原名《不周  相似文献   

4.
鲁迅的小说,除取材于历史、神话、传说的《故事新编》外,只有《呐喊》《徬徨》两个集子.它们虽不是《红楼梦》式的鸿篇巨制,但却类乎《聊斋志异》式的短小精悍的佳作.解放以来,有的已经改编成电影、戏剧上演,如《祝福》《阿Q正传》《药》《伤逝》等,深受广大观众欢迎.究其原因除编导、演员的可贵努力外,不容置疑,原作的丰富的思想性和高度的感染力,却是基本的.  相似文献   

5.
鲁迅是我国的现实主义文学大师,他以自己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品《呐喊》、《彷惶》为我国现代文学奠下了坚固的基石。他的卷帙浩繁的杂文,绝大多数都是针砭时弊之作,说它是一部现实主义的诗史是一点也不夸张的。鲁迅不仅在现实主义创作上有着丰硕的成果,而且提出过一系列精辟的现实主义理论。因此,就主要倾向而论,把鲁迅归为现实主义作家是理所当然的。但是,从鲁迅的全部创作来看,显然不单纯是现实主义的作品,他的诗歌,散文诗《野草》以及取材于神话、传说的《故事新编》,则绝大多数都可以说是积极浪漫主义的作品。  相似文献   

6.
历史小说是芥川龙之介文学作品的重要内容之一,芥川取材于历史的同时又对故事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改造。芥川创作了大量的历史小说,鲁迅的《故事新编》也受到芥川作品的影响。虽然二人都是取材于历史,但无论是在取材、思想内容还是创作技巧上都是同中有异。笔者试将芥)ll的《素戋呜尊》、《老年素戋呜尊》和鲁迅的《故事新编》进行比较,从微观处发现二者的异同。  相似文献   

7.
历史小说是芥川龙之介文学作品的重要内容之一,芥川取材于历史的同时又对故事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改造。芥川创作了大量的历史小说,鲁迅的《故事新编》也受到芥川作品的影响。虽然二人都是取材于历史,但无论是在取材、思想内容还是创作技巧上都是同中有异。笔者试将芥川的《素戋呜尊》、《老年素戋呜尊》和鲁迅的《故事新编》进行比较,从微观处发现二者的异同。  相似文献   

8.
《故事新编》以鲜明的反文化、反传统、反理性的激进方式,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提出深刻质疑。本文通过消解神话、直面生存、解构中心、反抗权威、反叛传统五个方面的内容分析,解构了中国封建传统文化压抑人性、灭绝人伦的消极面,对封建文化奴化人性、“吃人”的合理合法性进行了彻底的否定和批判,实现了对历史深度模式的颠覆。《故事新编》的取材范围由神话、传说而历史典籍,鲁迅用自己的文学创作实现了对神话的一种创造性转换,体现了思想家鲁迅对传统文化有意识地进行深度解读的高超技艺。《故事新编》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质疑、批判和颠覆,恰恰反映出鲁迅作为先觉者的超前意识和对任何事物都抱有可贵的质疑精神。对人类生存问题的关注,体现了鲁迅对人类生存意识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9.
话题作文是近年兴起的一种作文命题形式,它的基本特点是自拟题目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这三个特点为中考考生采用“故事新编”这种文体进行话题作文的写作提供了广阔的发挥空间。故事新编是一种形式比较新颖、内容比较有趣、生命力很强的文学体裁。人们非常熟悉的文学大师鲁迅先生的小说集《故事新编》就是这种文学体裁的典范之作。所谓故事新编,就是以文学名著、历史传说、寓言故事为蓝本,重新编述一个故事,赋予其新的内容和新的意义。故事新编的特点:1.一般把文学名著、历史传说、寓言故事中的人物作为文章的主人公。2.故事情节具有新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鲁迅的小说多选用悲剧题材,他的小说的主人公,多数是悲剧形象.鲁迅共写了三部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其中《故事新编》是取材于历史的小说集,本篇不拟论及.《呐喊》与《彷徨》均取材于现实生活,共收小说廿五篇,其中有十七篇描写了悲剧性主题.《狂人日记》、《阿Q正传》、《祝福》、《伤逝》和  相似文献   

11.
《故事新编》是鲁迅先生编定出版的最后一部作品集,一九三六年一月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印行。全书共有八篇,六万余字,都是“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鲁迅自一九二二年十一月开手写《补天》起,到一九三五年十二月最后一篇《起死》写成为止,断断续续历时十三年。但是,除第一篇《补天》以外,其余的都是一九二六年以后所作。因此“故事新编”贯穿着鲁迅思想发展的前后两个阶段,显示了他的世界观的变化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故事新编》是鲁迅以远古神话和历史传说为题材写就的短篇小说集,包括了他前前后后在不同时期所写的八部作品。通过对《采薇》和《出关》中知识分子的形象分析,旧式封建知识分子的言行乖离、道德观念和学说的矛盾悖论以及话语权和生存空间的缺失都得以展现,并反映出当代知识分子的话语环境与之存在的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13.
程鸣 《初中生》2007,(4):14-17
所谓故事新编就是以文学名著、历史传说、寓言故事为蓝本,重新编造一个故事。赋予其新的内容和意义。它是小小说的一种特殊形式。鲁迅先生的小说集《故事新编》是这种文学体裁的发轫之作。近年来兴起的话题作文。因其开放性的命题特点,自拟题目,自定立意,自选文体,为故事新编的写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故事新编的写法日趋流行。它的特点是:以原故事中的人物作为文章的主人公。利用时间、空间的变化,环境的转换,对故事进行再创作,以收到妙趣横生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鲁迅的<故事新编>包括故事八则,都是"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在<故事新编>创作方法的问题上,争议是颇大的.有人认为它是浪漫的主义的,有人认为它是现实主义的,有人认为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总之,各抒己见,众说纷纭.笔者认为<故事新编>用浪漫主义的笔触反映现实存在的问题,既有浪漫主义的描写,也有现实主义的反映,两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依存的.  相似文献   

15.
《故事新编》与"故事新编体"小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故事新编》是鲁迅创作的小说集,但“故事新编体”小说却是中国20世纪文学中的一种文体存在。它在《故事新编》问世前后都一直存在。从《故事新编》的文体特点来看,它实际上是与“故事新编体”小说一脉相承的。  相似文献   

16.
[技法阐释] 立足于名著和史实的坚实基础,将其中人们耳熟能详的故事进行重新改编,从而表达出一个与文题密切相关的主题,此之谓“故事新编”.文坛上,开此先河的当为鲁迅的《故事新编》,内中取材于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的八个短篇,无不充分发挥“新编”的战斗作用,使读者透过夸张变形的情节,看到现实社会的投影,悟出针砭时弊的倾向.  相似文献   

17.
我们提倡学生在作文中写现在的生活,写身边的生活,写自己的生活,但也并不要求非如此不可。借旧题材写新文章,曲径通幽地反映现实生活,同样能写出亮丽的佳作。鲁迅的小说集《故事新编》,或取材于历史故事,或取材于神话传说,由于他往往只是取旧题材的一点因由而“随意点染,铺成一篇”,所以旧题材出了新意,焕发了感召力和战斗力。近几年高考满分作文中,巧借故事赋新篇的也不乏其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鲁迅晚年创作的《故事新编》,通过三种途径对历史和神话进行大胆的改编和创造,即“历史的同时化呈现”、“取一点因由’’再“随意点染”、人物形象的“脱冕”。历史和神话为什么能被鲁迅象“橡皮泥”一样任意地揉搓?是因为《故事新编》是西方表现主义深刻影响下的产物。在表现主义那里,为了表现作家的思想和个体情感,历史可以成为主观表现的工具,被创作主体随心所欲地撕碎、变形、颠覆、改编和创造。  相似文献   

19.
《故事新编》是鲁迅争议最大的一部作品,很多人对《故事新编》的解读方式也不尽相同。本文认为,《故事新编》是鲁迅在艺术上不断进行创新的一大显著成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本文选取《铸剑》这一文本进行细读,对它的创作进行深入的探析,主要分析了《铸剑》的创作过程与艺术影响,以求对《故事新编》整体艺术特色的把握。  相似文献   

20.
程鸣 《同学少年》2008,(12):12-13
"故事新编"是一种形式新颖、趣味性强的文学体裁。所谓"故事新编",就是对历史上或文学作品中已有的事件或人物进行创造性的改编,以故事表现主题,突出中心。"故事新编"大多取材于文学作品或者历史传说,将其中的人物作为文章的主人公进行演绎,并融入作者自己的理解、想象和情感,使故事情节具有新的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