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华庆富 《新高考》2010,(1):15-16
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是建立在对文言文中实词、虚词、句式等知识点的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之上的,是微观阅读中的宏观统筹和综合运用。《考试大纲》在这一点的具体规定是:"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B。"理解是文言文阅读的基本要求,是翻  相似文献   

2.
你我之间     
编辑们:你们好!在偶然的机会里,到辛集市"旧友书店"买到了两本2004年《八小时以外》(第3期、第8期)。我认真地看了一遍又一遍。《八小时以外》里的文章真好,可以说,我喜好的文章这两期真不少,没让我失望。尽管我已放慢阅读的速度,还不时的停下来,反复咀嚼并诵读其中精彩的片段,可读完之后,还是忍不住要再读一遍。我怀着对《八小时以外》的一片热心写信给你们,盼交流看法,获取新的进步,愿共勉。祝编辑们工作顺利!河北晋州读者董趁起董先生:你好!你是在"偶然"中与  相似文献   

3.
2012年中考过后,浏览各地中考语文试题,见河南省试题中的现代文阅读选文是《桥在水上》。《中学生阅读·初中版·读写》2012年第5期《新课标·新阅读》栏目曾刊登过此文。我对这篇作品印象很深,于是想起审稿时的经历。当时我二审稿件。《新课标·新阅读》栏目编辑送审的稿子共有6篇,按主题分为两组。编辑路子送审的以"爱与尊重"为主题的一组稿子,其中一篇就是《桥在  相似文献   

4.
徐江先生对中学语文的批判是全方位的:从宏观到微观,从理论到实践,从阅读到写作。如果说,此前的文章主要是针对教学法,因而其批判的对象是课程的执行者即中学老师的话,最近的文章《论语文教育改革的哲学盲点》(《语文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6期)则将批判的矛头转而对准了课程改革政策的制定者与语文教材的编审人,即相关的专家学者与教育行政人员了。  相似文献   

5.
一本杂志让我养成了阅读习惯,而这种习惯以文章的方式改变了我的生活轨迹,从而阅读也成了我被操作着的人生。我与《中学历史教学》杂志初识于高中时期。母校有一个传统:学校常把老师发表的文章以"喜报"的形式张贴于教学楼门口以作示范。很幸运:我的历史老师也曾有如此"待遇":"恭喜XX老师的XX文章发表于《中学历史教学》第XX期,望全体师生以此为范。"我对《中  相似文献   

6.
前面谈了小学英语“为什么而读”和“读什么”的问题(分别见《小学教学设计》第3期和第6期),接下来谈“怎么读”的问题。小学生的知识积累和阅读经验都非常有限,决定了“怎么读”的问题只能落在教师如何通过教学“引导学生学会读”上来。这个问题可以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来分析。微观分析可以具体到一节课、一个活动设计、一个具体环节等;宏观分析主要是方向和原则。  相似文献   

7.
<正>2019年5月31日,我刊编辑部在浙江省长兴县泗安中学开展了2019年"少儿报刊阅读季"系列活动之"品牌栏目导读暨学生现场写作"活动。导读活动以我刊2018年第11期"精点悦读"栏目的《人生若只如"初见"》一文为阅读材料,指导学生阅读我刊这一栏目相关文章的方法,并引导学生在阅读中领略经典文学作品写主人公们"初次见面"的种种妙处。现场写作活  相似文献   

8.
《江苏教育·中学版》1992年第5期发表了任欣伟老师的文章:《创造性——阅读教学的本质》。任老师在他的文章里着重介绍了他在“创造性阅读指导”中的“尝试”,这对语文阅读教学不无一定的启迪意义;但他对“创造性阅读的思考”测未必准确。他在文章中这样说:“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本质是什么?有人说是理解,有人说是鉴赏。我的看法是:阅读的本质是创造。”又说,创造性阅读“与吸收性阅读有质的不同。吸收性阅  相似文献   

9.
2002年第7-8期《中学语文园地》上刊登了张树森老师的一篇文章,文题为《阅读过程中的破读例析》。文章所谈的破读问题,实际上就是阅读中的停顿问题。这是语文教学中经常碰到的较为棘手的问题。张树森老师提出这一问题,并认真进行研究,很有战略眼光。但是,张老师对所列举的几个例子的分析,我不敢苟同,就此我谈谈对其中几个例子的粗浅意见,与张老师商榷。  相似文献   

10.
<正>在"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的过程中,我认为阅读是实验的关键点。只要把握好了阅读在教学中的位置和开展方式,主题课堂就成功了一大半。下面,以我所执教的一节基础阅读教学课为例,具体说说我是如何带学生围绕"读"字学习语文的。这节课的主题我定为"异域风情",选取了人教版语文第十册教材《威尼斯的小艇》一文及"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上《荷兰风车》和《埃及的金字塔》两篇文章。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高年级在阅读中要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  相似文献   

11.
<正>这已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1983年下半年,《中学生阅读》正密锣紧鼓地准备创刊。"我的读书生活"是刊物的一个重头栏目,刊发作家、艺术家关于读书的文字。我力主第一期上孙犁的文章。  相似文献   

12.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一次激烈争论引发了我的一点思考。那是学生在阅读新教材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24页"阅读与思考"栏目中的《容器中的水能倒完吗》(下称"文章")一文后,对"容器中的1升水是倒不完的"这一结论表示怀疑,学生们展开了七嘴八舌地展开讨论:"如果真的倒不完,那我们岂不是不缼  相似文献   

13.
正读了唐江澎《培养终身阅读者》、王栋生《读陆精康〈考信录〉杂感》(《语文学习》2014年第3期)等几篇有关阅读的文章后,不由想到:阅读,离我们有多远?身处教学一线,我深知语文教学和我们这些专门教学生"读书"的人,恰恰在做着不顾常识、违背常识的事。原因固然与应试教育及当前功利浮躁的世风和"视觉文化的兴盛"有  相似文献   

14.
最近,我阅读了《江苏教育》2007年第11期上发表的由陈进春老师撰写的《"小题"也要"大做"》一文,该文主要谈习题开发,陈老师讲了两点:一是"小题"能"大做"吗?二是"小题"怎样"大做"呢?文章最后是陈老师的思考:"小题大做"  相似文献   

15.
张璐鸥 《大学生》2013,(19):68-68
正前段时间,阅读了《经济学人》的文章《海龟的困境》(Plight of the sea turtles)。文章从宏观到微观,谈论中国留学生从海龟到海带,经历了从香饽饽到被人才市场拒绝的过山车命运。我接触了许多中国学生,很多人都默认出国留学这条路,感觉只有从国外拿到一个文凭才安心。只求出国留学、拒绝中国的大学,这是盲目的崇拜。读大学,为的是提高竞争力。以后,这种竞争力将渐渐从技术层面消失,聚焦于了解(中国)人、做(中国)  相似文献   

16.
速览     
《教育》2012,(25):8
阅读是一种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教育界》2012年第23期刊登李春慧文章指出,现代阅读学认为:"在书页把意义传输给读者的同时,读者也把意义赋予了书页。阅读理解是由书页和读者两者相互影响而获取的。"读文章不仅要读文章背后的人,理解文章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梁衡 《邯郸学院学报》2015,25(1):5-17,2
本刊2012年第2期"学术名家研究"栏目刊发了一组研究我国著名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梁衡先生的文章,第一篇为本刊常务副主编康香阁编审的《著名学者梁衡先生访谈录》,第二篇为中央电视台董岩博士的《在没有新闻的角落发现新闻——梁衡新闻方法论研究》,第三篇为清华大学博士后来向武的《梁衡新闻学术研究的方法论探析——基于现象学方式的解读》。2013年,这3篇文章又被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学术高端访谈与研究》收录,受到学界的关注和赞赏,今年4月23是世界读书日20周年,全世界将有100多个国家举办读书日活动。应本刊之邀,梁衡先生将自己数十年的经验撰写成《我的阅读与写作》一文,交由本刊发表。全文长达23 000多字,分为"关于诗歌的阅读""关于散文的阅读""关于科学知识的阅读""关于理论和学术经典的阅读"和"有阅读,人不老"五个部分。在此,致谢梁衡先生对本刊的厚爱。  相似文献   

18.
昨天,我收到了邮局送来的《中小学管理》第5期。我以按捺不住的急切心情研读了其中大部分文章,受益良多,并准备将其中的一些文章推荐给我的同事和亲友阅读。其中,沙培宁同志写的《一位苏霍姆林斯基式的教师》一文我连读了3遍,深深地感到:作为一名教师,应当像李镇西老师那样去全身心地关爱学生,了解学生,田满眸热血率培表一个个"最好的我"。读了此文,我特别想了解李镇西老师17年来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全过程和他那"爱"的历程,更迫切地想得到一本《爱。心与教育》,但苦于我们这偏远小镇没有办法购到这本书,我热切地希望沙培宁同志…  相似文献   

19.
《尤利西斯》是"意识流"小说的经典之作,萧乾、文洁若的中文全译本无论从宏观还是微观上都能使译文读者产生和原文读者同样的共鸣。以《尤利西斯》第十八章为例,从翻译风格、语言特征、以及注释这三个方面来评析萧乾、文洁若之译文。  相似文献   

20.
正我是一位很普通的乡村初中语文教师。真的没有想到,《江苏教育》2007年第5期上发表了我的文章《从语文考试"零优分"说起》,更没想到,此文竟被人大报刊复印中心2007年第12期的《中学语文教与学》全文转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