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在世界文学中,各民族文学之间都存在着相互影响和相互借鉴的现象。作为黑土文学代表的东北作家群在生成和发展过程中,一方面从中国传统文学中汲取养分,一方面也受到了邻邦俄苏文学的文化滋养,形成了东北作家群独特的民俗性、地域性、多元性的文化特征。俄苏文学对东北作家群的影响是多途径、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现代性形式的接受,主题和题材的模仿,艺术上的学习和探索等方面。  相似文献   

2.
神奇瑰丽的东北文化以其特殊的审美内涵,影响着许多作家的创作,出色地完成着其文化中的审美功能。肖显志的儿童文学创作以儿童小说为主,普遍地反映了广大东北少年儿童的劳动、学习等生活的诸多方面,在人物性格塑造、描写等方面多维度地受到东北土地上深厚的文化积淀的浸润,可以说他的创作在很大程度上蕴涵了因东北文化所造就的特色,体现出了东北文化的精魂,成为广大儿童了解东北文化的一扇重要窗口。  相似文献   

3.
在国家、民族视阈下的文学史书写中,作为殖民地文学的伪满文学一直没有走进现代文学史,而东北作家群又被冠以"东北流亡作家群"的称谓,影响了对东北作家群的身份认同。因文学的群体特征和情感纽带作用被忽视,导致对东北作家群存在时间的不同认识。东北作家群的解体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上海时期、延安时期、哈尔滨时期。明确东北作家群的称谓和东北作家群的解体时间,对东北作家群的整体研究和东北文学史的重写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中国东北文化被认为是荒寒文化,东北文化的特质造就了东北作家写作的风格、语言的运筹具有地方特色。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东北作家群"到新时期的作家,从自然天气、地域环境到生存资源、文化资源,他们的作品在荒寒和粗犷的表象标签下,创作开始转型,融入多种柔和、温暖的人性色调,拥有了融合性和普遍性的风格。  相似文献   

5.
保定有一个强大的小说作家群,建国以来河北文学创作扛大旗的作家梁斌、徐光耀、铁凝皆为保定人。在他们周围有一大群保定人和写保定的作家。产生这样创作现象的原因有三:1.保定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2.特殊的地理文化风貌;3.风起云涌的群体创作意识潮。  相似文献   

6.
由于独有的生存和创作经历,东北作家群的作品呈现出地域文学特色,这种地域文学特色除了在题材、主题和审美追求等方面表现出共性之外,还表现在一些特有的东北情结上,这些情结或隐藏或凸显,总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东北文化气息的感染,文化意蕴已经作为内化了的创作驱动力在作家创作和作品文本中表现为地域情结,这些情结无疑为读者提供了极具地域风情的审美享受。  相似文献   

7.
保定有一个强大的小说作家群,建国以来河北文学创作扛大旗的作家梁斌,徐光耀,铁凝皆为保定人,在他们周围有一大群保定人和写保定的作家,产生这样创作现象的原因有三:1、保定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2、特殊的地理文化风貌;3、风起云涌的群体创伤意识潮。  相似文献   

8.
城市文学随着社会的转型在叙事模式、审美视野和述说对象等方面都发生着改变,然而在同一文学场域中,不同作家对于文学主题和叙事的选择有其潜在历史原因,即使是相同的主题中也有不同的想象和抱负.本文通过新世纪上海中年与青年作家群创作中物象景观的研究,考察时代与个体经验在文本主题和叙事维度上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新时期以来,随着各个研究领域的被拓展被深化,东北现代文学这一个性与区域文化色彩皆较显著的研究领域日益为人们重视,对其研究也日渐增多,并出现了不少的研究文章与专著。作为东北现代文学中极具华彩的乐章——“九·一八”事变至抗战胜利前崛起于关内文坛的“东北作家群”的研究自然更为引人注目,一度成为新时期前十年中现代文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无论对东北作家群中单个作家作品的研究,还是在此基础上开始的从流派的角度对东北作家群整体的综合把握,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涌现出了白长青、严家炎、王培元、逢增玉等理论批评家们非常有分  相似文献   

10.
一、东北作家群 东北作家群指1931年“9·18”事变后,从东北流亡到关内的一些青年作家。其重要作家有萧红、萧军,端木蕻良、舒群、骆宾基、罗烽、白朗、李辉英等人其创作构成“左联”文学的一部分,开了抗日文学的先声,第一次把作家的心血,与东北广袤的黑土、铁蹄下不屈的人民、茂草、高粱,搅成一团,以一种浓郁的眷恋乡土的爱国主义情绪和粗犷的地方风格,令人感奋。东北作家群的小说,开拓了现代文学中的反帝题材,在小说体式、风格方面探索要远胜于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这便是东北作家群共同的艺术个性。代表作品有萧红的《生死场》、萧军的《八月的乡村》、端木蕻良的《(?)鹭湖  相似文献   

11.
异化民俗下的人性悲歌--解读《边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俗文化的描写在沈从文的小说创作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沈从文的<边城>不仅仅被看作是一曲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爱情颂歌,它更是湘西本土"巫鬼文化"在外来文化影响下,形成的一曲异化民俗下的人性悲歌.  相似文献   

12.
禹治水和涂山庙会是花鼓灯起源的神话和民俗事项;印度佛教文化是花鼓灯起源的并文化来源。“无支祁”神话传说则是禹治水和源于梵文化的关节点,也是导致错误认识的关键。结合花鼓灯艺术要素和文化内核考察其神话民俗和异文化认识,可以发现傩才是其始源。  相似文献   

13.
民族民俗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其中的共性不少,包括主体上的一致性、客体上的物质与非物质的辩证统一性、文化上的多样性和情感上的亲近性等,加强其共性研究,对于保护民族民俗文化、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承民族精神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近年热播的东北农村题材优秀电视剧中的新农民形象,进而探讨了乡土文化的时代价值和时代内涵。认为这些农民身处社会变革的大潮中,身上所具有的不同于以往的精神和特质,更能反映当下农民真实的生活心态及新农村建设给广大农民群众带来的影响和变化。  相似文献   

15.
原生态侗族文化旅游开发研究——以三江县高友侗寨为例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至今仍基本保持原貌的侗族百家宴、侗族大歌表演等原生态文化已成为三江县高友侗寨最宝贵、最具有吸引力的旅游资源。随着开发程度的提高,高友侗寨原生态民族文化同样面临着市场化的冲击。有关部门及高友侗寨应采取措施保护独特的旅游资源,依托原生态侗族文化把旅游业作为经济的支柱产业来发展,走一条原生态民族文化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6.
文章是对宋茨林先生发表在《安顺学院学报》2008年第一期的《是历史遗存还是现代包装——“屯堡重塑”中的热点和冰点》一文中一些观点的应答。针对宋文的某些质疑,文章解释文化“重塑”和“再建构”概念主要是针对社会上关于屯堡文化“活化石”“六百年不变”的观点提出的,同时也强调指出这两个概念是当前国内外学术界很普及的一个概念。“重塑”“再建构”绝不意味从无中生有,而只是一种文化的动态过程。文章还进一步指出在实践中,当前文化旅游的商业性包装是屯堡文化“活化石”观点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本文概述了客家形成的历史背景、社会条件,从民俗的角度分析了客家族群文化特征,探讨了在全球化的环境下,客家文化面临的冲击,以及如何构建现代化的客家文化,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相似文献   

18.
赣南的民俗文化是赣南地区悠久历史文化的积淀,赣南具备民俗旅游的区位条件;通过对赣南悠久的历史、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独特的客家民俗文化的描述,可挖掘赣南众多的民俗旅游资源,打造精品路线,为塑造赣南旅游文化品牌寻求思路。  相似文献   

19.
消费文化深刻影响了当代文艺的生产和消费状况,当代文艺的创作和接受逐渐转换成了生产和消费,开始接受市场的冲击、商品法则的制导、商业规律的影响。作家个体的独立创作越来越让位给流水线式的集体"文化生产",文艺生产方式日趋多元化。消费文化语境也直接影响了文艺产品的形态,今天的文艺作品再也不是艺术家私人心性的物化品,而是策划者的文本、作者的文本、制作合成者的文本、消费者的文本等不同文本的叠加化合形态。消费文化也渗透到了当代文艺消费的各个方面,重新建构了文艺消费的主体和客体。  相似文献   

20.
青州是古九州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比较深厚。本文从民族民风、传统民居与老街巷、求福求寿、众多土特产与民间工艺品四个方面阐述了青州市独特的民俗文化资源,又从四个方面指出了青州市在民俗文化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五个方面的措施:做好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搜集、整理和保护;提高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的参与度;开发青州民俗文化旅游要充分体现"古"的特色;将民俗纳入历史文化旅游之中,使民俗文化与名胜古迹旅游形成优势互补;开发农业生态劳作文化,体会劳动的乐趣,以便使青州市民俗文化旅游成为青州市旅游的亮点产品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