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李劼 《围棋天地》2013,(11):98-100
《孙子兵法》曰:“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棋经十三篇》曰:“夫棋始以正合终以奇胜。”围棋本与兵法有异曲同工之妙,而两邮经典的著作都提到了“奇正”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围棋天地》2011,(9):80-81,108,109
“切断”的手筋 棋谚有云:棋逢断处生,某种意义上说来,围棋就是切断与连接的艺术,众多棋枰上精彩至极的篇章,其序幕就是这一“断”。  相似文献   

3.
根据《棋经十三篇》这一部棋书,通过分析,看到了《棋经》与《孙子》的关系甚为密切,它不仅从篇章款式上摹拟《孙子十三篇》,而更是从有关棋的战略战术等内容问题上与《孙子十三篇》相吻合。因此。棋道如兵法。棋理合乎一般事物之辩证法则。  相似文献   

4.
你问我答     
《围棋天地》2004,(22):54-55
我是刚刚学习围棋的棋迷,请问什么是“手筋”?答:“手筋”原为日本围棋术语,现为我国棋界所沿用。“手筋”就是精彩的“手段”或“技巧”的意思,是指对局时,着在攻守紧要之处,使对方难于应付,或使己方变为宽舒有利。手筋也可理解为局部的妙手,或某一局部的最有效着手,它是攻击急所的“筋”和防守急所的“形”的总称。手筋经常运用在中盘和死活的战斗当中,一般可以分为攻击性的手筋和防守性的手筋两种,下面作简要举例说明。  相似文献   

5.
原著前言节录   围棋浓缩了人生。人生喜怒哀乐尽在棋中,通者自通,昧者自昧。围棋的魁力足够使您相信,人生就是一盘棋。学棋,是入一个法门,学棋务必要学其诚。棋诚以至棋正.进达正事、正理、正人。本教材偏重说理。但围棋的棋理贵在领悟.非能于灌铸。所谓真理简约,大法不繁,心慧之人自然可以在棋本身悟得活生生的棋理。本教材认定,所有志于棋之人都是有能力自悟之人,因此谨戒滥理而务求实战启发。但本教材所有的棋形、棋题都是紧紧围绕所要阐明的棋理而存在和成立的。围棋的棋理合理地体现人生事物的一般原则,这一点学棋之人…  相似文献   

6.
吴鹏 《围棋天地》2011,(17):108-108
书房的红木书架上,静静地躺着一只楠木书匣,里面装的是我的“藏书之宝”——《围棋中级丛书》。蜀蓉棋艺出版社1990年版,共分八册,分别由八位日本超一流和一流棋士撰写,藤泽秀行的《优势取胜法》,小林光一的《吃棋的手筋》,  相似文献   

7.
人类进化     
王元 《围棋天地》2013,(15):M0001-M0002
本期中.读者“不过壹盘”的《棋理助我人生决策》.相当有意思。认识围棋理解围棋和会下围棋的好处.我们当然想大力宣扬。只是.在围棋天地里浸得久了,以棋中理念为尺子.差不多也成为了一种生活习惯.  相似文献   

8.
诠释     
十三 《围棋天地》2014,(1):M0001-M0001
本期的专栏当中,李豁提出了何为棋理的问题,指出了棋理的重要性,更指出”如何能把棋理更有效地抽象出来.这是职业棋手应当思考的问题“。他是试图在哲学的层面上,抽象的层面上诠释围棋。  相似文献   

9.
开局有一套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诗云:“烟花三月下扬州。”扬帅l的繁华美景与文采风流,自古以来便是文人墨客魂牵梦绕之地。扬州与琴棋书画也有不解之缘。唐朝诗人杜牧一生酷爱围棋,可称高手,他在扬州为官时留诗甚多,二十四桥、禅智寺均是他常留之地,并在美景雅棋中体味到闲情雅兴。“撙香轻泛数枝菊,檐影斜侵半局棋。”而中国历史上最富盛名的两大棋圣范西屏与施襄夏,晚年更是客居扬州,潜心著作。西屏的《桃花泉弈谱》,与定奄的《弈理指归》,便是成书于扬州时期。当然最让后人津津乐道的还是范施二人的巅峰对决“当湖十局”。  相似文献   

10.
轻松地带     
如此“三枪将”某棋友三项棋都会一点儿,自称“三枪将”。有位棋友问他哪项棋最好,他说:“在中国象棋手里边,我国际象棋最好。在国际象棋手里边,我围棋最好。在围棋手里边,我中国象棋最好。”对不起吕钦1984年我有了第一本棋谱,从那时起就知道了吕钦这个名字,可是直到1986年我从电台听到吕钦夺取全国冠军的报道后,才意识到我竟读了近三年的吕“软”。  相似文献   

11.
刚学围棋的时候,朋友曾送过我一部绝版的《棋经》。记得开篇头一句话就是“夫棋始以正合,终以奇胜”。当时不解其意,稀里胡涂地下了二十多年棋,棋艺虽没啥大长进,悟性却得了一些。随着参横斗转,原本木讷的脑子也开了点儿窍。“棋始以正合”,说的应该是,天下所有的棋,从理论上讲  相似文献   

12.
编辑手记     
《围棋天地》2020,(6):M0001-M0002
记得还是在2019年的秋天,无边落木萧萧下,白云千载空悠悠。偶然间在微博上看到一篇日本棋战观战记的翻译文字,图文并茂,赏心悦目,作者署名为“找借口安静”(下文简称为安静),他从2017年2月起开始翻译日本围棋的一系列文章,主要是以头衔战等赛事为主的简析和一些围棋新闻,偶尔也涉及一些将棋的内容。热衷于围棋翻译的作者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头条号、知乎等各种方式多点开花,想让更多的国内棋迷了解日本棋坛。  相似文献   

13.
棋内棋外     
福建联赛如火如荼,但比赛之外,一直支持福建围棋的“艺术企业家”范总的一句话却让我思索良多:“尽管我围棋下不过你们,但是围棋带给我的却一定比你多,围棋对于我来说是最大的爱好,是一种道,围棋的棋理和世界上所有的事情几乎都能贯通,这才是围棋最大的魅力。”  相似文献   

14.
棋鬼     
王华 《围棋天地》2008,(17):96-96
围棋变化无穷,棋人形形色色。纹枰论道的,附庸风雅的,痴迷如命的,游戏人生的……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更有“棋鬼”一篇,故事最后还有“癖嗜如此,尚未获一高着”的叹息。每读此篇,我便想起当年插队的苏北农场里,也有一个何其相似的“棋鬼”。  相似文献   

15.
第二座城池     
进入2008年,国内奖金“甲天下”的围棋赛事倡棋杯决战桂林。 去年的元月23日,第3届倡棋杯决赛古力与孔杰的三番胜负结束后,约孔杰七段讲评了全部的三局棋,现在还有依稀的记忆,那篇《等待的江湖》棋评最后的一句话是:孔杰并没有多少惊喜,夺冠只是他还存在于顶峰的一次正名。古力并没有失利的沮丧.他知道.总有一天他会重回倡棋杯的。  相似文献   

16.
邱振宇 《围棋天地》2013,(19):105-105
一路至今,购买的棋书用数不胜数形容自然有夸张之处,不含历年的《围棋天地》等杂志,纯围棋书洋洋三五百本是只多不少。部分棋书现已不记得去向,但这本《围棋八大课题》“品相”虽一年“老于”一年,自己却一直保存至今。  相似文献   

17.
吴启雷 《围棋天地》2014,(21):98-100
这是我第一次接到围棋杂志的约稿,此前我的文章大多是刊登在一些国学类的期刊上,但主要方向也都是我所专修的宋史和书画史一类。至于围棋方面的文章,在我的新书《画中有话》上有一篇专文介绍南唐周文矩的《重屏会棋图》。但那篇文章至多也只是提到了文章的“围棋”元素,至于围棋历史、文化一类的文字还是不多。毕竞,我主要是做宋史和书画史方向,围棋史是不敢多写、乱写的。  相似文献   

18.
加谬说过:“世界上有什么事情有什么人能让我真正地说出‘我了解这个!”’这就是加谬最有名的“荒谬论”。世界在他看来是荒谬的,因为你根本就解释不清楚这个世界,未知未竟的领域太多了。 孔丘说过:“知其不可而为之,方为君子也。”这种进取心可以被视为对生活、对事业的“热爱论”,尽管知道皓首穷经也不可能洞察某种东西,希望渺茫,但仍然秉持一种热情和态度去做。 下棋、看棋、观棋、写棋已经15年,对围棋的“荒谬论”和“热爱论”有一点心得。 荒谬论 “在将棋九段芹泽博文去世前几个月,我们曾就‘关于围棋和将棋,我们到底知…  相似文献   

19.
浙江大学文学院长、著名作家、前香港明报社长查良镛(金庸)是中国围棋协会授予的围棋名誉六段,曾积极支持、赞助“新体育杯”围棋赛事,两次邀请决赛赴香港举行。今年5月,他在云南丽江参加“炎黄杯”名人围棋邀请赛期间,接受中国棋院顾问、前新体育杂志社总编辑、《围棋天地》主编郝克强关于围棋文化一些问题的访谈。这篇访谈录经金庸校阅同意,现同时发表子《新体育》和《围棋天地》,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0.
计算与感觉     
《围棋天地》2010,(20):80-81,112,113
尖的手筋 “尖”,各种着法中缺陷最少的一种。棋谚有云:“凡尖无恶手”。本期为大家奉上的是利用尖的手筋对杀、吃棋、做活、逃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