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2 毫秒
1.
师薇  吕永林 《现代情报》2011,31(11):128-130,153
根据地方本科院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该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设计的思想,并从教学层次、教学内容、实践基地建设3个方面对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进行了分析,构建了一套具有地方本科院校自身特色的"一个基础三横四纵"实践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2.
产教融合能有效推进地方本科院校专业实现特色发展、内涵发展,是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地方本科院校专业如何实现产教融合,促进专业更好更快发展,已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文章以地方本科院校管理科学专业产教融合为切入点,深入探讨了产教融合内涵、产教融合对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及地方本科院校管理科学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问题,并提出了地方本科院校管理科学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最后介绍了邵阳学院管理科学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有关做法。  相似文献   

3.
高玉新  戴晟 《科教文汇》2009,(16):170-171
专业建设是当前本科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本文结合台州地方产业特色,提出了地方院校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建设的目标和思路,从优化人才培养模式、重构专业教学体系、特色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改革等方面,论述了我校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建设的实施方案,为地方兄弟院校进行专业改革与创新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从地方本科院校特色优势专业建设的现状可知,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需要完整系统的特色优势专业建设理论支撑.研究运用扎根理论的方法,通过对15名地方本科院校教务工作人员的访谈数据进行质性分析,构建了地方本科特色优势专业建设路径模型.模型显示,地方本科院校的特色优势专业建设应从专业定位、师资建设、政策倾斜、教学管理四个方面开展.最后对路径模型进行了解释,形成研究结论.  相似文献   

5.
吕永林  师薇 《现代情报》2010,30(11):128-130
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应用型人才。本文结合地方本科院校发展现状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人才培养特点,分析了地方本科院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和现行课程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构建面向能力培养、多学科融合,具有专业特色的能力型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6.
郭满女 《科教文汇》2011,(21):41-43
随着近年来广西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企业对旅游人才的需求呈逐年上升趋势。然而,当前广西旅游院校人才培养存在旅游本科学生缺乏就业竞争力,专业对口就业率低;高职高专院校办学缺乏特色,实践教学环节问题突出等不足。本文提出提高旅游学科地位,提升旅游本科学生就业竞争力,突出旅游高职高专院校办学特色,改进实践教学环节等旅游人才培养的改革思路,为广西旅游院校构建应用型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结合绥化学院由师范型院校向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的网络专业改革实践,遵循网络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目标,联系企业对网络人才需求的实际,认真分析目前网络专业建设中的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室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管理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对创建独具特色的网络专业提出一些个性化的研究和探索,求教于专家,敬清批评指教。  相似文献   

8.
特色应用型本科是黑龙江省在结构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需求的情况下,加强高校分类指导,引导高校错位发展的产物.特色应用型本科专业建设直接影响着特色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本文从专业设置和调整、专业内涵建设、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校企合作等方面对黑龙江省特色应用型本科专业建设的试点院校展开了深入的实证考察和研究.  相似文献   

9.
赵立如 《中国科技纵横》2010,(24):306-306,274
新建民办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学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办学历史较短等原因,大多暂时难以形成特色学科,但特色专业的凝练、建设发展已有基础,具有可行性,从民办院校的长期发展来看,特色专业的建设非常必要。新建民办本科院校只有认真总结,理清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存在的误区,找准方法和途径,才能实现专业建设的目标,逐步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办学水平。  相似文献   

10.
郭秀颖 《今日科苑》2010,(4):180-180
当前教育部提出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对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如何提升此类学生的综合素质,创建具有中国特色工程教育模式,已成为工程应用型本科院校当前的重要课题。本文结合黑龙江工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提出了工程应用型本科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模式的内涵、机制建设等探讨性的意见,希望对同类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1.
加强特色专业建设是提升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本文以软件测试专业为例,介绍了特色专业的涵义和软件测试专业建设背景,从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模式、教师评价制度、改进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实践教学条件建设五个方面介绍了软件测试特色专业建设的做法。  相似文献   

12.
刘红喜 《科技风》2015,(1):199+202
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专业建设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开展本科教学专业评估是促进专业建设的重要举措,本科教学专业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是其开展的依据与核心要素,本文对专业评估指标体系进行构建,希望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评估工作开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3.
朱强 《科教文汇》2013,(21):123-123,125
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教育模式不同于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的教育模式,相对于很多本科院校培养的是研究学术型计算机人才,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主要是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实用型人才,所以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教育的突出性和实用性。随着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深入,高职这种注重实践的教育模式已经取得巨大的成就,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对计算机人才的素质要求进一步提高,所以高职院校在传统的实践教学的基础上去构建更加开放的实践性教学体系就有了更加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笔者多年从事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的教学经验,来探讨高职院校构建开放性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去构建这一个对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未来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开放性实践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14.
徐建东 《科教文汇》2011,(1):30-30,32
专业建设是大学人才培养的关键。对于新建本科院校来讲,专业建设需要从社会需求、专业集成、课程教学、学科专业关系、学业指导等方面进一步更新观念,以便更好地反映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实现专业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5.
朱强 《科教文汇》2013,(7):123+125
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教育模式不同于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的教育模式,相对于很多本科院校培养的是研究学术型计算机人才,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主要是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实用型人才,所以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教育的突出性和实用性。随着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深入,高职这种注重实践的教育模式已经取得巨大的成就,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对计算机人才的素质要求进一步提高,所以高职院校在传统的实践教学的基础上去构建更加开放的实践性教学体系就有了更加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笔者多年从事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的教学经验,来探讨高职院校构建开放性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去构建这一个对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未来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开放性实践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16.
陈茹雯  张雨 《科学大众》2014,(11):156+180
汽车行业人才需求旺盛,越来越多的本科院校开设了车辆工程专业。但我国高校车辆工程专业建设进程中出现了同质化趋势,对高等院校和汽车行业的发展都极为不利。本文分析了该专业同质化的现象和原因,提出要改善这种现象,就必须充分认识特色和创新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实现大学的特色化和个性化发展。  相似文献   

17.
熊薇薇  赵传斌 《中国科技纵横》2011,(24):351-351,346
本文主要以我校近年来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作为主要讨论对象,重点探讨在自动化专业实验室建设和实践教学方面的相关举措和探索分析,旨在满足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需求,增强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创新实训能力。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生物工程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从突出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调整和优化课程设置、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多元化实践基地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实施方法,评价了"3+1"学制实行的效果,分析了应注重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应用型本科院校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产物,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既强调具有扎实理论基础,更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这种人才培养的特殊性决定了其专业建设的特殊性,本文以应用型土专业建设中的核心问题:培养目标、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实践教学改革、实训基地建设进行了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20.
根据新工科建设对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质量提出的新要求,阐述了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工程人才培养方面存在教育观念落后、与产业需求脱节和工程实践匮乏等主要问题,提出了注重培养综合素质的新工科复合型人才的建议,希望能够更好地促进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新工科复合型人才培养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