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阳紫 《母婴世界》2014,(5):124-125
“听话”,家长们赞扬孩子的标准之一。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听话的孩子就是乖孩子。为此家长们总是设法让自己的孩子言听计从,殊不知“听话”并非一件全好的事情。  相似文献   

2.
"听话教育"在我国已成为一种传统的理想化教育,教育的最佳目标似乎就是培养听话的下一代.从幼儿园开始,孩子们接受的就是"听话教育":天上的云一定是白色的,朵朵的必然要像棉花糖,如果你硬说像黄瓜,那就是一个"×",还狡辩?"这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作文的格式必然是三段,否则分数就会少;学生的任务只能是学习再学习,否则就是三心二意……中国的家庭教育追求的也是培养听话的子女,父母之间交流得最多的是"你的孩子听话吗?",父母们羡慕别人的孩子也是因为"你家孩子真听话!",父母找老师了解得最多的是"我的孩子在学校听话吗?",孩子出门时,必然叮嘱"上学要听老师的话!"  相似文献   

3.
“好孩子,要听话……”记得有一首歌这样唱道。听话的孩子就是好孩子吗?到底什么样的孩子是好孩子?到底现代家庭教育应该怎样确定好孩子的标准?在我们许多家长心目中,评价孩子好不好的首要标准是“听不听话”。听话,则是好孩子;不听话,则不是好孩子。您听有多少家长这样说:“这是个好孩子,真听话。”“那孩子不好,真不听话。”我曾在一篇文章中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听话教育”。听话教育是我们千百年来的家庭教育乃至整个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不错,孩子小,家长需要多加引导,教育孩子尊敬父母也是正理。孩子听话,往往懂事早,学…  相似文献   

4.
《红领巾》2008,(1):16-18
谭硕:在老师眼里,学习好、听话,像小绵羊一样的学生就是好学生,那么差生就是好动、破坏纪律的“小老鼠”。但是,我更喜欢机灵、聪明、主意多的“小老鼠”。如果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是老实听话的小绵羊,是不是太没意思了?  相似文献   

5.
卢桂清 《广西教育》2008,(16):27-27
在我们许多家长、老师心目中,评价孩子好不好的首要标准是“听不听话”。听话,则是好孩子;不听话,则不是好孩子。“听话”就是好孩子吗?好孩子就必须是听话的孩子吗?其实这是一个误区!虽然孩子“听话”的习惯,在继承优良传统、掌握知识、规范行为等方面,确实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家长如果对孩子一味进行“听话教育”,  相似文献   

6.
玛雅 《家长》2007,(Z1)
采访对象及方式:在某中学生论坛上开辟专题邀请8个中学生进行讨论;在某教育论坛上开辟专题邀请6位家长进行专访采访时间:2007年1月在我们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听话教育”始终贯穿在孩子成长的全过程当中:在家,父母要孩子听话;在学校,老师要学生听话。无论孩子其他方面表现如何,似乎只要听话,就能得到父母和老师的喜爱,被评价为“好孩子”。然而,听话的孩子就是好孩子吗?记者就这个问题,在网络上分别对孩子和家长进行了采访。  相似文献   

7.
说“听话”     
笔者常常听到一些家长嘱咐孩子要“听话”。诸如,爸爸要出差了,要求孩子在家“听话”;妈妈上班了,要求孩子“听话”;孩子上幼儿园,又要求孩子“听话”;带孩子上朋友家作客,还是要求孩子“听话”……“听话”几乎成了家长们的口头禅了。教育孩子听话,使他们朝着家长所期望的目标成  相似文献   

8.
李治洲  黄亚飞 《教师》2011,(31):16-16
在《教师博览》上看到了这么一则故事:一位大师几十年练就一身“移山大法”。人们问他秘诀时,他回答令人回味:“世上本无什么移山之术。唯一能动山的办法就是山不过来,我就过去。” 读完这则故事,深有感触。 教育也是这样。当我们碰到那些不是那么“听话”的孩子时,或者面对孩子们那些不令人满意的行为时.我们何不像大师一样“山不过来,我就过去”呢?  相似文献   

9.
好运饺子     
2月17日 星期四 晴 “妈妈,水开了,煮饺子了!”一个个饺子像听话的小鸭子在那里排着队。妈妈把饺子下到锅里,一群听话的小鸭子“扑通、扑通”跳进了水里。我心里有点不忍心吃它们了。  相似文献   

10.
一、女大学生易上当受骗的因素分析(一 )学校教育忽视防范心理教育防范心理教育 ,简而言之 ,就是增强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维护自我安全的教育。主要是提高学生辨别能力和社会安定适应能力 ,以达到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之目的。学生要形成自我保护意识和防范心理是离不开教育因素的。可是 ,孩子自从离开校门那天起 ,开始接受的就是“听话教育”。为争做好学生 ,小学生变得非常听话 ,惟“师命”是从。到了中学 ,考试成了中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色调 ,他们没有自由的时间 ,没有独立思考的空间 ,无暇关注外界的变化 ,以至于造成学生缺乏适应能力 …  相似文献   

11.
这叫男子汉?     
学过《尊严》一课,我们知道男子汉就要像石油大王哈默那样,永远地保持尊严;学过《她是我的朋友》一文,我们知道男子汉要像阮恒一样,在危难时刻能为朋友牺牲。可是我们的舍长老W却扯着脖子对我们叫:“男子汉就是让别人乖乖地听话!”  相似文献   

12.
邱培智 《师道》2014,(3):12-13
“听话”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教育目标之一.特别是在我们人生的前18年,接受频率最高的语音信息要数“听话”一词。  相似文献   

13.
学习优秀奖、书法奖、厨艺奖……我让学生们申报奖励,孩子们报上来一大堆名称,有两个同学还特意申报了“听话奖”。他们真的是听话的孩子。一个是热心肠,老师布置的任务从来积极完成;一个从不犯事,模样也很乖。但是,我能给予他们听话奖吗?权力掌握在我手中,颁给他们听话奖也只是举手之劳,还可以“倡导”全班听话,我尽可以省心省事。但经过一番考虑,我狠下心来,决定不颁给他们听话奖。传统教育认为“听话就是好孩子”;大人们也总是教育孩子们要听话,否则就训斥和打骂,很少让孩子们表达自己的意见。但许多听话的“好孩子”走上…  相似文献   

14.
<正>思想、观念之于教育,就是灵魂,没有思想观念的教育,就是没有灵魂的教育。走在新时代的道路上,我们应该思考如何让我们的教育开出"思想之花"。一、抓住现在:从"听话教育"转向"解放教育"在我们许多家长和老师的心目中,评价孩子和学生好不好的首要标准是"听不听话",听话,则是好孩子;不听话,则不是好孩子。有很多家长、老师这样说:"这是个好孩子,真听话。""那孩子不好,真不听话。"听话的孩子就是好孩子吗?  相似文献   

15.
所谓创新能力,就是发现并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这个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从小抓起。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转变教学观念.变教学为导学 有人说我们现在的小学教育是“听话教育”,即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听话守纪律。此话虽然使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感到刺耳,但却值得深思。我们在教育学生“听话”的同时,也限制了他们创造思维的发展,久而久之,会使他们的创新能力受到压抑,甚至消失。 作为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教会学生探求知识的方法。这就要求教师要彻底改变居高临下主宰课…  相似文献   

16.
许菊芳 《班主任》2009,(5):36-36
有的老师总在埋怨:“我们班的孩子就是不听话”。其实不然,他不听话,常常是不听“你”的话,换一个老师,换一种教育方式,他可能就是一个听话的孩子。对于那些淘气的孩子,我在多年的实践中,总结了一些好方法。  相似文献   

17.
作为教师,我们无时不在思考和探讨着如何教育学生才能让学生听话并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从早时的“严师出高徒”、“因材旆教”,到当今的“师生角色变化”、“换位思考”等方法和措施,都细心揣摩和研究过,但却忽略了一些看来平常而教育效果非凡的做法,那就是微笑、宽容和赞美。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家庭教育有一种传统的教育理念,总是喜欢把“听话”、“守规矩”、“文静”作为好孩子的美德,而把“调皮”、“好动”、“出格”当成“另类孩子”的标准。在这种传统教育理念的“设计”下,孩子都被“修剪”成一棵棵“冬青树”,看上去整整齐齐、文文静静、听话而安分。  相似文献   

19.
听话,这是一个在家长和教师口头中经常出现的词汇,表明了我们对孩子的关心和爱护,一旦我们对孩子不再用听话一词来评判孩子好坏的时候,也许就是这个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但是,试想一下,一个家长或教师惯于用“乖”、“可爱”、“听话”这些标准去审视我们的孩子,如果出现了令我们头疼的出格、捣蛋、甚至于叛逆的时候,我们还能容忍孩子的自由吗?于是,在课堂上,教师就表现为对孩子一如既往、不折不扣、全方位关注的专制角色,不容许孩子有丝毫的出格与捣蛋,甚至于不允许孩子有一点点的异想天开。当然像这样的课堂情景,在现在是很少出现了,但是,…  相似文献   

20.
在很多人眼里,“听话”一向是好学生的唯一标准,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在讲究“个性化”和“人性化”的今天,“听话”还是好学生的标准吗?老师嘴里的“好学生”,是广义上的好,还是对老师来说单方面的好?作为教育工作者,在今天还要一味的教育和要求我们同学去“听话”吗?当同学们“不听话”时,又会怎么样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