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大雅·生民》向以难解著称。二千年来,对于“姜嫄弃子”原因,众说纷纭,迄无定论.先前,论者多将姜嫄弃子的行为和履迹感孕之事联系起来。《毛传》云:“‘履帝武敏’,帝,高辛民之帝也。”秦汉以来,某些史籍说姜嫄是高辛民(帝喾)的元妃,其说不可信,前人戴震辨之甚明。又,如按毛说,以诗义推之,姜嫄既有夫,又求子,生子为何弃之,且一弃、再弃、三弃,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  相似文献   

2.
就古今有关“歆”字释义、断句、神话与现实、《毛传》与《郑笺》、履迹而生考据混杂等诸多问题进行清理、研究、论证,确立诗作以科学思维处理神话传说的论点,意在为经学研究课题迈入新领域投石问路。  相似文献   

3.
<正>《文学评论》2015年第2期刊载了李会玲女士《〈诗经·生民〉"履帝武敏歆"释义辨正——兼及历代阐释的学术史考察》一文,文中对"履帝武敏歆"句的解释让人耳目一新。文章考证,"帝"指"上帝";"履帝武"是"诗人用形象化的诗性语言比喻姜嫄遵行上帝的旨意,按照上帝的规则生活";"敏","在上古三代是指一种德性,并且曾作为衡量人、神关系的标准";"履帝武敏","是指姜嫄勤勉地按照上帝的旨意与规则生活行  相似文献   

4.
有学者认为《诗经.大雅.生民》中"履帝武敏歆"隐指与人野合,但是未能指出"武敏"的含义,本文借助民俗学材料认为"武敏"代表人。  相似文献   

5.
《离骚》:“吾令帝阍开关兮,倚阊阖而望予。”王逸注:“帝,谓天帝。阍,主门者也。阊阖,天门也。”①这是不错的。古今释“剧赋”者,多从王说,罕见发明新意。问题是,古代天帝甚夥,各个族都崇奉各自的天帝,互不叨扰。这就是所谓“神不歆其类,民不祀非族”②,或“鬼神非其族类,不歆其祀”③。古代族间壁垒森严,人、神(人是这样感觉的)均恪守“非我族类其心必异”④的信条。因此,  相似文献   

6.
对周人的起源及其早期的历史,《史记·周本纪》作了较详细的记载。关于周人先祖后稷与不窋间的关系,司马迁记载:“后稷卒,子不窋立。”对这一说法,后人一直是陈陈相因,从未有过异议。其实,认真考察历史,我们就可发现不窋非后稷之子。据《史记》记载:“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曰姜原,姜原为帝喾之元妃”;“殷契,母简狄,有娥氏之女,为帝喾之次妃”。后稷与契同父异母,自然生活于同一时代。又“契长而佐禹治水有功……封于商”,“契兴于唐虞,大禹之际。”可  相似文献   

7.
一、“浑沌”原型的追寻庄子《应帝王》有则“浑沌之死”的寓言: 南海之帝为攸,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攸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攸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相似文献   

8.
《诗经·魏风·伐檀》次章曰:“坎坎伐辐兮,寞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毛传》:“直,直波也。”朱熹《诗集传》:“直,波文之直也。”近代说诗诸家,或避而不注。或承《毛传》、《诗集传》而注,如蒋立甫《诗经  相似文献   

9.
考释"履帝武敏歆"对解读《诗经·大雅·生民》篇意义重大,同时也可以进一步了解周代人的思维方式,从而有利于对《诗经》中更多诗作的本意解读。通过梳理历史上对此句的主流解释,同时结合同时代的不同观点,在"原始思维"的引导下,分别用"两个标准"来阐释此句的内涵。这将揭示出在科学标准下不成立的说法,但在习俗标准下有着原始文化的意义。因此,对《诗经》作品的解读应该回归作者以及时代的本义。  相似文献   

10.
(一)(延)拜①武威②太守③,帝④亲见⑤,戒⑥之曰:“善事⑦上官,无失名誉。”延对⑧曰:“臣闻‘忠臣不私,私臣⑨不忠’。履正⑩奉公紒紜矠,臣子之节紒紝矠;上下雷同紒紞矠,非陛下紒紟矠之福。‘善事上官’,臣不敢奉诏紒紡矠。”帝叹紒紣矠曰:“卿紒紤矠言是也。”(选自《后汉书·任延传》)〔注释〕①拜:授与官职。②武威:在今甘肃省。③太守:一郡的最高长官。④帝:此指汉光武帝刘秀。⑤见:接见。⑥戒:同“诫”劝告。⑦事:侍奉。⑧对:回答。⑨私臣:怀有私心的臣子。⑩履正:履行正道,走正路。紒紜矠奉公:奉行公事。紒紝矠节:气节,操守。紒紞矠…  相似文献   

11.
<正> 一、《<诗经>已说到“日”的颜色》质疑 曾钢城同志《<诗经>已说到“日”的颜色》(载《中国语文》1987年第1期)认为:陈白夜同志《“白日”与“红日”》(载《中国语文》1981年第4期)一文所说的“在《诗经》中描写到太阳的地方,……都没有提到‘日’是什么颜色”是不正确的,因为“‘说有易,说无难。’(赵元任先生语)《诗经·王风·大车》篇中有‘谓予不信,有如皦日’一句。毛传:‘皦,白也。’孔颖达疏云:‘我言之信,有如皦然之白日,言其明而可信也。’《说文》云:‘皦,玉石之白也。’”我觉得,“说有”似乎也难。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中国历史上的早期弃子,被命名为弃的后稷在弃逐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生民》篇提供的履帝武敏之有感而孕、先生如达之初生形状等关键细节,当作后稷被弃之基本原因。而在后稷之三弃三收故事中,则存在着一种颇有意味的规律:即抛弃与保护并行,抛弃之地越远恶,所受保护越充分。由此呈现出两个要旨,即磨难和考验的必然性,借助磨难而显示的生命的神异性。同时,在抛弃行为的施动者、受动者、救助者三方外,还隐藏着一个具有更大法力的上帝的身影,后稷的被弃和获救,都与上帝有着隐然而紧密的关联,某种意义上,后稷就是上帝的一件作品,由此见出最高权威在弃逐文化中举足轻重的作用。进一步分析,此一充满神秘色彩的远古传说实质上是围绕一种关系或契约的破裂和修复展开的。后稷的一弃再弃直至三弃,揭示了一种亲子关系的破裂;后稷的最终获救并被母亲抱归,则预示了亲子关系的修复,一种正常契约的重新达成。抛弃——救助——回归,作为其基本情节模式,不仅在上古乃至中古多种神话传说中一再呈现,而且在此后的贬谪文学中也反复呈现,并由此构成中国弃逐文化的一个根本性的母题。  相似文献   

13.
西汉诏狱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代有所谓“诏狱”,其名屡见于《汉书》纪传,如《文帝纪》载:前四年,“绛侯周勃有罪,逮诣廷尉诏狱”。这是诏狱之名始见于《汉书》者。又如《杜周传》载:武帝时,“(杜)周为廷尉,诏狱亦益多矣”,“廷尉及中都官诏狱逮至六、七万人,吏所增加十有余万”。这是说武帝时诏狱及其涉及的人和事,更多更广。其后各帝在位期间也都有关于诏狱的记载。诏狱之名经常  相似文献   

14.
一、《伐檀》中“胡取禾三百廛兮”课本解释为:“三百廛,许多捆。廛,同缠、束(量词)。”这是不确切的。《说文解字》:“廛,一亩半一家之居。”《周礼》:“夫一廛田百亩。”《毛传》:“一夫之居日廛。”故《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释“廛”为“一户  相似文献   

15.
《列子·汤问·愚公移山》中“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数句的解说,本来没有什么争议。因为它并无费解之处,行文也不会产生什么歧义。《宁波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一九七九年第一期载《〈愚公移山〉中“惧其不已也”一解》(以下简称《一解》)一文,对这几句话提出了新的解说:以为“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是“担心他不能完成,而向上帝报告了这件事”的意思。《一解》还对原来通行的解说  相似文献   

16.
九嶷苍梧辨     
九嶷山在湖南宁远县南.因传虞舜葬此而名扬遐迩.今地理类书大都说九嶷山一名苍梧山。对此.笔者有不同意见。因为,苍梧并非山名,更不是九嶷山的别称。为了说明这个问题,先从虞舜死葬的最早记载说起。《礼记·檀弓》载:“舜葬苍梧之野。”郑玄注:“苍梧,于周南越地野。”《史记·五帝本纪》载:“(舜)巡南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是为零陵。”《秦始皇本纪》载:“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游……十一月,行至云梦,望祀虞舜于九嶷山。”《汉书·武帝纪》载:武帝于元封五年冬,“行南巡狩,至于盛唐,望祀虞舜于九嶷。”应劭注:“舜葬苍梧。九嶷,山名,今在零陵营道。”文颖注:“九嶷山半在苍梧,半在零陵。”如淳注:“舜葬九嶷。九嶷在苍梧冯乘县。故或曰舜葬苍梧也。”《山海经。海内经》曰:“南方有苍梧之丘,苍梧之渊。其中有九嶷山。舜之所葬,在长沙零陵界中。”郭璞注:“山今在零凌营道县南。其中九谿皆相似,故云九嶷。古者总名为苍梧也”。  相似文献   

17.
姜塬履帝迹受孕是原始先民纯洁受胎观念与后人贞洁崇拜相互作用的产物。把脚与性及生殖联系在一起是古今中外一个普遍的心理,脚本身作为生殖符号有着久远的世界民俗根源。后稷遭遗弃是因为在原始思维中,他是神秘力量(“魂”)作用的不祥结果。从人类历史的进程看,这种现象是男性对子女血统的重视以及消除人口与资源矛盾的客观需要。  相似文献   

18.
遍检《毛传》与《毛序》,《传》释诗义与《序》释诗义基本相同者达83篇之多,明显相异者只有3篇,且在解释体例上、在内容的相互照顾、相互发明上,都表明《传》与《序》存在内在的联系。从研究唐前所载《毛诗》资料系统入手,认为郑玄所谓“大毛公(亨)为《故训传》”,既包括今《毛序》,也包括今《毛传》,《毛序》的形成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是经累积而成的,最终由大毛公(亨)“编纂而成”,并体现出他自己的观点;小毛公(苌)则对《毛传》作了最后的加工、厘定工作,并在《毛诗》的传授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闻先生论证黄帝、炎帝、伏差、女蜗都是龙图腾世族社会的人物①伏差、文娟是“三苗”的始祖,而楚国人自称是黄帝的后代,可见南方的楚国人民包括苗人、汉人都是龙图腾的子孙。我又从此觉得孔子学说是代表北方的文化,即“民图腾’文化。商殷是自称“玄鸟”的子孙,”‘玄乌”是凤图腾”。夏是龙图腾,商克夏,是民图腾支龙图腾。周人自称来自后稷,后稷之母“履大人迹而生”,闻先生考旧传古帝王感生之事,由于履迹者,后稷而外,惟有伏案,因此、周六龙图腾子孙。周克殷,却是龙图腾克民图腾。闻先生还考证机融也是龙图腾子孙,闻先生说他…  相似文献   

20.
姜嫄“孕生后稷”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桩公案,“诸家聚讼,莫多于《生民》之诗。”二千余年来,众说纷纭。本文试从原始图腾崇拜、姜嫄所处的时代这两方面对此问题进行探源,以还其原生态,并对姜嫄三弃其子这个历史之谜提出自己的一家之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