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郭烨 《文学教育(上)》2008,(23):121-121
解构主义的策源地可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的法国,其领军人物为法国哲学家德里达。”懈构主义产生于西方文艺批评理论界对结构主义的反叛,以消解为主要特征。系统地消解了结构主义的结构和意义等重要概念,故称“解构主义”,又名“后结构主义”。翻译作为一门开放的体系,也不可避免地受到解构主义的渗透和挑战。  相似文献   

2.
刘露 《海外英语》2014,(15):153-154
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作为两个极具争议的翻译理论针锋相对地发展至今,很多学者对于解构主义都有误解。该文将在翻译理论的视域下,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把解构主义和结构主义做一对比,从一个理性的角度对解构主义进行研究,从而使人们更浅显地认识到解构主义对翻译的建设性。  相似文献   

3.
解构主义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兴盛于法国.它围绕语言文字问题对结构主义语言学进行了批判,要求破除"逻格斯中心主义",并剖析了其不合理之处.它的主要特征是消解--系统地消解了结构主义关于结构和意义等重要概念,从而发展了解构主义或称后结构主义.  相似文献   

4.
解构主义在中国的研究已经有多年的历史,无疑越来越深化。但人们对解构主义存在的历史正当性一直心存疑虑,也习惯于把解构主义看成是一种颠覆性的思想,而没有看到或不愿意把它理解为是一种后现代时代开启的思想基础。因此,有必要理解解构主义兴起的思想背景,更具体地去审视已经被人们淡忘和掩盖的那些历史前提。因此,文章对法国战后思想界的冲突,从萨特的时代向结构主义的转向作出一种分析,并揭示德里达对结构主义批判的历史依据。也由此来看德里达最初对结构主义的批判也是处于结构主义的体系内,因而他对结构主义的认识才如此深刻独到。结构主义是理性主义思想最完整和最完善的方案,它表明人类在完整性这一点上已经耗尽了想象力,解构主义及其后现代主义的出现则是不可避免的选择。但并不能因此就忽略解构主义所具有的建设性潜质,看看德里达最初对结构主义的解构,就可以看到德里达如何怀着重新开启的激情去寻求新的思想领域。  相似文献   

5.
李思远 《英语广场》2023,(12):27-30
相较于传统的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翻译模式,解构主义翻译观是对结构主义逻各斯“中心化”的拆解,消解传统逻各斯中心主义思维模式下产生的主体与客体、能指与所指、共识与历时及作者与译者等二元对立,提倡意义的延异及重构,强调译者的中心地位。解构主义翻译模式较适用于文学作品翻译,尤其是诗歌翻译,本文将举例浅析解构主义翻译视角下的诗歌翻译,其翻译过程尤为突出译者主体性,彰显出解构主义翻译下重构性和创造性等优势,为诗歌翻译打开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法国的后结构主义哲学是时代的产物,其批判地吸收了尼采、马克思、弗洛伊德、现象学及结构主义的思想。后结构主义哲学思潮包括解构主义哲学、后尼采主义权力理论、后结构主义精神分析理论、后结构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后现代社会理论,在挑战权威和追求多元化的思维方式方面提出了富有价值的思想,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7.
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是两个对立的哲学流派,它们在翻译的基本观点上针锋相对,水火不容,互相批判。但是在翻译的主体及其能动性方面,他们表现出了一致性。  相似文献   

8.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是在法国存在主义衰败之际,对结构主义和现象学扬弃的结果。解构不是一种方法,也不是一种分析,解构不是摧毁,而是一种策略,德里达的思想代表了法国激进反传统倾向,因而受到了许多现难与打击,但无论,他的冲击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相似文献   

9.
翻译理论的发展,深受时代思潮的影响。20世纪60年代末自法国兴起一股颇引人注目的反叛结构主义的思潮,发展成为解构主义,又称后结构主义,在文论界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解构主义运动。从80年代末90年代初,这一思潮在西方翻译理论界的影响日益扩大,随后影响到我国翻译界。本文主要介绍解构主义的本质性精神及对翻译的启示,同时也探讨了目前我国解构主义翻译研究中存在的误区,以期在今后的研究中引以为戒,能将解构主义更好地应用于翻译研究。  相似文献   

10.
结构主义翻译理论是静态的,它以语言学为基础进行探讨,但忽视了许多与翻译相关的外部要素,比如主体要素、语境要素等,这大大影响了它的实践性。而解构主义虽然考虑了语言之外的要素,却始终是缺乏实际指向的研究,是一种没有文本所指的研究,它不是以实践为目标和导向的,因此缺乏实践指导性,也没有方法论的意义。建构主义翻译学的目的就是要重新以翻译本体为基础,重建翻译学。因此,建构的翻译学是一种重建性质的研究,是一种以交往理性为基础,以建构主义思想为指导的翻译研究,并把这一研究对象作为独立的学科知识体系来建构。  相似文献   

11.
雅克·德里达是20世纪下半期最重要的法国思想家之一,法国哲学家、结构主义、解构主义的代表。生于阿尔及利亚。19岁时回法国就学,1956年-1957年在美国哈佛大学深造。60年代成为《泰凯尔》杂志的核心人  相似文献   

12.
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基于其范畴化能力 ;在客观主义经典范畴观和经验主义原型范畴观影响下 ,形成了不同范畴模式之下的翻译观 ,并各有其优势和不足。结构主义翻译观使我们理性地看待翻译 ,但其所谓的严密的科学性僵化了人们的大脑 ;解构主义翻译观打破了结构主义的束缚 ,却走向另一极端 ,造成了思想上的混乱 ,甚至把翻译看成是毫无规律和理性可言的任意胡为  相似文献   

13.
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一个基本属性,指的是语言所指范围的边界不确定的这一属性。翻译活动属于自然语言的一部分,故而也具有模糊性。解构主义是继结构主义之后兴起的一种反其道而行的思潮。解构主义理论中最具影响力的一部分即是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在解构主义理论家的研究成果和理论之中,我们到处都可以窥见语言模糊性的影子。本文通过分析原文文本、译文和翻译标准的不确定性一这些语言模糊性在解构主义翻译观中的体现,从而说明模糊语言学理论对其是强有力的语言学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4.
孙志祥 《教育与职业》2007,(36):175-177
翻译差异是语言、文化、意识形态及主体等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语言学特别是结构主义语言学翻译范式强调意义的确定性,忽视译者的主体性,因而排斥翻译差异。解构主义翻译范式强调意义的不确定性和主体性,无限度地张扬翻译差异。基于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在翻译教学中应反对无限张扬翻译差异,主张翻译差异的合理性存在。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20年代出现的结构主义思潮及其后的后结构主义思潮对教育观念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后结构主义思潮在对结构主义的批判和超越基础上,提出“解构文本”、“颠覆形而上学传统”以及“消解主体”等理论,后结构主义的这些特征对知识观、课程观以及师生观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进行了区分。文章指出,就象要把后现代主义放到现代主义的背景中加以界定一样,人们也要以法国结构主义为背景来界定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与结构主义具有某些共同的特征,当然,二者之间也有一定的区别。文章讨论了后结构主义的主要理论倾向和创新,尤其是它与结构主义的师承关系以及它的创新之处。  相似文献   

17.
解构主义冲破了结构主义的藩篱,并渗入翻译学研究领域,冲击着传统的翻译观。解构主义从崭新的视角来探讨文本的意义、"可译"、"不可译"等传统翻译问题。针对解构主义的颠覆性观点,中国学者们的接受态度可分为赞成派、反对派和保留派,这些不同派别的观点竞相纷呈,达到了在文化和意识形态层面与中国的翻译研究的高度融合。  相似文献   

18.
解构主义翻译观为翻译实践和翻译研究注入新的活力。解构主义翻译观消解了原文中心论,强调译文的重要作用和译者的重要地位。在解构主义翻译观视野下,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获得充分发挥,译者主体性得到不断彰显。  相似文献   

19.
解构主义代表人物德里达将其解构主义思想引入翻译理论,如否定原文文本终极意义的存在,消解原作者至高无上、唯我独尊的权威性,废除作者与译者、原文与译文之分,宣称译者是创造主体等等。一方面,这些观念具有强烈的激进和反传统色彩,对传统翻译理论产生巨大的冲击,促使我们重新审视传统翻译理论对一些基本问题的原有认识。另一方面,解构主义为翻译研究提供新视角的同时,其自身的局限性也给翻译研究带来消极影响和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20.
后结构主义文本理论主要体现在以德里达、巴特为代表的文本思想之中,以其鲜明的挑战姿态,消解主体、颠覆中心、打碎结构,强调"作者之死"、"写作零度"、"文本游戏"等,解构了传统的作者、作品、读者等概念.需要深思的是:"作品"成了"文本"背后蕴涵着深刻语境以及终极所指,目的并不是以所谓的"虚无主义"、"空洞的能指"、"话语游戏"等消解意义,而是后结构主义者以学术方式参与社会问题的思考、以重构自由平等的社会关系.在政治民主化、文化多元化、理论多样化的后现代时期,对之进行语境化梳理与挖掘,显得尤为必要和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