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语·雍也》中有这样一句话:“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中等水平以上的人,可以告诉他高深学问;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告诉他高深学问。”这体现大教育家孔子对不同的人实施不同教育的朴素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2.
一、孔子的因材施教原则因材施教是孔子教学方法的一个重要原则,也是他的教学实践取得显著成就的重要原因之一。孔子是我国第一个主张因材施教的教育家。孔子主要从两方面来贯彻因材教的原则,一方面是根据学生程度的高低,进行不同的指导。孔子在教育实践中,承认个性差异的存在,承认程度的高低,他举例说过:“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由于接受能力的不同,所以,他认为中等以上水平的人,可以告诉他高深的学问,中等以下水平的人不可以告诉他高深的学问。另一方面,孔子针对学生不同的特点,对症下药地进行教育,如他对学生…  相似文献   

3.
孔子是我国古代一位影响深远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思想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教育思想主要表现在: 一、“生知”与“学知”的矛盾 孔子认为“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其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论语*季氏》,以下引证只注篇名.)孔子的“生而知之”是唯心主义的,但其“学而知之”包含唯物主义内容,由此形成了孔子思想的矛盾性.他还认为“唯上智与下愚不移”,上等人与下等人之间的差别是不可改变的,“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语上也”.这属于形而上学的观点.他虽然承认“生而知之”,但认为自己不是“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此说明孔子崇尚古人勤奋学习求得知识.勤奋学习,对适应社会的发展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要想走在时代的前列,必须不断学习.否则,他将被社会所淘汰.  相似文献   

4.
凡上过讲台的师者,都通晓孔子“因材施教”的原则,它起源于孔子的系列思想,如“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可以语下也!”“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等。孔子“教学相长”的思想也有据为“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当前,初中新课程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程目标,故新的教育方式的到来,势将春风化雨般润物细无声。  相似文献   

5.
蔡元培系统的大学教育理念,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1)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机关,“研究高深学问”是大学理想的价值取向。在他看来大学具有两项职能:一方面是“研究高深学问”,另一方面是“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闳材”、(2)大学是“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民主、自由是大学理想的氛围。  相似文献   

6.
蔡元培说:“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研究高深学问是大学的本质特点。故认识大学当从高深学问始,研究大学教学也要抓住“高深学问”这个关键。一什么是高深学问?目前人们对之还没有一个清楚的界定,大家在高等教育研究中对“什么是高深学问”引用最多的是布鲁贝克在他的《高等教育哲学》中对高深学问所作的说明:高深学问即是或者“还处于已知与未知之间的交界处”,或者“虽然已知,但由于它们过于深奥神秘,常人的才智难以把握”的那些学问。布鲁贝克虽然从两个方面描述了这些学问的“高深”特征,但仍然认为“所谓‘高深’又是极为含混不清…  相似文献   

7.
论点     
蔡元培系统的大学教育理念,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1)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机关,“研究高深学问”是大学理想的价值取向。在他看来大学具有两项职能:一方面是“研究高深学问”,另一方面是“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闳材”。(2)大学是“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民主、自由是大学理想的氛围。认为大学是学者的社团,是多种学术思想交汇的场所。大学的学术活动应享有学术自由,而不应受任何宗教或政党的拘束。(3)大学以“养成硕学闳材,应国家需要”为宗旨,培养“健全之人格”的大学生。他所主张的教育,是以人为中心的教育,教育要培养人的…  相似文献   

8.
朱耀儒 《陕西教育》2003,(10):12-12
“因材施教”是孔子提出的教育方法。他在《论语.雍也》里说:“中民以上,可以语上也;中民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在这里孔子的本意是说,必须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施以不同的教育。两千多年来.“因材施教”作为教育工作的一条原则,旨在共同的培养目标下,根据受教育者的能力、特长、性格、原有基础等具体情况的不同,提出不同的要求,给予不同的教育。“因材施教”之所以在今天还具有生命力,就在于这个方法是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要求教育者既要做好优等生的工作,也要做好后进生的工作。  相似文献   

9.
第三讲 宽恕     
孔子的一位学生,有一次问他的另一位学生,老师学问之道的精粹在哪里?那位学生想了一想,说:“夫子(先生)之道,忠恕而已。”意思是说,先生的学问,可以用“忠”和“恕”二字来概括。这是完全正确的。孔子在个人对国家关系上,强调了一个忠字,要求人们对国家忠心耿耿,而在人与人之间关系上,力主宽恕,在不涉及重大问题的前提下,尽量能谅解别人,以求得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协调相处,孔子的那一套,被称为“恕道”。其实,不只孔子,也不只孔子所代表的那一个儒家学派,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讲,也是奉行宽恕之道的。中华  相似文献   

10.
樊亚军 《考试周刊》2015,(11):133-134
<正>孔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墨子曰:"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墨子·大取》)。两位先哲讲述的相同道理是,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有层次地实施有效教学。学生,作为有一定能力、情感和需要的个体,存在各种各样的差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有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采用分层教学的方法进行教学,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1.内涵分析  相似文献   

11.
语文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学科,它在各学科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各学科教学的方式与方法就形式上讲没有固定和统一的模式,其主要是依据学生身心发展个性差异,本着由浅人深、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原则,因材施教,因人而异,针对教育对象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授以不同的内容。对中等以上水平的学生,可以讲高深的学问;对中等以下水平的学生,不能讲过于高深的学问。  相似文献   

12.
真情季羡林     
蔡德贵 《中国德育》2009,(12):79-81
季羡林先生走了。他留下了博大高深的学问,也留下了芳菲四溢的品格。 先生的学问非我等门外人可以问的,但先生的处世风范是各色人等可以学的。先生是“学界泰斗”,更是做人的大师。大师者,待人以真情也。  相似文献   

13.
孔子是我国古代的一位大教育家,我国古代教育史上具有40余年教学经历的教育大师。他在一生的教学中,所以能“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教学成果累累,与其“谈话法即问答法”的具体贯彻不无关系.“孔子的教学主要是通过这个途径进行的(指谈话法,引者注)”。一部《论语》,实际上就是孔子师生之间质疑问难的记录。“论,凡言语循其理,得其谊谓之论”;“语,与人相答问,辨难谓之语附.更是精辟地概括了《论语》的实质,也说明了谈话法在孔子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本文试囹根据孔子谈话法这一重要的敦学形式和方法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曾国藩与贼     
《少年读者》2009,(1):7-7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有高深的学问素养.毛泽东曾称赞他是一个“办事(干出事业)兼传教(留下思想学说)之人”。他一生勤奋读书。推崇儒家学说,讲求“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成为继孔子、孟子、朱熹之后又一个“儒学大师”:  相似文献   

15.
一、《论语》思想中,道德教育所居地位 《论语》思想中,道德教育应该说是居于首要的地位。《论语》中有不少孔子的言德之语。他常叹“知德者鲜也”。“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他最忧虑的是“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因此,他在教学中最重“德教”。并以“君子”的标准要求学生。孔子最称赞子产的君子之道四大品德,这就是“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这些都体现了论语中孔子主张的为人道德至上,育人道德第一的思想。孔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这里的“奉”就是做人的根本,“务本”就是要学会做人。做人就是孔子所说的“成人”,即“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换句话说,就是只要培其智,修其德,养其勇,习于艺,再加上礼乐之文,就可以成为一个完备的人了。孔子还指出:“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这里孔子强调“成人”主要是德.德是“成人”的起码条件。  相似文献   

16.
黄正 《江苏高教》2000,(4):110-110
一、孔子师德观的重义轻利性1.崇尚学问、立志从教———追求“大义大利”的思想孔子一辈子在做学问 ,他对学问有自己的见解。他认为“智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 ,人离不开学问。孔子认为 ,对人进行学问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他提出“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的教育思想 ,表明他不仅要求自己品学兼优 ,也要求用自己的能力、学识及明白的道理去培养有学问的、懂道理的、有自立能力的人。孔子“立人、达人”的思想 ,其目的是“学而优则仕” ,最终是想通过这样一种教育 ,造就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优秀人才 ,使他们…  相似文献   

17.
最近,重温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对这句至理名言又有了新的体会。《论语》中记载:一次,公孙朝问子贡,孔子这么有学问,不知他师从何人?子贡回答说,孔子随时随地向一切人学习,谁都可以是他的老师。孔子认为,古代圣人讲的道,就留在人们中间,有德行的人认识其大处,德行不深甚至没有德行的人也能认识其小处,无论“贤”还是“不贤”,他们身上都有古代圣人之道的体现。“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所以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相似文献   

18.
孔子是我国古代的一位大教育家,也是我国古代教育史上一个具有四十余年教学经历的教育大师。他在一生的教学中,所以能“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①,教学成果累累,与其“谈话法即问答法”②的具体贯彻不无关系。“孔子的教学主要是通过这个途径进行的(指谈话法,引者注)”。③一部《论语》,实际上就是孔子师生之间质疑问难的记录。“论,凡言语循其理,得其谊谓之论。”“语,与人相答问,辨难谓之语。”④更是精辟地概括了《论语》的实质,也说明了谈话法在孔子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9.
启发式教学探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启发式教学是我国孔子在教育史上的一大贡献,至今兴盛不衰,逐渐形成世界性的一大教学原则,以至一个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众所周知,“启发”一词原出自《论语·述而》,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十三经注疏》何宴(三国·魏)“集解”引郑玄注曰:“孔子与人言,必待其人心愤愤,口悱悱,乃后启发为说之,如此则识思之深也;说则举一隅以语之,其人不思其类,则不复重教之。”邢(宋)疏曰:“此章言诲人之法。启,开也,言人若不心愤愤,则孔子不为发明……”①朱嘉在他的《论语集注》里注曰:“愤…  相似文献   

20.
王充是我国东汉时代杰出的唯物主义者,是一个封建地主阶级的进步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继承和发扬了先秦法家革新进步的传统,对孔孟之道进行了深刻的批判,《论衡》是他一部尊法反儒的杰作。在《论衡·实知》篇中,王充揭露和批判了孔孟及董仲舒所鼓吹的“天才教育”的虚伪性和反动性,提出了强调后天教育作用的唯物主义教育观。 是宣扬“天才教育”,还是主张后天教育,儒法两家历来存在着激烈的斗争。没落奴隶主阶级的代言人孔老二是“天才教育”的狂热鼓吹者,为了维护摇摇欲坠的奴隶主阶级的反动统治,他从唯心论的先验论出发,认为人一生下来就有“上智”与“下愚”之分,奴隶主阶级是“生而知之”的“上智”,广大劳动人民是“天生”的“下愚”,并且认为这种差别是不能改变的。所以,他胡说什么“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根本排斥广大劳动人民受教育的权利。汉代的董仲舒出于复古倒退的需要,继承了孔老二反动的唯心主义的教育思想,也宣扬“斗筲之性”的劳动人民是“天生”愚蠢的,“圣人之性”的统治者的知识是先天赋予的,完全否定了人的知识来源于社会实践和后天的学习。 王充坚持进步,反对复古,他继承和发展了先秦法家的唯物主义思想,对孔丘及董仲舒鼓吹的“天才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