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文以中日石油管线竞争为例,应用博弈理论分析中日油气之争的起因,阐明中日对俄罗斯远东石油竞争的经济和战略背景。说明这种竞争的不可避免性和非合作性并预计在更广范围将影响到我国海外能源战略。  相似文献   

2.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能源市场的结构经历了深刻的变化.东北亚各国的能源消费需求不断增大,现已成为国际能源市场的主导力量之一.然而东北亚地区的实际情况是,只有俄罗斯一国是能源出口国,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各国,国内资源多无法满足本国发展需求,各国都高度依赖进口能源且进口需求逐年上涨.而俄罗斯作为世界最大的石油天然气生产和出口国,迄今为止,石油和天然气产业依旧是其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这就使得俄罗斯与东北亚各国之间形成了愈发紧密的能源供需互补关系,合作前景广阔.但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俄罗斯与东北亚各国的石油天然气合作也存在许多障碍和制约因素,如地缘政治因素、美国因素等.  相似文献   

3.
在远东石油管道之争中,俄罗斯坚持国家利益至上的外交原则,为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在争取国家石油资源战略利益的同时,俄罗斯还追求发展其远东经济这一长远利益,并以远东石油管道建设为契机,谋求其在东北亚地区的政治战略利益。这场从“安大线”到“安纳线”再到“泰纳线”①的拉锯战,凸显了俄独立以来的国家利益外交取向。  相似文献   

4.
《太原大学学报》2015,(3):59-63
油价下调的福利背后事实上是对我国能源安全的拷问。油价跳水的根源在于美国页岩油产业的兴盛,美国与OPEC之间的石油竞赛体现深层的政治博弈,俄罗斯等能源大国也参与其中。过分融入和依赖世界能源体系、缺乏"独立"成为我国能源安全的一大漏洞,因此面对油价红利更应做出危机之下出路的探索。石油安全风险和能源结构调整困境是我国能源安全的两大软肋,切实风险应对策略需根植于能源法之中,立法亟待革新、重构,对于能源安全漏洞的填补也需回归能源立法。  相似文献   

5.
表一是BP(壳牌)统计的08年世界能源消费数据。俄罗斯、加拿大和沙特是石油净出口国,不需要进口石油作为战略储备,至少在短期内如此。巴西石油进口每年都在减少,巴西的糖燃料化进程,将最终使巴西不需进口石油。剩下的6个国家是我们重点要评估的石油需求方。  相似文献   

6.
1.石油天然气资源虽较丰富.但仍依赖能源进口 人们在东欧国家增加能源进口,特别是增加俄罗斯天然气进口的大背景下,常可听到“陔地区没有多少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说法。可是,据俄媒体最新公布的资料可见,“实际并不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7.
试析中日东海能源之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和日本两国都是石油消费大国,两国在寻求安全便捷的石油来源渠道上不可避免地产生战略利益碰撞。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增长,日本不愿看到近邻的再次崛起,通过挑起能源领域的争端想牵制中国的发展。不过中日两国经济的高度依存与互补性也会使日本不敢贸然采取过激措施,中日在能源之争问题上有合作的基础与必要。  相似文献   

8.
校企合作是成功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关键。本文首先回顾了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石油工程专业的校企产学研基地的建设背景;其次总结了15年来该产学研基地建设方面取得的实践成果与经验;最后讨论了产学研基地建设与卓越石油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关系及"卓越计划"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9.
中亚地区的能源"博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亚地区拥有重要的地缘战略地位和丰富的能源资源,世界主要力量在这里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内容是该地区的能源。对中亚能源的追逐,隐藏着不同“玩家”的地缘政治目标。中亚国家也积极利用“能源”作为一种工具,奉行“大国平衡”的战略,以期最大限度地获得利益。中亚国家继续奉行实用的能源出口多元化战略,推动不同出口方向的石油和天然气管道建设。从土库曼斯坦经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最终到达中国新疆的中亚天然气管道已经初步建成通气,这是2009年中亚能源领域最引人关注的一件事。除中国外,在中亚能源竞争中其它各方有进有退。但各方目前在竞争中所处的位置只是暂时的,世界主要力量在中亚的能源竞争将长期持续下去,竞争态势的变化会成为常态。  相似文献   

10.
种植"石油"     
张晓天 《初中生》2005,(21):18-19
地球上石油的储量并不令人乐观.随着世界交通事业的飞速发展,对石油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据世界能源专家估计,地球所蕴藏的石油还可以开发50~100年.近几年来,能源专家一直在寻找新的"石油",他们发现,可以通过种植植物来获得石油.  相似文献   

11.
美国驻军中亚、不仅是为了反恐怖,而是有着更重要的战略企图。那就是,控制里海石油、挤压俄罗斯,围堵中国,建立美国主导下的世界霸权。  相似文献   

12.
中国石油对外贸易特别是原油进口在我国外贸体系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它对中国的工业乃至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石油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每年需要大量进口。而且中国现在的石油对外贸易体系还不完善,存在着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全面制定缓解供需矛盾、进口多元化、优化贸易结构、提高中油集团竞争力等措施,积极开展国际石油合作、保障我国的石油安全。  相似文献   

13.
维护石油安全是各国重要的石油外交目标。中国对石油需求的剧增深刻地改变着世界石油地缘政治格局,中美两大石油消费国之间不可避免地产生着竞争,但在维护石油安全方面,中美两国之间也存在着共同的石油安全利益。中美两国应当进行"非零和"博弈,建立基于共同石油利益基础上的新型石油竞争合作关系。  相似文献   

14.
弱势海权对石油安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对偏弱的海权制约着中国的石油安全。中国适度地发展有限的海权是完全必要的.也是维护中国国家利益的应有之义。海洋资源被掠夺、海洋权益受侵蚀和祖国统一受阻挠.大大不利于中国;每外利益的扩展,进而严重阻碍了中国的崛起。  相似文献   

15.
保障我国石油安全,解决我国石油消费高幅度增长与原油产量低幅度增加矛盾:大力节约用油,提高石油利用效率;实施石油替代战略,逐步改善我国能源结构;实行全球多方位石油进口战略,加快“走出去”的步伐;加强国内的勘探工作,降低石油对外依存度;建立石油储备体系,确保原油不间断补给。  相似文献   

16.
非洲的石油储量巨大,被祢为“第二个海湾地区”。近年来,非洲石油工业发展迅速,成为全球石油勘探活动最活跃的一个新区。在非洲发掘新的市场空间,不仅是西方大国重视非洲的因素,也是中国外交不可忽视的因素。中国进口非洲石油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总的来说机遇大于挑战。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中国石油进口大幅增加。从目前中国原油进口的主要来源来看.中国石油进口过于依赖中东和非洲的状况依然存在.多元化战略还任重道远。从进口石油的运输方式来看.过分依赖单一的海上运输路线.使得中国石油进口安全的脆弱性凸现。  相似文献   

18.
通过分析国内外实验室管理系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结合石油地质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情况和存在问题,在系统软件平台选型、实验室功能总结、标准化的石油地质分析检测数据库建设等方面,试图给出一些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9.
我国现行油气资源税费制度存在设计不合理、缺少明确的法律依据、中央与地方收益分配不合理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油气资源税费功能的发挥。本文从我国油气资源税费制度现状入手,参照其他国家油气资源税费政策,提出我国油气资源税费制度的问题和缺陷,并探索性地给出完善我国油气资源税费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