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国两会是中国政治生活中每年的“重头戏”,更成为了每年各大媒体新闻争夺战的“重头戏”。过去讲“两会年年开,年年都相同”,不知不觉问,社会的评价已逐渐转变成了“两会年年开。年年有不同。”关注今年的“两会”,发现“两会”已越来越贴近生活,有血有肉,真正成为了国家政治生括的头等大事,成为了国内外各新闻媒体争相报道的热点,成为了没有硝烟的新闻战场。在今年同城媒体派出精兵强将血拼北京“两会”报道的时候,重庆晚报两会报道组始终坚持“新闻导向而非竞争对手导向”的策略,坚持走自己的路,做真正的新闻,圆满完成了这场新闻重头戏,  相似文献   

2.
全国性重大时政题材的报道是地方媒体的职责,在目前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和地方新闻网站共同组成的网上主流报道格局中,地方新闻网站如何找准定位,结合网络特点、发挥地域特色,围绕重点,热点做好报道是一个重大的课题,南方网在今年的全国“两会”报道中做出了一些尝试。  相似文献   

3.
陈瑶 《声屏世界》2011,(11):50-50
新闻需与时俱进。时政新闻需要与时俱进.樟树电视台通过改革会议报道做精新闻。今年的“两会”,《樟树新闻》在传统的报道“两会”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了本台评论,把代表、委员讨论的话题集中在百姓关心的热门话题上,取得了较好的报道效果。另外.围绕主题做新闻,把镜头对准老百姓。  相似文献   

4.
陈曦 《传媒观察》2007,(5):53-54
全国“两会”是一年一度的媒体盛宴,但也是一次新闻资源“占有不均”的新闻大战。地方媒体在全国“两会”报道中是“弱势”,一般情况下扮演的都是“分得一杯羹”角色,主动性、创造性都不能像在地方“两会”中发挥得那么好。  相似文献   

5.
“两会”年年开,如何在做好“规定动作”的同时,想方设法推陈出新做好“自选动作”,以读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报道“两会”,深圳商报作了积极的探索。在今年的深圳“两会”报道中,深圳商报继续按照深圳报业集团党组和党组书记、社长黄扬略对政务报道的改革要求,除按“规定动作”对“两会”进程作全面、及时、准确地跟踪报道之外,还花大力气做好“自选动作”,千方百计寻找符合商报特色的新闻角度、新闻线索、新闻素材,以独特的视角对“两会”新闻进行采掘、加工,把“两会”报道做精做深,使“自选动作”展现了新意,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相似文献   

6.
成竹在胸:点住新闻“穴位竹抓住新闻节点 大运河申遗是作为国家战略而启动的,但作为地方媒体的记者,亦可在申遗的国家战略中把握时机,写出独特的新闻. 2006年全国“两会”期间,58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案,呼吁启动对京杭大运河的抢救性保护工作,并在适当时候申报世界遗产项目.当年这一话题成为全国性的新闻事件,在苏州、杭州、扬州等18个城市成为热点. 当时,我正在做一组有关水上旅游的报道,选读了一些运河的研究文献.我发现,“京杭大运河申遗”视野还不够开阔,“京杭运河”只是中国运河的一部分,通往洛阳的运河和通往东海的浙东运河,都是其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7.
从1949年9月第一届全国政协大会开始,“两会”新闻报道进行了近五十年。报道范围从全国到省地县,信息量不断加大,气势恢弘,内容丰富。新意迭出的“两会”新闻报道,以生动的新闻实践有力地推动着我国新闻改革的进程,充实和完善着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闻学,在我国新闻史上书写了精彩的篇章。本文着重从新闻媒体对“两会”报道的角度做一个初步的探讨。一、“两会”新闻的政治性要求“两会”新闻的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政治性要求高。人大和政协工作属于政治体制的范畴,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新闻媒体在从事“两会”报道时,从政治的高…  相似文献   

8.
曲涛 《青年记者》2007,(6):20-20
2007年全国“两会”期间,大众网紧紧围绕“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主线,本着聚焦热点、贴近民生的报道原则,组织精兵强将,精心制作了全国“两会”的新闻专题。共编发“两会”新闻、评论、图片、资料等相关章500余篇,对“两会”的重要新闻均在网站首页重要位置刊发;对“两会”开幕式、温家宝总理政府工作报告、李肇星外长答记问等多场重要会议和活动进行了现场直播;在大众论坛开设专题,组织引导网民对两会的热点话题进行讨论,共刊发网民“两会评论”200余篇。所有这些,都极好地烘托了“两会”氛围、宣传了“两会”精神,吸引了网民的关注,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时政新闻可说是综合类报纸的主角,哪家大报的头版,都是时政新闻当家。但这类新闻—般都是中规中矩,四平八稳,讲究的是“政治”。一般的周报,因为时效跟不上,没有谁会把时政新闻当主角来唱。即便做时政新闻,也得从边缘性上做,或纵向挖掘或横向延伸,但弄不好,又是不痛不痒的,成了些“伪纵深”、“伪关注”了。但《南方周末》与众不同,比如今年的全国“两会”,因为含有国家领导换届的重大新闻要素,自然比往届“两会”更加受到人们的关注,对媒体来说,“两会”新闻只要做得好,无疑是个卖点。《南方周末》就连续推出聚焦“两会”的“癸未施政”系列。  相似文献   

10.
两会年年开,报纸年年要报道两会,在看了大量报道并比较了各报报道后,我发现在采写两会报道中有一个问题值得注意,即代表、委员们人人都会发言。你说、我说、他说,并不都是新闻,新闻恰恰在说什么上。他说的内容确实有新闻,涉及到人们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才能构成新闻;否则全盘照录代表、委员的发言并不算新闻。在这点上,我认为《新华每日  相似文献   

11.
地方“两会”报道如何出彩,是很多媒体一直探索求解的难题。 全国“两会”,高官云集,精英群聚,人才荟萃,再加全国人大独特的立法职能,新闻报道自然夺人耳目。与此不同,地方“两会”程序色彩重于新闻看点,读者、观众对“两会”新闻报道的关注度不高。笔者在近三年的山东省“两会”报道中,着力寻找新闻点,在报道的新与巧上做了一些尝试。  相似文献   

12.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在这场战役性报道中开展了竞争合作,强化了多媒体间的互动,形成强大报道声势,把“两会”报道做得更加充实生动、更具吸引力,逐步改变了人们“两会报道内容太枯燥、形式太单一”的看法,培养了人们通过观看“两会”新闻关注国家政治大事的意识。  相似文献   

13.
历年的“两会”报道都成为媒体报道工作的重中之重,综观今年人民网“两会”报道整个过程,特色栏目和报道方式都为其他网站所借鉴,大量原创新闻稿件和许多场次直播被各新闻网站和商业网站转载,再次彰显人民网在大型时政报道方面的“龙头”作用和网上舆论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各显神通各具特色──简评“两会”新闻发布会的报道翟跃文,周燕群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在回顾1997年的“两会”时,我们试图通过截取各新闻单位对“两会”新闻发布会的报道这样一个横断面,来观察和感受一下各新闻单位“两会”报道的特色,虽然不免有管中窥豹...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中央电视台的“两会”新闻已逐渐为广大观众所接受和喜爱,成为电视新闻中的一个“亮点”。在充分利用大兵团作战,报道、传输手段先进等优势的同时,电视台特别注重“两会”报道年年有变化,岁岁出新招。怎样让每年的“两会”报道都能够出新、出彩,是一个让电视  相似文献   

16.
缪毅容 《新闻记者》2006,(11):22-25
“话题新闻”近来在媒体上频频出现。作为一种新兴的新闻表现形式.“话题新闻”增强了新闻报道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实现了“大”(党和国家的大局)与“小”(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之间的良好沟通。标志着媒体对新闻事件、新闻现象的关注,从传统、单一典型宣传.开始转向更宽广领域,使社会深处涌现出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成为广泛报道的对象。一年一度的全国人代会、政协全会(以下简称“两会”),审议、讨论和制定的方针、政策、法律,以及所关注的社会热点,决定着国家一个时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走向,影响着广大人民群众未来的生活。来自各地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会上的建言献策,大量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心声和社会关注热点。同样。上海市的“两会”在地方上发挥着类似全国“两会”的重大作用。因此,“两会”新闻报道,作为时政报道的一个重要内容,具有极大关注度。而“两会”中的热点话题,又为话题新闻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内容。研究“两会”话题新闻报道。不断提高“两会”新闻报道质量,创新时政新闻报道手段和表现形式,能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阅读心理,提高党报等主流媒体影响力和辐射力,也能使党报等主流媒体在激烈的新闻竞争中,更具生命力和创造力。  相似文献   

17.
年年开“两会”,首都各新闻单位都派记者采访。为了交流经验,以利今后更好地搞好“两会”摄影报道,本刊邀请首都部分参加“两会”摄影报道的记者进行了座谈。本刊副总编辑胡颖主持座谈会。  相似文献   

18.
备受关注的“两会”已落下帷幕,每年的两会都是全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大事,同时也是传媒界各类媒体各显其能的“比武盛会”。如何在激烈的新闻大战中挖掘到最有价值的信息,并突破以往会议报道的模式,做好两会报道的优化传播,是提高两会报道质量的关键,综观今年的两会报道,笔者发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和特色。  相似文献   

19.
一年一度的“两会”,是每年年初的重要的政治性会议。对于新闻单位来说,报道好“两会”,也是每年开局之时的一个重头任务。今年的省九届人大二次会议和省政协八届二次会议,处在世纪之交的门槛上,所以,虽然不是换届会议,但仍然受到全省人民和各新闻单位的强烈关注。“两会”期间,河南日报调动一切宣传手段,多角度、多侧面反映“两会”的盛况,从策划到运作,从内容到形式,从广度到深度,都有一定的创新。 认真作好思想准备 多年来组织“两会”报道的经验告诉我们,要组织好“两会”报道,必须首先使上会记者充分认识人大、政协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克服“‘两会’年年开,很难出新闻”及“‘两会’是例会,会议报道只要比葫芦画瓢就行了”等错误认识。因此,在今年“两会”召开前夕,  相似文献   

20.
郝莹 《新闻三昧》2004,(8):25-25
2004年的两会报道前夕,我报报社领导提出:要用创新的精神搞好两会报道。副总编辑王秋和说,加强新闻策划是我们办好报纸的根本,要提高报道质量就从改进“两会”报道开始。为此,围绕“两会”报道,报社抽调骨干,成立了策划组、编辑组、采访组,集中智力提出了16个“热门话题”。这些题目深层次、全方位地反映了当前建设领域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也体现了当前党和政府的工作重点。大家感到能出彩,有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