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陶渊明作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隐士之一,但他不是从一开始就选择了归隐。在归隐之前他经历了几次入世,在入世与归隐之间流离的他最终归隐,本文从外在因素对陶渊明的入世和归隐的影响为切入点进行研究,认为在当时多种思想的碰撞以及社会环境下对陶渊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以致与走向归隐,但在归隐中又以儒家文化作为立身之本。  相似文献   

2.
归隐思想在中国文化中独树一帜,儒道两家都有对归隐思想的阐述,由于它们的核心观点不同,儒家归隐思想和道家归隐思想有本质的区别,儒家的归隐是为了再次出仕,是"假隐",道家则为了保身,是"真隐"。元代文人因为仕途受挫而归隐的状况成为一种常态,有的是儒家式归隐,有的是道家式归隐,少数民族散曲家贯云石一生两次为官,两次归隐,他的归隐主要由他的民族性格、家庭背景和佛道思想所决定,通过分析他的文学作品可以看出他的归隐很坚决很彻底,是道家式归隐。  相似文献   

3.
<正>陶渊明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时年过不惑,已决意归隐,这句话好像是自己给自己寻找归隐的根据,用这句话把自己的仕进之路"堵上",然后便开始心安理得的归隐生活了。从入仕到归隐,前后十多年,陶渊明身心饱尝苦痛。为了消解这种苦痛,归隐是陶渊明似乎唯一可做的选择了,回到山林自然,本性释放了,心灵的苦痛也  相似文献   

4.
盛唐诗坛流行隐逸,但是杜甫是这个时代的特例。他有过归隐的情结,甚至为归隐作过努力,但是,最终他都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归隐。对壮游时期、“度陇客秦州”时期、成都草堂时期的分析可见杜甫的归隐情结,以及他最终放弃归隐的内外原因。  相似文献   

5.
本文就初中教材中的重要古代作家陶渊明的归隐原因作了一些解读,因为作者个人认为只有正确理解陶渊明的归隐原因,才能正确理解陶渊明,才能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对陶渊明的归隐原因理解,本文从外部原因和内在原因作了一些探讨,以此想说明,陶渊明的归隐是他在那样的社会环境和自己的人格操守下的必然选择,而并不仅是大家一直认为的"不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  相似文献   

6.
归隐思想是东西方文化共有的.中国古代文人的归隐有"意隐"和"身隐".在<退场的鬼魂>中,主人公祖克曼的归隐是一种"身隐",而其文学导师纳诺夫的归隐则是"意隐".菲利普·罗斯所追求的是"身隐"后的"意隐",既不同于祖克曼的也不同于纳诺夫的归隐.这种归隐在文学作品上表现出强烈的"内省"意识,主张文学上的"归藏",即将后现代的艺术手法与传统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结合起来,开创一条文学新路.罗斯的归隐在政治上体现为不主张追随美国政府咄咄逼人的外交政策.而主张韬光养晦、避世求安.这种归隐思想无疑有利于世界和平.  相似文献   

7.
张玉忠 《甘肃教育》2008,(13):60-60
陶渊明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归隐中度过的。归隐后的陶渊明独爱菊花,菊花是他咏唱和赞颂的对象,更是表现他性格特征和美学意义的一个典型形象。诗人归隐后对菊花的咏唱体现了极高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愉悦。  相似文献   

8.
归隐即退出官场回到民间或故乡隐居,郭嵩焘的归隐观的内涵是丰富的,它不是消极的避世,而是一种迂回的入世。宦海风波、战乱风波和家庭风波是其归隐的外因,而个人性格是其归隐内在的诱发因素。  相似文献   

9.
谢灵运、谢朓的隐逸思想与他们的性情有关,同时也都有着深刻的政治背景。玄风佛学的盛行及崇尚隐逸的社会风尚,对二人的归隐之思都产生了较大的促成作用。但二人归隐的思想基础、精神因素和归隐方式均有很大的不同。  相似文献   

10.
郭嵩焘归隐缘由之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归隐即退出官场回到民间或故乡隐居。郭嵩焘的归隐观的内涵是丰富的,它不是消极的避世,而是一种迂回的人世。宦海风波战乱风波和家庭风波是其归隐的外因,而个人性格是其归隐内在的诱发因素。  相似文献   

11.
陶渊明之前的隐士虽已有零星的诗歌创作,但他们多为坚守儒家"穷则独善其身"教义的苦隐者,尚未出现真正把归隐生活和诗意人生相结合的"隐逸"诗人。陶渊明则是第一个把归隐生活与诗歌创作、诗意人生相结合的诗人,陶渊明则在归隐之后,他的精神寄托主要在做诗。陶渊明在诗歌的世界中,构筑了一个诗性的精神城堡。陶渊明归隐于诗的生存样态,为他以后的士人提供了一种精神范式。  相似文献   

12.
简单介绍了历史上士大夫文人的归隐情形,突出苏轼的归隐与他们有别,苏轼是心归而身未归,视功名宝贵如蜗角虚名蝇头微利,从不贪禄恋权,苏轼常存归隐之心,只不过他是要回归到百姓中去。  相似文献   

13.
目前,青年学生绝大多数是阳光的,灿烂的,但有少数人却乐于谈论归隐。这里我就试谈一下归隐者的惆怅。归隐者是中国古代文人中的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身上散发着智慧与豁达的气息,同时又带着些无奈。作为远离尘世,生活在自己的小天地中的归隐者,最初试图进入读书人所谓的正统道路却碰得一  相似文献   

14.
陶渊明的归隐具有独特的个性特征.那就是形隐而神未隐。他的归隐当中包含着极为浓重的入世思想,归隐是入世的一种变相追求。  相似文献   

15.
《归去来兮辞》堪称陶渊明的人生分水岭,写下此文后陶渊明彻底离开官场,归隐田园。陶渊明在文中向世人宣告了自己归隐田园的坚定信念,向往着归隐后的惬意与欢愉。这决绝、欢愉背后又隐藏着陶渊明理想破灭后的失意与无奈,朴素清新的文字蕴藏着复杂幽微的心灵世界。  相似文献   

16.
在儒释道开始合流的时代,陶渊明的"纯孺"思想显得曲高和寡,而在动乱时代的诗人,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人生观,从而陶渊明毅然地走上归隐田园之路.归隐后的生活虽并不总是美好,他的心境有时也并不平静,然而,陶渊明终究是过上了适性的生活.归隐田园是他获得内心平静的无悔选择.  相似文献   

17.
沈辽与以苏轼为代表的宋代士人不同,他既在精神上与陶渊明契合,又在形迹上仿效之,最终走上了归隐的道路。沈辽与陶渊明的归隐都受道家委运任化思想的影响,表现出较大的相似性。但沈辽参杂着道教的以归隐求长生不老的思想,这与陶渊明坚持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与无神论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8.
英国现代作家哈代和中国古代文学家陶渊明都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了同一个主题,同一个梦想一一"归隐".并且他们的愿望都是急剧的社会变革的产物.由于东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以及生活时代背景的差异导致了他们不同的"归隐".本文正是从东西方文化背景和生活时代背景的差异入手来对比分析他们的"归隐"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对人际的超越与关怀——再论陶渊明归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陶渊明归隐的存在方式和情感体验等方面,阐明他归隐田园这种对人际的超越正来自他对人际的深切关怀,既挚爱人间又超脱人世,既然绝俗又平易近人,既身在世中又不染世累,是他归隐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20.
陶渊明在思想上宗儒或宗道不是他选择归隐的根本原因。他的归隐既受时代风气、家世渊源影响,更是“称情”的需要,是他对人生的一次积极主动的选择。她归隐后虽贫而乐的生活证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