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多语种传播一直是我国外宣媒体区别于对内传播媒体的重要特征。以对象国的语言传播新闻,有助于突破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壁垒,增强国际传播效果。为做好国际传播工作,外宣媒体中的多语种新闻人才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然而在当前的环境下,多语种新闻人才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现在,外宣媒体都各自建立了人数众多的多语种新闻人才团队,但是大量的外语人才,特别是小语种人才的主要工作仅是翻译稿件。而且,各外宣媒体重复劳动,翻译同一篇稿件并在各自的  相似文献   

2.
本刊从2007年第7期起开办《地方外宣动态》栏目,作为地方外宣工作者业务探讨、学习交流的平台。稿件内容以各地外宣工作动态、对外文化交流与传播为主,文章力求短小精悍,聚焦地方新闻亮点。希望此栏目的开通,能进一步加强本刊与地方外宣工作者之间的互动与交流。  相似文献   

3.
正在诸多新闻形式当中,图片专题以其简洁、直观等优势,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一个窗口。在国际知名媒体上,中国题材图片专题所占比重正逐渐增加。然而,在国际传播领域,关于中国的图片专题报道,从选择角度、新闻素材,到叙事结构、观点安排上不可避免地充斥着西方立场。本文从外宣媒体摄影创作实践出发,尝试对于对外报道中的图片专题创作进行分析探讨。一、对外报道中图片专题的题材选择策略1.重视地方性和民族性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图片  相似文献   

4.
在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国际战略传播体系中,民心相通是传播与交流的基础,而民间外宣作为实现民心相通的重要路径,对官方外宣起到必要且有益的补充。华侨华人在民间外宣工作中扮演着发声者、创作者、传播者、沟通者和分享者等重要角色。本文从国际传播视野和民间外交的角度,观察和思考民间外宣的实践路径,对民间外宣的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和传播效果进行了学理性分析和现实性考察,提出了海外华侨华人具备独特的传播中介优势,能够借助广泛的人脉关系实现合作共赢,并在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塑造中国良好形象方面发挥着舆论宣传的重要作用。要提升民间人文交流活动的创造活力、充分借力特殊的民间资源、引入市场机制建构社交媒体舆论场,提升民间外宣的国际话语权和国际传播效能。  相似文献   

5.
1999年贵州省外宣战线围绕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积极探索外宣工作新思路,拓展外宣工作渠道,在外宣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成绩。1999年贵州省组织、邀请各地记者来黔采访,共接待海外、中央外宣、兄弟省市新闻采访团组6个,33位记者,播出广播电视专题19个、刊载文章、图片120余篇(幅)。各地、州、市和省直有关部门接待海内外新闻采访团组约74个,记者926人次,刊载文章、图片60余篇  相似文献   

6.
本刊从2007年第7期起开办《地方外宣动态》栏目,作为地方外宣工作者业务探讨、学习交流的平台。稿件内容以各地外宣工作动态、对外文化交流与传播为主,文章力求短小精悍,聚焦地方新闻亮点。希望此栏目的开通,能进一步加强本刊与地方外宣工作者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欢迎各地宣传文化部门踊跃赐稿!  相似文献   

7.
《对外大传播》2007,(11):51-51
本刊从2007年第7期起开办《地方外宣动态》栏目,作为地方外宣工作者业务探讨、学习交流的平台。稿件内容以各地外宣工作动态、对外文化交流与传播为主,文章力求短小精悍,聚焦地方新闻亮点。希望此栏目的开通,能进一步加强本刊与地方外宣工作者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欢迎各地宣传文化部门踊跃赐稿!  相似文献   

8.
《对外大传播》2007,(10):64-64
本刊从2007年第7期起开办《地方外宣动态》栏目,作为地方外宣工作者业务探讨,学习交流的平台,稿件内容以各地外宣工作动态、对外文化交流与传播为主,文章力求短小精悍,聚焦地方新闻亮点。希望此栏目的开通,能进一步加强本刊与地方外宣工作者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欢迎各地宣传文化部门踊跃赐稿!  相似文献   

9.
《对外大传播》2007,(8):64-64
本刊从2007年第7期起开办《地方外宣动态》栏目,作为地方外宣工怍者业务探讨、学习交流的平台。稿件内容以各地外宣工作动态、对外文化交流与传播为主,文章力求短小精悍,聚焦地方新闻亳点希望此拦目的开通,能进一步加强本刊与地方外宣工作者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欢迎各地宣传文化部门踊跃赐稿!  相似文献   

10.
编读往来     
《对外大传播》2007,(8):4-4
《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 作为一名刚参加工作的外宣工作者,看到《对外大传播》后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没想到外宣领域有如此兼具广度和深度的专业刊物。如谈到对外传播的意义时,原国务院新闻办主任赵启正说:“文化是活的生命,只有发展才有持久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1.
与新闻和外宣结缘 《对外传播》:您1945年从中央大学外文系毕业后为何选择了新闻这一行?  相似文献   

12.
张楠 《对外大传播》2010,(12):47-48
在当今对外宣传领域中,随着科技不断革新,新闻与文化传播的形式与途径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丰富。众多形态各异的外宣载体和成熟有效的外宣模式已为渴求让外界知晓的我们搭建起广阔的平台,然而如何整合有效资源,围绕一条主线,开展形态多样、产品丰富的外宣活动,将单纯的“新闻事件”,转化为“事件营销”,  相似文献   

13.
本刊从2007年第7期起开办《地方外宣动态》栏目,作为地方外宣工作者业务探讨、学习交流的平台。稿件内容以各地外宣工作动态、对外文化交流与传播为主,文章力求短小精悍,聚焦地方新闻亮点。希望此栏目的开通,能进一步加强本刊与地方外宣工作者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欢迎各地宣传文化部门踊跃赐稿!E-mail:zhujing09676@126.com,dachuanbo@126.com联系电话:010-68997131传真:010-68995924联系人:朱静  相似文献   

14.
<正>在重大突发事件中,新闻图片在媒体报道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全民摄影成为图片传播新兴的力量,新技术、新设备、新平台不断涌现,对传统的图片采编和传播方式构成严峻挑战,受众的图片消费需求也日益呈现多元化趋势。作为国家英文日报,  相似文献   

15.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作为中国共产党对外信息传播工程中的重点外宣媒体,以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为契机,贯彻落实李长春同志关于国际台"外圆内方"外宣策略的重要指示精神,本着遵循国际信息传播规律、注重传播实效的原则,充分发挥多语种、多媒体、多渠道传播的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16.
外宣材料作为一种语言与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不仅具有跨语言的特点,而且从其发挥作用的角度来看,具有跨文化和跨国界的特点,其译文更是为世界了解中国提供了途径,所以外宣材料正确、恰当的翻译意义重大。本文从跨文化语用学及外宣翻译基本概念等方面着手,阐述了跨文化语用学和外宣翻译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跨文化语用学框架下改善外宣翻译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直受到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指导的外宣领域专业刊物,《对外大传播》有幸参加了7月19日至21日在北京举行的2005年全国外宣工作会议。在这次会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同志的讲话令人尤为振奋。刘云山同志说:“1984年全国第一次外宣工作会议是在广东召开的。那时候会议研究的主题是如何宣传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以及如何防止偷渡到香港。”“而本次会议主题非常鲜明,就是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大外宣格局。”时隔21年,的确中  相似文献   

18.
十年前,我走出了大学校门,来到机关从事外宣工作。也正是十年前刚刚踏入机关的时候,我与《对外传播》,当时叫《对外大传播》杂志结下了不舍的情缘。大学时我学的不是新闻专业,也不是对外传播专业,正当我对外宣理论和实践一片茫然的时候,《对外传播》走进了我的视野,成为了我的良师益友。十年来,《对外传播》一直在丰  相似文献   

19.
在对外宣传刊物中,图片至少应与文字平分秋色在对外宣传刊物中,图片所传达的画面语言,较之文字往往更容易先声夺人。长久以来,摄影一直被视为呈现真实、记录历史的最佳媒介。美国著名新闻摄影家罗斯坦就认为照片是最有效的  相似文献   

20.
加强地方外宣在国际传播中的参与,既是全媒体与全球传播发展使然,也有利于地方外宣发挥独特优势,更符合新形势下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需要。在实践中,地方外宣发挥本地区域特色,探索创新,成为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践行者。目前,地方外宣既处于历史最好时期,也面临最大压力,需要坚持国家站位、树立国际视野、统筹整合资源、强化品牌意识、创新工作机制、加强队伍建设,从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互动中探讨与传播人类面临的共同课题,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