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嘉兴私家藏书发轫于宋代[1],藏书家辈出,成就卓然,"大抵收藏书籍之家,惟吴中苏郡、虞山、昆山,浙中嘉(即嘉兴)、湖、杭、宁、绍最多"[2],至清代达而到鼎盛,据<中国藏书家考略>一书中所收录的历代-480余名藏书家中,仅清朝一代,嘉兴藏书家就有62人.  相似文献   

2.
论南京图书馆与古代私家藏书楼的渊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京图书馆的藏书规模位列全国第三,其重要因素是"南图"拥有150万册的古籍线装书,这些古籍有很大一部分直接或间接来源于江浙一带的私家藏书楼。在"南图"百年历史中,直接大宗收购入藏私家藏书约有5次,分别是丁氏八千卷楼藏书、范氏木犀香馆藏书、陈群泽存书库藏书、朱希祖郦亭藏书和顾氏过云楼藏书。这些藏书楼的藏品中有许多都是前代藏书家一传而再传的故物,故图书馆得一著名藏书楼之大宗,就与明清以来的诸多藏书名家发生了关联,它们是历代藏书家对学术文化的贡献,也是民族文化绵延不断、代代相传的实证。  相似文献   

3.
我国清代私藏书事业空前繁荣,嘉兴地区尤盛.这一时期"大抵收藏书籍之家,惟吴中苏郡、虞山、昆山、浙中嘉、湖、杭、宁、绍最多."[1]在<中国藏书家考略>一书中所收录的历代480余名藏书家中,仅清代嘉兴藏书家就有62人,占12.9%,位居全国之首.  相似文献   

4.
明清时期江苏南部地区出现过众多的私人藏书家、藏书楼,与此同时,这一地区还出现了不少藏书家族。所谓藏书家族,即其藏书的目的不是为了满足个人的收藏或利用,而是为了整个家族的文化需要。家族藏书和作为藏书家的个人的藏书有联系也有区别。其主要区别在于:藏书家的目的在于“藏”,家族藏书的目的则主要在于“用”;藏书家藏书注重书的版本,家族藏书注重书的内容。藏书家更突出典籍的文献价值,家族藏书则更注重发挥典籍的文化价值。当然两者的区别不是绝对的。家族藏书是由个人来实现的,个人的藏书事业通常也由家族来延伸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我国清代私家藏书事业空前繁荣,嘉兴地区尤盛。这一时期“大抵收藏书籍之家,惟吴中苏郡、虞山、昆山、浙中嘉、湖、杭、宁、绍最多。”^[1]在《中国藏书家考略》一书中所收录的历代480余名藏书家中,仅清代嘉兴藏书家就有62人,占12.9%,位居全国之首。此时的嘉兴私家藏书事业达到了鼎盛,特别是清初嘉兴秀水,乾嘉以后的嘉兴海宁,成为浙江乃至全国私家藏书最活跃的地区,誉满华夏的名家名楼群星灿烂,成为中华私家藏书文化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相似文献   

6.
具有近三千年文明史的苏州,其悠久丰富的藏书文化和不可胜数的私人藏书家,居全国之甲。从宋朝的社东原、叶梦得,到清乾嘉期间名震藏书史的“藏书四友”黄丕烈、顾之途、周锡酿和袁廷祷,以及现代史学大家顾颌刚、目录学宿誉顾廷龙等,藏书传统绵延不断。众多的藏书家默默履行着自己的腐好,以博藏群书,护持守成为己任,使我国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在他们的膻递中得以保存。苏州历史上还有许多家藏富瞻,然未以藏书闻名的藏书家,他们的藏书事迹被湮没于其他声名下而不为世人所知,但他们同样为保存文化遗产做出广杰出贡献。本大试图撷取其…  相似文献   

7.
王志双 《图书馆杂志》2014,(2):95-99,31
陈国仕是清末福建泉州学识渊博的儒士、藏书家,室名"天白阁",藏书多达二万余册,却鲜为人知。本文主要依据厦门大学图书馆藏陈氏旧藏,利用其藏书题跋、自著等一手资料,结合方志等文献,对陈国仕的生平及其藏书来源、特点、散佚情况做了探析。  相似文献   

8.
我国古代著名藏书家敬业精神及学术成就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世界上的文明古国之一,研究和了解我国历代的藏书家,是我国学术史、文化史以及文明史的重要内容之一.据有关资料介绍,我国历史上有名可查的藏书家就有万人之多.由于我国封建文化历史的特殊性,我们一般将藏书事业分为"官藏"和"私藏".考证、探讨了王世贞、胡应麟和朱彝尊三位在我国藏书史上留下过辉煌一页的私家之藏的藏书家.他们嗜书、爱书,为求书而终身奔波,并作出了很大的牺牲,他们充分利用藏书进行精心研读,学术造诣深厚.对于他们,清末学者叶昌炽曾有诗赞誉,其诗刻画了三位藏书家的敬业精神.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近代史上,盛宣怀是一位复杂的历史人物,他在官、商两界威名赫赫,且大多为人所争议,在文化领域,却很少有人知道他是一位藏书家,且是一位特殊的藏书家.传统意义上的私人藏书家,是以"藏"为主,"用"则其次,盛宣怀不是以藏书著名,一般人也不知其愚斋中藏书极富,事实上他确是藏书家.  相似文献   

10.
徐是我国明代福建闽县著名藏书家,所收藏书达七万余卷,毕生致力于访书、购书、抄书、补书、刻书等藏书事业。徐炬勃藏书以用为主,主张"传布为藏",反对"秘惜为藏"。他精于校勘,善作题跋;重视书目编撰,个人著述也非常丰富,在中国藏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1.
商丘宋荦、宋筠父子是我省清代著名的藏书家,其家藏之富,藏书之精,刻书之多,为当时学者文人自叹不如,纷纷赋诗以记.可惜后来佚散殆尽,流于四方,诚为藏书史上一大憾事.  相似文献   

12.
浙江不仅藏书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且有17位对文化发展与传承有杰出贡献的女性藏书家.她们因读书而藏书,因藏书而抄书、刻书、编书,又在藏读书中获得了更多学识、提高了素养.她们或引领女性编刻女性文集,或为女性撰写画学著作之先驱,或在鉴赏史上留下了划时代一笔,或保护藏书,弘扬了巾帼不让须眉的文化使命,或将才女文化、书法文化发扬至海外,成为中外文化交流史上亮丽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13.
徐是我国明代闽中著名藏书家,他以一介布衣,毕生致力于藏书事业,访书、购书、抄书、补书、刻书、藏书达七万余券。他精于校勘,批评"书不雠校"现象;善作题跋;重视书目编撰;主张"传布为藏",反对"秘惜为藏"观念。徐在中国藏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赐书楼这类特殊的藏书室进行历史考察,考梳其历史渊源、地点位置、形制结构、藏贮书类等方面,统述此类书室作为地方文化现象的功能演变及历史特殊性,以填补古代私家藏书室研究之空白。文章主要采用"E考据"的研究方法,对古籍数据库进行挖掘整理,兼采现代书刊数据库,以考证梳理"赐书"名室者诸方面为旨归。此类书室最早出现于北宋,广泛出现于明清,分布于里第园林、寺观祠宇、学校书院、官府公宇中;所藏以御制书和钦定书为主,兼藏宸翰奎画、御赐珍宝及室主个人藏书。赐书之举多含褒奖和勉励之意,具有宣恩和理化的双重功能。室主出于因物示敬、自炫美名和训导子孙等原因而特以"赐书"名室。清代大量藏书家受赐,使得赐书室功能逐渐演化为纪念和收藏并重,甚而衍生出学术研究的功能,推动了古代校刻勘雠事业的发展。赐书室名亦由原本标志具体房屋的符号演化为代表室主身份的别号,室主以室名命名诗草文集或刻印钤盖于所藏。  相似文献   

15.
私人藏书在保存和传播我国古代文化上具有重要地位,但长期以来,人们认可的中国的藏书观念是以藏为主、为藏而藏、藏而不用;谈论古代藏书楼也多批判其保守的一面,但我国古代也不乏开放型的藏书家,他们敞开门户、广招来学,把私人藏书从狭小的天地里解放出来。该文在汇总6个著名的开放的私人藏书楼的基础上,归纳这些藏书楼主人的"储书供众"、"传布为藏"、"流通开放"等开放思想。最后分析这类私人藏书楼致用开放的思想和行为对藏书家自己、  相似文献   

16.
王琼 《图书馆界》2014,(1):22-26
梁启超是著名学者、藏书家,其所书藏书题跋数量可观,题跋内容包括述藏书由来、叙藏弆之源流、品评藏书内容等方面.其题跋读书所题,不拘一格,能够补充史料不足,也体现了梁启超鲜明的学术态度.  相似文献   

17.
徐[火勃]是我国明代闽中著名藏书家,他以一介布衣,毕生致力于藏书事业,访书、购书、抄书、补书、刻书、藏书达七万余券。他精于校勘,批评“书不雠校”现象;善作题跋;重视书目编撰;主张“传布为藏”,反对“秘惜为藏”观念。徐[火勃]在中国藏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8.
吴骞是清代著名徽州籍藏书家,一生藏书无数,他曾建造拜经楼以藏书。然而由于各种原因,拜经楼所藏之书最终还是流散各地。本文试图从目录学和藏书史的角度探寻吴骞拜经楼所藏部分善本流散的去向,以期让世人了解古代藏书难而守书更难的道理。  相似文献   

19.
中国藏书文化历史悠久,古代藏书家为传承典籍与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藏书史专家陈德弟教授的《先秦至隋唐五代藏书家考略》一书,是目前国内唯一一部系统考述先秦至五代藏书家事迹的专著,该书按朝代共分六章,全面考述了自先秦迄五代见诸传世和出土文献的藏收家四百余人,并作简要评述,同时提供了相关研究资料。全书史料丰富,评论公允,启迪后学。  相似文献   

20.
古代私家藏书印鉴的价值和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尚恒 《图书馆论坛》2000,20(1):22-23,26
藏书印鉴是我国发明的,它随着藏书事业和篆刻艺术的发展,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具有极其深蕴的文化内涵。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后来传之日本、朝鲜,甚至也为近代某些西方人士所接受,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信使。 藏书印鉴不仅用作藏主拥有的凭信,而且反映了藏主与书的行为关系,藏主对于书的心迹,乃至藏主对人生的信念、生活志趣、闲情逸兴,营造了藏书文化的独特氛围,它与中国传统文化学术有着不可分离的密切关系。兹举其荦荦大者,分述如下:1藏书印鉴的史料价值1.1有助于考察藏书家姓名、字号、别称、生年、行第、家世、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