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文有了写作材料还要对其进行整理和排列,哪个先说,哪个后说,哪些要说的话可以归并在一起写,哪些可以重点说,对材料主次的轻重和调配,下笔之前要做到胸中有谱,使思路明晰。要做到思路明晰,作文谋篇就显得非常重要。下面说说并行排列法在作文谋篇中的运用。并行排列法是指写作时从若干方面下笔,不分主次,并列平行地叙述事件、说明事物,或以几个并列的层次论证中心论点的结构方式。其特点是将事件、事物或论题分成几个方面来叙写、说明和议论,每个部分都是独立完整的部分,与其他部分是并列平行关系。运用并行排列法应该注意两点:一是并列的几个内容各自独立,又紧紧围绕一个中心。二是并列的各个部分必须是平行的,要防止各个方面交叉或从属。并行排列法一般有这样几种样式:一是分论点列述式。这是议论文常见的一种谋篇模式。文章往往在开头提出中心论点,然后以分论点的形式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来论证中心论点。这种结构式,条理清晰、眉目分明。如2006年吉林一考生《阅读是一种孤独》一文,文章的题目“阅读是一种孤独”,是全文的观点,题显论点。然后作者把“阅读”的感觉用“孤独”来概括,很特别。在作文谋篇上,则采用了段首亮分论点的形式,将“阅读是一种环境上的孤独”“阅读是...  相似文献   

2.
我们已经学习了人称代词I,you,he,she等。若有两个或三个人称代词并列作主语或宾语时,你知道它们应该怎样排列吗?同学们要注意,在人称代词的排列顺序上,英语和汉语的习惯是不同的。汉语可以说“我和你”,“我和老师”,而英语则说“you and I(m e)”,“the teacher and I(m e)”,所以我们不能按汉语习惯套用英语。那么,人称代词该如何排列呢?按英语的习惯,人称代词(包括主格和宾格,单数和复数),人名或称谓词(属第三人称)由and,or等并列连词连接时,通常按这样的顺序排列:1.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并列时,第二人称在前,第一人称在后。例如:Y ou a…  相似文献   

3.
同义连文是中学语文文言文教材中一种很普遍的现象。所谓同义连文,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相同、相近甚至相类的词并列连用。对此,前人早就注意到,称之为“重言”、“连言”、“复语”、“连文”、“复词”、“语词复用”、“两字一义”、“连语”等。古今学者虽然在提法上很不一致,但是都认为,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相同、  相似文献   

4.
阅读,不能不理清文章的思路。思路是作者谋篇布局的思想轨迹。理清了思路,文章的“文脉”就摸住了,文章的整体结构也就了然于胸。思路的基本格式有很多种。论说文的思路格式大致分三种,一是层进式。即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递相衔接,向前推进。二是并列式,其特点是思维的横向扩展,部分与部分之间所表现的内容大体是并列的两个或几个方面。并列的内容形成对照。则为“对照式”。当属并列的形式之一。三是总分式,这是一种统属性质的关系,即先总说后分说。或者相反。  相似文献   

5.
并列式,如果按照前面说的路子来起名的话,实际上就是分分分式。到底有几个“分”?少则两个,多则几个,主要根据作者的意图、文章中心的需要而定,以说清楚问题为基本准则。假若把文章的主体比喻为“竹签”,那末并列式中每个并列的内容就好象竹签上的一个个“糖山查”,故并列式,有人称之为“冰糖山查”式。如毛泽东同志的《放下包袱,开动机器》一文(初语三册),共设两个自然段,从一个问题的两个侧面进行说理:既要放下“包袱”去掉盲目性,又  相似文献   

6.
写作是一种表达,它离不开两个因素:一是客观的现实生活,二是作者的主观认识。如果所表达的是经作者认识了的生活,则文章便成为记叙或描写;如果表达的是作者对生活的认识,则文章使成为理论或对某种事理、规律的说明。这二者是紧密联系,浑然一体的。没有深刻、透辟的认识。所写的生活只能是“杂货摊”、“流水帐”;如果没有真实、丰富的生活原料作基础,则所写出来的“认识”也只能是干巴巴的几条筋。要想真正提高中学生的写作能力,必须在这两项“基本建设”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7.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这是说写好文章需要仔细推敲、悉心揣摩;“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说的是写好文章需要发自内心、不假修饰;“明月当空照,黄犬卧花心”则是说写好文章需要认真观察、不妄加揣测……当然,写好文章的方式方法很多,有侧重构思立意的,有侧重技法技巧的,有侧重语言结构的……不一而足,但我认为,  相似文献   

8.
【能力定位】写说明文既要言之有物 ,还要言之有序。有物 ,是说有内容 ;有序 ,是说有条理 ,如果“说”得杂乱 ,“说”得无序 ,那么 ,别人对所介绍的事物还是不清楚、不明白 ,就谈不上获得了什么知识。安排好说明顺序 ,就是要根据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本身条理和人们认识事物的习惯 ,考虑好哪些内容说明在先 ,哪些内容说明在后 ,恰当地组织成篇的过程。【要点阐释】安排说明的顺序 ,从外部形态说 ,属于安排文章结构层次 ;从内部形态说 ,属于组织内容的逻辑思维 ,也就是作者构思的体现 ,二者的巧妙结合和体现 ,在说明文中就叫安排说明顺序。常见的…  相似文献   

9.
新世纪《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教科书共安排了6个单元,其中数与代数领域有3个单元,分别是“小数的意义和加减法”“小数乘法”“认识方程”;图形与几何领域安排的是“认识三角形和四边形”和“观察物体”2个单元;统计与概率领域安排的是“数据的表示和分析”;在“数学好玩”里安排了综合与实践领域的“密铺”,还有“奥运中的学问”和“优化”两个专题活动.除此之外,还安排了“整理与复习”和“总复习”.  相似文献   

10.
在浩如烟海的汉语词汇中 ,有一种奇特的语词现象 ,即双音节的动词 ,如“盘算”倒置成名词“算盘”。这种语言现象虽为数不多 ,但值得探讨。究其结构模式 ,大约有四 :一、并列式动词倒置成一般名词。例如 :1.带领 领带 :由“带”和“领”两个表动作的词素合成的动词“带领”(在前头使后面的人跟随着 )” ,倒置成名词“领带 (计算数目的用具 )”。2 .巴结 结巴 :由“巴”和“结”两个表动作的词素合成的动词“巴结 (趋炎附势极力奉承 )” ,倒置成名词“结巴 (说话口吃的人 )”。3.师法 法师 :由“师”和“法”两个表动作意义的词素合成的动…  相似文献   

11.
从语源学角度看“干巴巴”类派生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干巴巴”是个使用频度很高的常用词。对于其词缀“巴巴”,传统语言学认为如同“儿子”中的“子”、“老虎”中的“老”一样,没有具体的词汇意义。本的研究则证明。以“干巴巴”为代表的这类三字格派生词,从语义上说,其中的“从”式词缀起源于原始汉语,承载着隐性语义;从结构上说,“从”式词缀与词根是并列关系而不是主从关系。这一认识,将有助于推求汉语献语词的语源。此外,本还探讨了“从”式词缀的形式特点和形成脉络。  相似文献   

12.
一般说来“并列结构”是由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相关、层次相同、句法功能也相同、并由并列连词2或其他并列手段所连接而构成的语法结构序列.一提并列连词,学生往往想“and”和“or”,对另一个十分常用的“but”却常常忽略.这也许是受汉语习惯的影响,因为but做连词时有转折、对比、替代等含义,在中文的理解中更象转折连词而非并列连词.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并列连词but的用法,笔者将其作一简单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13.
炼字 ,即指遣词造句 ,运用字词的功夫。有的人不注意锤炼字词 ,诗文写作出来虽也能表情达意 ,但却摆脱不了平淡俚俗。自从韩愈帮贾岛从“推”和“敲”两字中斟酌定一个“敲”字后 ,至今都把修改文章叫作“推敲” ,可见要想写好诗文 ,就得仔细推敲文字 ,这就是炼字。一、炼字炼意 相互照应如何炼字呢 ,毛泽东说 :“写文章要讲逻辑性。就是要注意整篇文章 ,整篇说话的结构 ,开头、中间、结尾要有一种关系 ,要有一种内部的联系 ,不要互相冲突。”注意处理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就文章的字词锤炼而言 ,是很重要的。例如唐人王湾《次北固山下》“海…  相似文献   

14.
人类认识事物有直接和间接两种手段。由于宇宙万物千差万别,人不能事事亲身实践,要了解一些自己实践范围以外的东西就必然离不开问接手段。况且,由于社会分工的不同,人们的思想、认识又需要交流,——自己认识了的东西或需要言之于他人,自己不知道的东西或需要向他人了解。言之于人,学之于人都少不了凭已了解的东西去启发联想,从而间接了解未知的东西。这就是让不知道某种事物的人通过形象思维,间接地认识某种事物。《说苑》上有一个故事是对这个问题较好的说明。有一个门客对梁王说:“惠施说话,就是善于打比方。大王如果叫他不打比方,那他就无法把一件事情说清楚了。”梁王说:“行。”第二天,梁王遇见了惠施,对他说:“希望先生今后讲什么事情就直接了当地说,不要打比  相似文献   

15.
对于学语言的人来说,评判一个人学得怎么样,通常会说他说得“地道”或“不地道”.其实.“地道”是一个俗语词,意思就是说他们所说的听起来象不象“native speaker”(讲本族语的人).说得“地道”的人,通常都有很好的语感.语感,简单地说,是指学习语言的主体对所学语言的感觉.它是主体对语言文字的感知能力,是人们在长期的语言学习运用过程中积累、培养起来的.  相似文献   

16.
物理学中有两个“g”——“g=9.8牛/千克”和“g=9.8米/秒~2”。但人们对这两个“g”并非有了正确的认识和理解。 在一些物理教科书及著作中,对这两个“g”的关系,常可看到这样或类似这样的论述:“重力加速度,通常用g表示。如果用G表示物体受到的重力,用m表示物体的质量,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 g=G/m。  相似文献   

17.
感想老师发了上次单元考试的试卷,总结说:“小华做得最好,得了97分,下面请小华谈谈感想。”小华说:“老师,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广告词)老师说:“小华很谦虚,当然,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广告词)  相似文献   

18.
同义连文,是指古文中若干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字并列连用的行文现象,是古汉语中一种普遍而重要的语言现象.古人对这一语言现象早已有所认识.清硕儒对此有专门的研究,著有不少专论,顾炎武称之为“重言”(见《日知录》卷二十四),高邮王氏父子叫它为“连语”、“经传平列两字上下同义”(见《读书杂志·汉书第十六,“连语”》、《经义述闻·通说下》),德清俞樾在《古书疑义举列》中把它列为注家易误的情况之一来加以讨论(见《古书疑义举例》卷四“语词复用例”、卷七“两字一义而误解”),诸硕儒利用同义连文这一规律,研究古代汉语和古代文献,多有发明,解决了不少实际问题.但是,建国以来  相似文献   

19.
<正> 语序,即词语的排列次序。吕淑湘、朱德熙先生在《语法修辞讲话》中说:“词语的次序是很重要的,次序安排得适当,意思就正确而明显,安排得不适当,意思就会晦涩、含糊,甚至不通。”这句话清楚地说明了语序与语言表达效果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语序安排得好,就会增强语言的表现力,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安排得不好,就会削弱语言的表现力,影响语言的表达效果。可见,汉语语序不仅是一种主要的语法手段,而且还是一种重要修辞手段。 就我个人的粗浅认识,语序的修辞作用,大致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20.
古诗词中,经常看到句子根本不出现谓语词,而仅仅是排列几个名词性短语。这些句子不是谓语省略句,而是作者的匠心安排,以展示某种景物,表达某种情思,渲染某种气氛或点明地点、时间及时令。这些诗家词客深谙宋玉的“增之一分则长,减之一分则短。”的艺术观点。下面例析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