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竹帛烟消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这首唐诗反讽的是秦始皇闹那么大的动静"焚书坑儒",结果扯旗造反的,恰恰是不问字纸的一帮村野武夫. 时下玩得疯的足球,更是读不得书也,且看武汉某报6月18日有关欧洲杯赛的一则报道:  相似文献   

2.
上中学时,我开始偷偷地看一两本文学书,为什么要偷偷看呢?我总觉得一个农村孩子,读书不容易,读出个名堂更不容易。曾记得,在高考临近的那一阵,我还莫名其妙地翻阅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我无法回答。大凡读书,是读一种知识,读一种经验,读一种幸福,读一部人生。听前辈讲,凡读书人初次相会,必有读书人的身份。寒暄,评气候,叙往事,论时事,发感慨…好像无所不及似的。于是,一个微茫的希望在远方闪动,我想用我的笔.告诉世人一些美丽的风景。18岁那年,一首小诗在军区报上发表,当时我觉得自己真是太伟大了。大科学家牛…  相似文献   

3.
中华民族是热爱学习和读书的民族。中国的先贤们留下有极其丰富的读书文化遗产。读书须先立志、读书须先正心,就是中国先贤们总结并提倡的正确的读书心态。中国的先贤们提倡读书人确立高尚、大公、长远的读书志向,深谙“志不强者,智不达”的道理。中国的先贤们提倡读书人确立正心诚意的读书心态,要求读书人做到心公、心虚、心定。中国先贤们提倡的读书心态,对当今的读书人仍然具有历久弥新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常问作家为什么写作,也就常问作为评论者的自己为什么读书。为了心灵?为了生存?为了功利?为了消遣?为了改造世界的抱负?在我看来,从来不问这个问题的人不是真正的读书人。凡是在这个浮躁的时代,追问这个问题、并陷入苦恼的人,也许才是真正靠近了读书意义的人。“我思故我在”。书的魔力是人人皆知的,人生苦短,存在无涯,幸亏有了书,人类在时间和空间上才能把见闻扩大无数倍,有的甚至等于多活了几个人生。  相似文献   

5.
书店读书     
千树 《档案管理》1998,(1):47-48
读书容易上瘾,逛书店也一样.上街三转两转,便转进书店里.东翻西看,如牛见好草,一低头就是大半天.读书人常感颈椎酸痛,病根大多是在书店落的.读书人进书店看多买少,原因不单纯是钱少.好象女人进商场买布.花色不少,中意的不多.翻过来,挑过去,人烦她不烦,乐趣就在挑选中.  相似文献   

6.
读书时间     
天若有情天亦老。转眼间,已是数九寒天了。 数九那个寒天下大雪。雪夜里,最是读书的好时间。 读书,难道还要挑时间么? 也要也不要。真正的读书人,固然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读书,都能读书,但什么时候最宜读书,或最合适读什么书,也还是有个说道。  相似文献   

7.
功利性读书     
读书是爱书人自我满足的一种方法,实在没有太多值得夸耀的地方。它像呼吸、吃饭一样自然,所以,真正的读书人,并不张扬自己书读得多。反过来,炫耀自己读书破万卷的人,未必是真正的读书人。商务印书馆元老王云五先生仅仅将读书视为一种好玩的东西,这样的心态是健康的...  相似文献   

8.
读书不是一种索取,而是一种追寻。心里只想着从中捞取的,不会有真正的收获;念念只在追根溯源的,往往能获得真知。态度不仅决定了读书人的格调,也决定了读书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朱熹不仅是道学大师,而且还是阅读学大师。朱熹是谈论读书方法最多的中国人。朱熹的弟子把朱熹所论的读书方法概括为六个方面,这六个方面涵盖了读书的各个方面的要求,现代人们读书也应该遵循这些要求。综合考察朱熹所论的读书方法,有三个方面的问题,值得今天的读书人关注:读书为明道穷理;读书之法在于熟读精思;“心不公底人,读书不得”。  相似文献   

10.
无聊才读书     
当我接受彭程先生的邀请,为《书摘》杂志的《三家书谭》栏目写这一组文章时,忽然发现自己其实已经很久没有读过书了。 这似乎讲不过去。自己好歹也算一个读书人。论职业,亦非官非商,是个教书匠。所谓营生,无非教书写书。教书写书的人不读书,岂非笑话?但这又是实情。教书写书当然要和书打交道,却多半不过翻书、查书、找书甚至抄书而已,也就是做笔记、查资料、找论据、核对出处。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论述了藏书、读书与治学的关系 ,认为中国文化传统崇尚藏书 ,但不是单纯为收藏和鉴赏而藏 ,更主要的是为读书人提供便利。读书也不是为读书而读书 ,而是为治学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不读书主义     
关于读书,有一些迥异于社会主流道德的价值判断.比如偷书,在读书人看来并不羞耻,反倒是一种荣光.三七就写过一篇《偷书者说》,文尾说自己"还有些道德上的自责,为了解决良心上的问题,我偷了一些伦理学的书".  相似文献   

13.
羚子 《出版视野》2005,(1):44-44
最近读了贵刊2004年5期理歌的一篇题名叫《好读书,读书好,读好书》的文章,使我受到启发。古今中外,尤其中国,历代都有不少文人骚客写了大量“好读书,读书好,读好书”的楹联。我收集了一部分,从中可以看出,他们大都对仗工整,音韵流畅,富有知识性,科学陛,趣味性,使人读来朗朗上口,想来从中体味良多,教育颇深。我常常想,如果没有读书人,不知社会会是什么样子。  相似文献   

14.
漫谈读书     
现在,喜爱读书的人越来越多,这当然是件好事。但是,还有许多青年人不会读书,有的买书多,读得少;有的不分清红皂白地胡乱读来,没有目的;有的书读得多,但不善于积累资料;有的读死书,认为书就是百分之百的真理……。这些对于读书人来说是有害无益的,只能使自己走入歧路,读一世书,做一世书呆子。  相似文献   

15.
古人很重视劝学.读书之乐在古人诗中涉及不少。诸如《朱柏庐治家格言》(即《朱子家训》)、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正气歌》、屈原的《离骚》和《楚辞》等等,还有从幼童的蒙学《三字经》到《四书》《五经》以至《二十四史》,诸子百家,无不充满谆谆劝学之意。而其中元人翁森以春夏秋冬为题,歌咏读书乐趣和情调的《四时读书乐》,更是一首优美的情致高尚的劝学诗。  相似文献   

16.
读书人读书,不奇怪;读书人死读书,也不奇怪。读书人不读书,干什么去?武极而文、文极而武,就厉害了。都是儒,但有小儒与大儒、硕儒、鸿儒的量级之分。  相似文献   

17.
英国作家伍尔芙曾戏言,给人读书唯一的建议就是不要听任何建议。尽管如此,古往今来,读书人总是给人提出各式各样的读书建议。他们总是喋喋不休地向人们兜售自己的看法。读书人各有癖好,喜欢读不同的书且有不同的读法,因而就会有不同的阅读建议。这里刊出的三篇书评,布鲁姆迷恋于文学经典而强调阅读的精神体验,凯里专注于自己阅读个性而开导大众阅读,至于费德勒,以通俗文学的赞美者来和读者分享这一文学作品的文之悦。作为读书人,他们均为英美知名高  相似文献   

18.
读书是一件很安静的事情。 要是论教养,你真的是读书人,你不要讲出来。读书也好,画画也好,不能弄成一种身份。  相似文献   

19.
无聊才读书     
当我接受彭程先生的邀请,为《书摘》杂志的《三家书谭》栏目写这一组文章时,忽然发现自己其实已经很久没有读过书了。 这似乎讲不过去。自己好歹也算一个读书人。论职业,亦非官非商,是个教书匠。所谓营生,无非教书写书。教书写书的人不读书,岂非笑话?但这又是实情。教书写书当然要和书打交道,却多半不过翻书、查书、找书甚至抄书而已,也就是做笔记、查资料、找论据、核对出处。  相似文献   

20.
读书札记     
1读书“五味” 大凡读书人,一般都有读书缘由;或受刺激,或受启迪……。记得一九七八年末,在本单位召开的一次有关知识分子工作的座谈会上,一位开明领导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书,一般人都能读,然而,读书并非是件容易事儿,咸酸苦辣甘,应有尽有;劳神费力,五味俱全。……我认为,世界上最累的事情恐怕莫过于读书,……如果不信,不妨试一下。”此言即出,一片哗然,不一会儿又恢复平静。对于包括笔者在内的大多数听众来说,这位领导的讲话既能产生“亢奋”,也能引起“共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