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1970年,美国传播学家蒂奇诺等人在一系列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知沟”假说:“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递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卡茨曼的“信息沟”理论认为,新传播技术将带来整个社会信息流通量和信息接触量的增大,但新技术所带来的利益并非对所有社会成员都是均等的,那些既有的富裕阶层通过早期采用和熟练使用先进媒介而比其他人更拥有信息优势,从而使得原有的“知沟‘进一步扩大.  相似文献   

2.
本文针对上海小学8-12岁儿童的健康信息认知"知沟"假设进行的探索性研究.儿童时期的饮食营养习惯养成,健康信息获知习惯的养成对其成年以后的健康状况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电视是儿童目前接触频率最高、接触时间最长的大众媒介,有研究者表示电视广告对儿童的日常饮食结构产生了负面影响.电视广告对儿童的营养健康信息认知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家庭对儿童健康信息认知又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本文通过控制实验研究发现,在电视作为信道的情况下,由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差异而产生了儿童营养健康信息认知的"知沟",这个"知沟"受到了父母对儿童媒介接触控制模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所谓“信息沟”又叫“知沟”,是指信息社会中由于接受信息的条件不同,造成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两极分化越来越加剧。如何缩小“信息沟”,是传播学在信息社会发展研究中的一项重要任务。随着我国传播事业日新月异的发展,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的普及程度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甘肃省兰州市和榆中地区(农村)中学生的抽样调查,从他们的媒介接触、媒介理解与领会、媒介传播三方面来揭示当前中学生的媒介素养状况;并对比他们对新媒介的接触和使用等来看“信息沟——知沟”是否存在于城市与农村中学生的媒介素养之中,以及有什么样的表现。  相似文献   

5.
网络传播中的“知沟”成因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辜秋菊 《新闻界》2006,(4):92-93
1970年,美国传播学家蒂奇诺等人在一系列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知沟”假说:“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递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在这一假说的基础上,卡茨曼又针对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提出了“信息沟”理论,认为新传播技术的采用将带来整个社会信息流通量和信息接触量的增大,但新技术的采用所带来的利益并非对所有社会成员都是均等的,那些既有的富裕阶层通过早期采用和熟练使用先进媒介而比其他人更拥有信息优势,从而使得原有的“知沟”进一步扩大。…  相似文献   

6.
美国传播学家蒂奇诺等人在1970年提出了“知沟”理论假说,他认为“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本文通过对网络传播普及趋势的硬软件分析,认为网络传播在未来能够一定程度地促进“知沟”合拢,这是一种不同于互联网刚出现时许多...  相似文献   

7.
美国传播学者20世纪70年代提出知沟假说,开始关注信息社会中逐渐严重的“贫富”分化现象。我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在信息领域也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知沟现象,特别是包括农民在内的整个社会的弱势群体,他们的信息知识现状令人担忧,若不及时合拢知沟,任其扩散,将对现有社会体系造成较大的冲击,因此,关注弱势群体,消除知沟,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8.
本文探讨"知沟-信息沟"理论在我国现实社会的表现以及信息共享怎样实现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论文从图书馆的角度分析“知沟”产生的原因,包括:个人动机和兴趣的差异、社交范围的差异、文化基础的差异、舆论导向形成的差异、文献信息传递技术差异.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协调发展个人动机、完善舆论导向、优化信息传递技术.  相似文献   

10.
地方级党报关于“三农”问题的报道每年都占据大量的版面,现实中农民接触最多的报纸就是地市级党报,山东日照虽是个新兴的沿海开放城市,但城市化程度低,农村人口比重大,所以我们对“三农”问题历来关注。2001年,日照日报相继推出了“聚焦农民增收”、“增收亮点”专栏,通过一件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农村的"知沟"调查,发现大众传媒在农村普及基本知识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时,我们还发现通过激发农民的信息需求动机、态度,满足农民的信息需求,可以更好地发挥传媒提高农民素质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无论时代如何更迭,传播技术如何创新求变,“知沟”假设似乎始终是传播界无法突破的迷障。在社会信息化的背景下,“知沟假设”拓展到互联网领域产生的“数字鸿沟”现象也已经渗透列人们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当中、成为在信息时代凸现出来的一个全球性问题。  相似文献   

13.
邓丽 《新闻爱好者》2010,(1):108-109
20世纪70年代,美国传播学家蒂奇诺等人在继《芝麻街》教育片的影响等一系列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这样的理论假说:“即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这就是著名的“知沟”理论。1998年,腾讯QQ的出现为大众提供了一个交流信息的平台,QQ传播本身具有匿名性,使用方法简单,使用人群普及,笔者将从四个方面阐明腾讯QQ是弥合“知沟”的利器。  相似文献   

14.
本文将浙江省在校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以大量调查数据为基础,对“知沟”假设进行了多方面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无论农村与城镇,以及家庭经济状况好与差,中学生中均不存在明显的“知沟”。文章还对没有“知沟”的原因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数字鸿沟,也叫知识鸿沟或知沟。数字鸿沟理论的中心内容是:大众传播的信息传播活动无论对经济地位高者还是低者都会带来知识量的增加,但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获得信息和知识的速度大大快于后者,随着时间的迁移,最终两者之间的“知沟”不断变宽,差距不断扩大。“数字鸿沟”问题是在全球数字化进程中,不同国家、地区、行业、人群之间由于对信息、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析了网络媒体在农村稀缺的现状与原因和网络媒体在缩小城乡"知沟"差距上的优势,认为对农民进行相关"乡村教育"是体缩小城乡"知沟"差距的必要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农村受众为目标对象,运用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的方法,探究他们对电视法制信息传播的接触与关注情况。研究表明,农民对电视法制信息传播的接触度总体上不低;更喜欢电视通过涉案剧、以案说法、涉案新闻调查、普法栏目剧、法律讲堂等方式传播法律知识或法制信息;对抽象的、比较远离自己实际生活的纯法制信息,不太关注;更看重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法制信息;对电视法制舆论监督的功能发挥满意度低;农村受众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法制信息沟”。  相似文献   

18.
网络整治须重视社会新闻低俗化;“知沟”研究及其政治意义;大众传媒:流行文化的缔造者和推动者;金融危机情境下的报业应变  相似文献   

19.
记者最近选择了相对欠发达地区河南、相对发达地区山东和沿海发达地区浙江的农区进行调研,广泛接触金融部门、县乡干部、有关专家和农民,了解到当前农民贷款难已成为严重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卡脖子”问题,农村资金大量“失血外逃”,农民调整结构缺资金、农区发展县域经济缺资金等现象相当普遍,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不少“零贷款村”。  相似文献   

20.
宋瑾 《传媒》2018,(9):78-81
新生代农民工对移动互联网的大量使用并未缩小因教育程度和背景不同而造成的知沟,但现有平台的便利性事实上具有帮助这个群体缩小知沟的可能性.工人最缺乏的是学习的动力,通过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的各项举措加以鼓励,有可能激发工人的学习热情,通过积极获取有意义的信息主动缩小知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